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安聊书系列 ——
想聊一本书,又不止于想聊这本书
【书名】
《故道白云》,又名《佛陀传》
【推荐阅读人群】
对佛陀,对佛学感兴趣的朋友
【类别】
人文 人物传记
《佛陀传》,看了这书的读书笔记,然后在家闷头了一下午,期间晕晕乎乎地,不知是睡着了,还是入定了,睁眼后,有点头胀。
这书的感觉挺奇妙,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在品味它留下的印象时,有疑惑,有怀疑,也有感叹和惊喜。让人头胀的地方就在这里,有点滴感觉,但都不太鲜明,不知道写啥,如何入笔。
要放弃的时候,又读了一遍读书笔记,放弃的声音里留下了两幅图景,一个关于大海,一个关于月亮——哎,想想还是写了吧,写写这两个有感触的意象吧。
《佛陀传》,又名《故道白云》,这书囊括了佛陀乔达摩从出生到入灭的一生,作者是越南高僧一行禅师。文笔易懂,读起来是轻松的,佛陀的故事被娓娓道来。期间也有佛法的描述,但程度不深,对于我这小白来说,是容易接受的阅读门槛。
在讲大海和月亮之前,先记录下阅读过程中的不解吧。
比如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后,他所到之处,众人几乎都会皈依,文中往往几句话就描绘了这个过程,类似于某某第一次和佛陀见面,听了佛陀说法后,就立马当下发愿请求皈依,还会拉上家人、朋友一起,僧团是几十几百地增加。
这个僧团裂变过程,文中行文过快,几乎是白描了,读着,会觉得有点夸张。
此书主要是围绕着佛陀写就,对于当时印度社会的背景状况描绘不多,有点像把佛陀的故事拉到一个真空的叙述语境里去说,读的时候,会有些非现实感。
比如,那么多人离开原有环境,脱离生产生活关系加入僧团,而僧团是需要别人供养的,这在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呢?好奇最开始佛教的形成壮大和当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这部分疑惑没有在书里得到解答。
除此之外,此书算是很好的一部初识佛学的书籍了。关于五蕴、四圣谛、八正道、六根六识六尘等佛学概念,书中都有涉及。
下面讲讲两幅带给我感触的意象,一个是海:
书里,佛陀对阿难陀说:
“阿难陀,你曾试过站在海边看着海面上此起彼伏的浪潮吗?‘无生’与‘无死’就如海水。生与死就如同波浪。阿难陀,有长浪与短浪、高浪与低浪。波浪起伏,但海水依然。没有海水,就没有波浪。波浪回归海水。水是浪,浪是水。
虽然波浪升起后又成过去,但如果它们明白它们是水,它们便可超越生死的概念。那时,它们便不会再担忧、惧怕或因生死而苦恼。
比丘们,观照一切法的空性是很微妙的。它能使你们从恐惧、忧虑和苦恼中解脱出来。它能帮助你们超越生死的世界。你们应全然投入于这种观照的修行中。”
我喜欢这海的意象。它让我想起之前读的《道德经》,海便是那无生无死、无起无灭的道,浪便是世间浮于眼前的各种人事物。浪起浪落,TA出现了开始了,然后又结束了消失了,各自循着一个个周期。
让我触动的点在于,“海”的存在,它并不抽象,它就在生活里。
我对孩子的爱是无生无灭的海,我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动、对话,都是浪起浪落的时刻;我对写字的信念是无生无灭的海,我的每一次表达、发布,也都是浪起浪落的时刻。
在佛陀的语境里,我们现下的生命便是浪,当我们只看到浪起浪落,看到生命会出生也会消亡,那我们便会被生死维系,轮回于一次次出生和消亡的心灵震荡中。
如果,我们能脱离浪的视角,看到我们是水的本质,无论浪头如何涨落,我们始终都是这片海,无生无灭、无涨无消,那这时尽管生死仍在,但却已无所谓生,无所畏死了。这便是转念之间,对生死的超越。
在我生活的语境里,这些浪是更细化的事情。比如那些我必须要承担的角色,看到孩子在卫生间玩水,湿了袖子,第一反应是阻止和教育;还比如那些我想要追求的结果,写出东西后,第一时间去看阅读、反馈量,被数字维系。
佛陀海的意象,让我忽然发现,重点不是这些浪。和孩子的对话会反复发生,但是不是都是发自于真实的爱意?它的本质是爱,还是怕孩子你会变坏?写出来的东西一篇篇,但是不是都是真正想写的?文字的本质是会涨落的反馈数字,还是创作者内心的价值信念?
