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2年2月刘邦即位皇帝时,“楚王”韩信名下到底有多少封地,几本史书的记载,看似很明确,但几乎都是错误的。
这里面有几个重大“历史常识”干扰项:
1、刘邦定陶夺韩信齐军。
2、韩信从“齐王”改称“楚王”,齐国变成郡县。
3、韩信从“楚王”被贬为淮阴侯以后,刘邦“分其地为二国”,即荆王刘贾、楚王刘交。
这里面有个一以贯之的逻辑,即韩信先是没了齐军,接着失去了“齐王”,于是当“楚王”后,原有的齐地自然就跟他没有关系了。
但是,真实历史真的是如此么?
前203年10月,刘邦固陵战败,为请求韩信出兵配合,开出了条件:“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
只要韩信来协助干掉项羽,陈县以东的楚地就都是韩信的。
韩信屁颠颠地来了,很快也干掉了项羽,但是结果呢,他不仅麾下齐军被夺了,齐地也没了,就得到个楚地,你说他这一段辛辛苦苦上杆子到底是图啥?
这就好比,韩信拿齐地做本钱,准备搏一搏楚地这块“利润”,结果利润收了,老本却都赔了,这算咋回事?
哪怕是换成普通人,能忍受刘邦对他的这种处置?
这种连基本情理、逻辑都不符合的事情,会是真实上演过的历史?这还是发生在刘邦、韩信这种当时社会最顶尖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身上,真的不觉得困惑么?
所以,我的观点是,从《史记》开始,连带后续的《汉书》、《资治通鉴》,对于韩信这一段的记载,都是大有问题的。
1、“刘邦定陶夺韩信齐军”的记载是假的,实际根本没有发生过。
虽然史书言之凿凿,“项羽已破,高祖袭夺信军”,但是,在前202年1月的定陶,发生刘邦“袭夺”韩信军的事情,实在是难以想象的,这说明刘邦和韩信之间发生了“火并”,他俩是否会闹僵?韩信怎么没有反制?再说,彭越、英布、韩王信等在场的人又会怎么想?
干掉项羽,齐王韩信出了大力甚至是功劳最大的,现在刘邦还没当皇帝,就对韩信下手,难道不会让大家心寒?这是政治家刘邦能干出的事?他现在抢韩信齐军又用来干什么?
“定陶会议”这一阶段,实质是商议项羽灭亡后的“国际新秩序”,整个氛围其实是相当和谐的,先是刘邦兑现战前承诺,把韩信封为楚王,把彭越封为梁王,韩王信也是此时被正式加封,然后楚王韩信等人联合起来,给刘邦上“皇帝”尊号,你好我好大家好。
在这样一片“阳谋”的大环境下,刘邦玩偷袭、抢夺韩信齐军的“阴谋”,他还有没有点正事了?
其实,除了“修武夺军”,刘邦的确有过再次抢夺韩信军队的事情,但不是发生在前202年初的定陶,而是发生在这一年的年末,即刘邦在陈县擒住韩信后,“袭夺”了韩信带到陈县的军队。
当时,刘邦除了秘密抓捕韩信,对韩信带来的军队自然也要下手,这才发动突然攻击,正所谓“袭夺”。
但是,从《史记》开始,这个在陈县发生的事情,就被“张冠李戴”到了定陶,这才导致所谓“定陶夺韩信军”显得异常突兀。
这是理所当然的,原本就没有发生过的事,只是被从陈县“隔空挪移”到定陶,自然就会显得格格不入,也就出现了前文所述的那些令人难以理解的情理冲突。
也正是因为这个不知道什么原因造成的“张冠李戴”,导致司马迁等人对于这段历史开始衍生严重误解,即韩信既然被刘邦抢了齐军,那是不是就被刘邦随意拿捏了?齐地是不是也得抢过来?既然抢过了齐地,那齐地是不是就得变成郡县?
