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报道截图:被记者们围住的全红婵
全红婵夺得杭州亚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金牌后,关于她的多个话题瞬间冲上热搜榜。热度较高的有“全红婵7个10分”、“全红婵跳水看呆了外国网友”、“全红婵夺金”、“全红婵教练”、“全红婵陈芋汐包揽冠亚军”、“全红婵安慰陈芋汐”、“全红婵陈若琳拥抱”等等,总之都是在祝贺和惊叹全红婵的“水花消失术”。
只是这些还不算完,关于全红婵如何面对记者采访,也有两个话题冲上热搜榜。一个话题是“全红婵赛后百米冲刺跑过采访区”,另一个话题是“全红婵说采访和跳水都难”。如果说“全红婵赛后百米冲刺跑过采访区”的话题已经说明全红婵“害怕”(接受)采访,那么“全红婵说采访和跳水都难”的话题基本上更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实际上“全红婵说采访和跳水都难”的话题所对应的视频报道中,全红婵并不是只说了这一句话,只不过这句话打破了采访的僵局而已,更准确地讲,记者们问了那么多,她虽然没有逐一对应回答,但是这句话却好像都回答了,即便没回答到记者们的心坎儿里。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记者们的提问。问题一:“拿到两块亚运会的金牌现在什么感受,跟我们分享一下?”问题二:“最后一跳调整了很多动作,当时在想什么?”问题三:“你觉得比赛难,还是(接受)采访难?”
有必要说明的是,除了这三个问题,记者们还问了很多细碎的问题。比如针对“全红婵赛后百米冲刺跑过采访区”,有记者戏谑地问道:“跑得特别快,可以当飞人了。”对于类似这些细碎的问题,全红婵始终没有接过来回答,只是注视着镜头。
而就算是以上三个被收到音的问题,全红婵也只是就问题三进行了回答,并且也只是无奈地说“都难,都难”,随后就局促的穿过采访区。一定程度上,问题一和问题二,属于记者们的常规提问,也就是说,类似的问题放到任何赛事中,都可以拿出来提问获得冠军的选手。
所以不管全红婵回答没回答,都其实无关紧要,只不过从曝光度上讲,热衷放大名气的选手,可能会借助漂亮的回答赢得更多关注度。因为回到选手的个人利益上,冠军除却是荣誉加身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跟商业价值有关系。
因此冠军获得者如何跟记者们互动,很大程度上决定名气如何被放大和被传播。可是就现实来看,全红婵好像并不喜欢配合记者们的套路提问。而是凭借真实的回答让记者们哑口无言后又瞬间失声大笑。
坦白讲,对于记者们来讲,可能希望通过全红婵说(接受)采访比跳水难,反衬全红婵的天赋过人,但是全红婵并没有那样说,而是直言“都难,都难”。不夸张地讲,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就算再怎么觉得(接受)采访难,但是比起跳水来,估计还是觉得跳水更难。
而对于全红婵来讲,她觉得(接受)采访难,一方面可能基于社恐的性格,一方面她相较于其他(她)运动员,确实还是个孩子,据公开资料显示,她是2007年出生的,也就是说,在国家队的大家庭里,她确实算岁数小的。
之所以强调这个事情,是想说基于全红婵的年龄以及她的成长经历,她不会刻意迎合记者们的提问是很正常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反倒是显得她更真实更可爱。因为全红婵真要是对着记者们的长枪短炮说“(接受)采访难”,就陷入了套路式的上强度和刻意拔高天赋叙事,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听到她那样说,最关键是没有人觉得她那样说是真实的。
因为谁都清楚,在竞技体育项目上,能进入争夺奖牌序列的选手,天赋应该都差不多,那么最关键就是训练层面的努力了。而这个努力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记者们问了全红婵那么多问题,她也只能模糊的回答“都难,都难”。当然这跟是否谦虚无关,更多是因为她真正付出努力后,对比赛发自内心的敬畏和真诚。
所以,看似全红婵表现出“害怕被采访”和“不配合记者”的样子,好像导致了“全红婵说采访和跳水都难”的话题对应的报道很失败。可事实上,这反而更准确地反映了全红婵的真实状态:就是记者们问她“最后一跳调整了很多动作,当时在想什么”,她一本正经地说“想动作要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