对话会消失,数字会消失,正如浪会消失一样。当我们心系浪涨浪落,我们会担心、焦虑和恐惧。
想到这里,我忽然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去做弄潮儿,而在于看见和保留有自己的那片海。那片海里,有无生无灭的爱和信念,当你意识到它的时候,生活里的烦恼或许就无所谓烦恼了,多少会解脱于生活起伏带来的震荡感。转念之间,便是对纷繁世事的超越。
啊,这里还要记录一个新的认知点!就是对“空性”的认识。
以前常听说“一切皆空”,以为是说一切都没有意义的意思。而此书说:“此是,故彼是。一切世法都是互依而存。因此,一切法皆空。‘空’之义,是指空无独立的自性和个体。”
哇,这真真是我当初理解的反面啊!空,不是指啥都没有,都是虚的,而是不仅不虚,而且还彼此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可一点都不空啊!
这也是另一个视角理解和超越生死了,即生中有死,死亦有生,故而也无所谓生或死了,不过都是同根生的兄弟…
这让我想起佛陀说的另一段话:
“如果你想见到莲花的真髓,必先从平常认为是非莲花的东西里见到莲花。这些东西包括太阳、池水、云、泥土和热力等。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撕破狭见的罗网,这分别心所形成的生、死、这里、那里、存在、非存在、垢、净、增、减等牢狱。”
也就是说,认识一件事物,也可以从不是这件事物的事物开始。这是不是超有意思!具体的理解,我还无法表达,但我很喜欢这段话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世界是开阔的,互相包容的,没有绝对的彼此隔离和天壤之别。
这又让我想起了《道德经》,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感受到了大智慧里的开阔的相通处。
最后,说一下月亮的意象:
佛陀说:
“我所教的并不是什么学说或哲理。它不是理论的推断或思考上的假想…它是实证经验的结果。你是可以亲自从你自己的经验中证实的…我的目的并不是要解释宇宙,而是要帮助带导其他人直接体验实相。文字语言不能解释实相。只有亲身的体验才可使我们看到实相的真面目。
我要清楚道明,我所教的是体验实相的方法,而不是实相本身。这个道理正如指着月亮的手指,并非月亮。聪明的人会利用手指来使自己看到月亮。一个误认手指就是月亮的人,永远都看不见真正的月亮。”
我觉得这段话,特别有现实意味。当一个比丘陷入佛理论辩,而少有切身感知时,他是否便是只看到了手指?当一个学生陷入教材啃书,为了毕业文凭,而少有对内心所想的真实感悟,TA是否也是只看到了手指?
读《佛陀传》的时候,我也刚好在写这篇文章:《人人都在说的个人IP,是什么呢?| 现象观察》。文章结尾,我写道,当大家对于能搞钱变现的个人IP趋之若鹜的时候,是否也是只看到了那根手指呢?过程里,手指指手指,还有可能被互割韭菜啥的…
我很喜欢这个月亮和手指的意象,我也希望能看清我所捏着不放的那些手指们。
那么以上,便是《佛陀传》此书带给我的关于大海和月亮的感触。与君共勉之。
撰文/王大安
场域活动孵化人 / 非虚构写字者
记录探索这个平凡世界
让日常更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