总之,越来越离谱。
2、韩信是从“齐王”升级为“楚王”,他的封地,自然也是齐地加楚地,其中楚地几乎包括原项羽西楚国所有地盘。
前202年,齐地是在楚王韩信手里,其实史书中是存在一些证据的。
按正常情理推演,刘邦擒住韩信后,自然要对韩信的齐楚封地进行控制、安抚,那么对齐地,刘邦是怎么做的呢?
傅宽的传记中有提到:“因定齐地,剖符世世勿绝,封阳陵侯”,功臣侯者年表中也明确记载:“属淮阴,定齐,为齐丞相,侯,二千六百户”。
同年表中有河阳侯陈涓:“以卒前元年起碭从,以二队将入汉,击项羽,身得郎将处,功侯。以丞相定齐地。”
傅宽、陈涓的上述记载着实难倒了无数后人,这里的“思维误区”是,齐地既然早就跟韩信没关系了,那么傅宽、陈涓“定齐地”到底是咋回事?
但是,如果齐地实际是在韩信手里,一切是不是都豁然开朗?
我们都确定,刘邦前202年12月开启封侯工作,就是在抓住楚王韩信之后不久,所以傅宽、陈涓在这个节骨眼上协助刘邦“定齐地”的巨大功勋,势必要被“浓墨重彩”的记上一笔。
而这些记载恰恰证明,齐地之前仍然是楚王韩信的封地。
同样有力的证据——
【《史记-高祖本纪》:田肯贺,因说高祖曰:“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故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
楚王韩信被抓后,田肯向刘邦建议要把齐地分封给至亲子弟。这个记载的关键是,田肯为什么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出这个建议?
如果齐地在前202年初即韩信当楚王后就变成“郡县”,那么田肯是否有大把时间向刘邦建议分封?干嘛非要等到韩信倒了才立刻提出?
如果齐地之前归属韩信,现在韩信倒了,齐地就空了出来,田肯为齐地的未来考虑,这才向刘邦提出分封建议,是不是就极为合理?
应该说,齐地的确有过变成郡县的过程,但这一局面实际上只持续从韩信被抓到刘肥当新齐王,前后最多一两个月。
即,刘邦抓住韩信后,宣布齐地成为汉国的郡县,但在田肯的建议下,他很快把齐地分封给刘肥,齐地从郡县又变回了诸侯封地。包括楚地也是如此。
3、楚王韩信被抓后,他的封地实际是“一分为三”,即刘邦新封的荆王刘贾、楚王刘交、齐王刘肥。
这也是几本史书“分楚王信地为二国”的错误所在,它们实质都是没有搞清楚,齐地其实是归属韩信的封地。
接下来看看,韩信通过攻灭项羽新得的楚地,究竟有多大。
综合史书对刘贾刘交的封地记载,原属于项羽西楚国的九郡,大致包括东郡、陈郡、砀郡、薛郡、泗水、东海、东阳、鄣郡及会稽郡,其中只有东郡可能存在疑问,但其余所有的地盘,都是隶属“楚王”韩信的封地。
(上图出自颜岸青《项羽之西楚九郡释疑与西楚国疆域变迁考实》一文)
我们来看韩信具体是怎么做到的。
按照史书记载,灌婴:“下东城、历陽。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
费将军陈贺:“用都尉属韩信,击项羽有功,为将军,定会稽、浙江、湖阳,侯。”
周勃:“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
当时灌婴、陈贺都是隶属齐王韩信的部将,所以他们打下的地盘自然要归属韩信。
再结合周勃的记载,我们甚至可以推演出垓下之战后刘邦集团的整体动态,即:齐军大部在灌婴、陈贺指挥下向南平定淮南、江东,汉军大部在周勃指挥下向东平定泗水、东海两郡,而刘邦、韩信、英布、彭越等剩余联军北上鲁城,迫降这个对项羽具有政治意义的最后据点。
虽然有周勃汉军在楚地的协助出力,但刘邦还是遵守了战前的承诺,把陈县以东的楚地,全都封给了韩信。
以上。之所以要花大功夫梳理以上内容,正是想精准地传达,当时的“楚王”韩信,他的实际封地究竟有多大,而楚国的实力,又是何等的恐怖。
(原图齐地的归属是不明确的,正说明过往史学对于齐地归属的认识误区。)
现在的“楚王”韩信,其实是比之前“西楚霸王”项羽还要强大的存在。而现在楚国和汉国的形势对比,无疑也超过了历史上的“齐秦互帝”。
也就是说,在前202年的“国际大格局”中,虽然刘邦是皇帝、汉国是宗主国,但韩信的楚国却是可以和汉国“并驾齐驱”甚至有所过之的超级大国。
结合刘邦当皇帝后铲除异姓诸侯王的主旋律,我们是否该悚然心惊:如果楚王韩信主动或者被动造反,楚国和汉国两个超级大国真的开战了,那历史将会是怎么样的走势?
