瀑布季:游玩白龙潭未开发野瀑布,追寻红色遗迹黄连支部

黔程历史 2024-04-12 10:34:55

上期,笔者向大家介绍了非常美丽但路途艰险的十万溪野瀑布,以及意外遇到的一段古道和山神庙。

本期,笔者向大家介绍因处于公路边上从而在贵阳很有名气的黄连瀑布,以及村中时代标语和红色遗迹......

一、黄连瀑布

最早知道黄连村,是因为黄连村中几百年树龄的古银杏群,但我一直觉得“黄连”是一个特别苦的名字,所以迟迟未成行。

后来才知道,“黄连”本为“黄莲”,因为传说瓦窑寨“神仙洞”曾住着一名莲花仙子,从溶洞流出来的水所经之处形成的很多水塘,而水塘中都长满了黄色莲花,因此得名“黄莲”,后来演变成了“黄连”。

去黄连村的路不是很好走,道路曲折,湾特别多,不过好在车可以开到瀑布边上,不用再步行,所以黄连瀑布是位于公路边上的野瀑布,不用爬山涉水,尤其难得。

黄连瀑布也叫白果树瀑布、白龙潭瀑布,由发源于甲岗、羊昌的两条山溪合流后,形成于马路河上段。

因此黄连瀑布的季节特征非常明显,雨量小时,瀑布基本断流,雨量大时,又非常壮观。

马路河在两山之间削成V字地形,然后陡然跌落,左边为“白石岩”,右边为翠绿青山,山、水、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黄连瀑布高约100多米,宽约20米,自然形成两级瀑布。

瀑布先以90度垂直倾斜而下,形成白练坠地;及至到底,因页岩致密,未能冲积出深潭,便一路沿约45度下行,形成漂亮的跌水。

两级瀑布实际上是贵州瀑布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形态(当然还有其他形态,如瀑布加钙华石,或瀑布加苔藓水草等等,贵州可谓全国瀑布大全)。

及至瀑布底部公路边,形成小小的池塘,比较适合小孩玩水。瀑布下方有一红军长征时走过的“红军桥”,和来路上经过的红军井,均是红色遗迹。

二、黄连标语

黄连村是羊昌镇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寨,人口近2200人,以布依族为主(占比约85%),少量苗族(占比约15%)。

布依语中,黄连村称作“比那八叶”,“比那”是枇杷寨,“八叶”是白石岩,“比那八叶”的意思就是“枇杷寨的白石岩”。

所以黄连村俗称“白石岩”,“白石岩”就是黄连瀑布左侧的那块大石壁。

黄连村中有一棵古柏树,柏树下面是一汪古井,不过现在用石块重新构建,反而失去了古井的韵味。

村中还有许多特具时代特色的标语,如同红色标语一样,如果古屋能够保存下来,终有一天这些时代标语也终将成为历史文物。

三、黄连支部

1936年,贵州省工委秦天真(笔者注:此时林青已牺牲)安排贵阳三大家族之一高家子弟高言志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先后筹资组建了北衙小学、新场小学、黄连小学、鹅坡小学等学校。

北衙高公馆是高家收租储粮之地,青年农民唐植民为高家看管粮仓、料理田产,被高言志秘密发展为dang员。

1940年7月,思南支部被敌人彻底破坏,在省工委安排下,邵冠群、肖世平、戴志纯三人秘密转移至贵阳,然后在唐植民的安排下,到黄连小学以教员身份作为掩护。

邵冠群等人在黄连小学组建了临时支部,发动群众开展宣传教育。

1942年,黄连支部在石壁上刻字两幅,其中一幅位置较低,字体较小,多年风雨侵蚀已经不存;而另一幅“还我河山”因位于石壁高处,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

笔者按:临时支部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邵冠群被国民党撤销了黄连小学校长职务,被迫撤离,然后去了延安,在延安干部学校学习后又加入了部队,历任排长、副连长、团参谋、师参谋等职,解放后到地方任职。肖世平和戴志纯的事迹,笔者不知。

游玩提醒:黄连瀑布和黄连古银杏,因为应景时间差异,最好两次游玩;黄连标语/崖刻和黄连瀑布挨着的,可以一并游玩。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黄连瀑布: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黄连村枇杷组;

02.黄连标语/支部: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黄连村大寨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