真实历史上,燕王臧荼、韩王信、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是实际造反的,其中两个燕王较容易就平定了,但是韩王信、淮南王英布,却无疑花了刘邦极大的功夫。
其中韩王信还接连匈奴,给刘邦搞了个“白登之围”,之后韩王信联手“代王”陈豨,将代赵之地搅了个底朝天。
淮南王英布则是彻底扰乱荆楚,连带着折损了刘邦的寿命,几乎直接带走刘邦。
所以,如果是实力更为强大、能力更为杰出的楚王韩信造反,它所带来的影响乃至灾难,是不是更大更强烈?这会不会是新一轮的“楚汉争霸”?刘邦就一定能赢么?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或许会对下面的记载有更深刻的感触——
【《史记-陈丞相世家》: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阬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
陈平其实说的完全没错,汉方在军事实力上基本比不上楚方,而陈平没有说的是,包括在地理疆域、经济动员等全方位实力对比上,汉国也未必能超出楚国。
这种双方相对势均力敌的战争一旦轻易开启,不仅胜负难测,更必将是华夏大地新一轮的重大灾难。
所以,刘邦采用陈平“伪游云梦”之计,轻松抓住楚王韩信,擒一人而定楚国,表面看是这段历史走势的一个小概率意外事件,实质却是消弭潜在威胁与重大战争灾难的关键妙手。
对刘邦来说,楚王韩信存在时间越长,威胁就将越不可测。
或者,我们该公平的说,皇帝刘邦和楚王韩信,共存的时间越长,他们决裂的时候,造成的灾难就将越大。
这样的事情,在之后两千年帝制时代,当然是屡见不鲜。
所以,没有“楚王韩信”,对皇帝刘邦尤其是汉初历史,真的很重要。
刘邦以擒住楚王韩信一人的方式轻松、彻底解决楚国问题,将可能衍生的灾难化为无形,毫无疑问是刘邦个人、天下百姓乃至汉初历史的巨大运气。
对韩信个人来说,他若真有反心,就不可能来见刘邦,就算见了刘邦,他也必然会有防范,所以莫名其妙被抓的他,当然会觉得冤枉、不平、愤怒,甚至之后完全可以后悔没有真的造反,后人更不能用所谓的“天下安危”来对他个人进行道德绑架,只能说,一切都早已成为定局与历史。
最后说下,楚王韩信以这样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对于当时整体局势以及汉初历史走势的影响,也是极为巨大的。
刘邦接手楚国地盘以后,相当于整体实力几乎翻倍,虽然他又将齐楚之地分封,但分封的都是老刘家本家,皇帝刘邦和异姓诸侯王之间的实力对比,已经是彻底的一边倒。
所以,刘邦接下来已经可以完全拿捏韩王信,韩王信也有自知之明,让他迁徙他就乖乖迁徙,但他也无比明白,他不能再像楚王韩信那样毫无心机与准备了。
只是,韩王信也好,后来的赵王张敖、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也罢,他们就算全都造反,在这种悬殊实力对比下,也已经难免失败的结局。
“楚王韩信”的消失,标志着汉初“异姓诸侯王”被“同姓诸侯王”取代的历史趋势,已经无可阻挡。
可以这么总结,整个汉初历史,能从刘邦时代的传统封建制一步步走向后来汉武帝的中央集权制,“楚王韩信”的消失,虽然看似不起眼,却是这段历史发展的第一个真正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