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谷|《道德经》第50章讲解与常见误区分析

溪谷聊道教文化 2024-03-29 13:38:55

【主要内容与误区概述】

本章与《道德经》七十六章密切相关,都涉及“生之徒”与“死之徒”的论述,差别在于本章关心的是它们的占比与转化问题,而第七十六章关心的是它们与“柔弱”、“坚强”的对应关系问题,其实反映的都是无为与有为的反向关系,而“生生之厚”是导致它们向不好方面转化的原因所在。

理解本章言说对象的关键线索在于“以其生生之厚”应当与“以其上求生之厚”对照,后者描述作为“其上”的无道君王的行为,前者描述百姓当中恃强凌弱的群体;相反,“善摄生者”对应于“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前者的“摄生”是每个人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而后者的“贵生”是指执政者重视、珍惜天下百姓的生命。

常见传统误读主要有:

第一,多数解读都把“生之徒”当作长寿者,而把“死之徒”当作短命、夭折的人;第二,部分解读作品把“十有三”当作“十三”;第三,把“生生之厚”当作“过度求生”的问题,推销儒家中庸文化的过犹不及观念;第四,把“摄生”当作“养生”;第五,把“死地”当作“死亡的境地”,那是错误的组词式直译。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足,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无为与自由》(修订稿)译文】

不走生路,就进入死路。(在当今社会,)十个人有三个走在生路上,十个人有三个走在死路上。(此外,)十个人还有三个走在作死之路上,原因何在?在于他们(想要通过掠夺他人)而追求奢侈生活的兴趣非常浓厚。

据说善于经营人生的人,走在路上都不会遇到犀牛老虎,在战场上都不为兵器所伤,犀牛的角无处可顶,老虎的爪无处可抓,兵器的利刃无处可划,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致命的人格弱点(所以也不会受到诱惑而进入死亡地带)。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出生入死”参照王弼“出生地,入死地”的注释,是指对于生与死两条路径的选择。所谓“生之徒”,就是“生”路的追随者,意味着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同理,“死之徒”就是“死”路的追随者,意味着误入歧途。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追随都是无意识的行为,区别于“人之生,动之死地”以及“善摄生者”的有意识选择。

然而,“出生入死”常常被解读为对于“生”与“死”的定义,比如:“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这样的定义是毫无意义的废话。同时,“生之徒”常被解读为“属于长寿的那一类人”,“死之徒”被解读为“属于夭折的那一类人”,那么,凭什么把“生”“死”和寿命的长短划上等号呢?长寿与短命之间是否还要划分一个中等寿命的群体呢?

“十有三”是十个有三个,相当于现代的百分之三十,它不能理解为数字“十三”,韩非子“四肢九窍”与河上公“九窍四关”的说法显然是凑数,如果是指十三个东西,原作者必然有所交待,不可能指望后人做“填空题”!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老子认为“生之徒”沦为“死之徒”的原因是“生生之厚”,这是三个“十有三”中唯一的变量因素,也是老子真正关心的问题所在,因为只有这部分才是思想家所要改变的对象。

常见错误:第一,把“人之生”按照所谓帛书本而改为“民之生生”,把原本“生”字对应“人之生”扭曲为“生生”对应“生生之厚”,导致因果逻辑混乱;第二,把“死地”说成“死亡的境地”,那是相互抄袭的错误翻译文字,“死亡”是一种结果,既不是某种“境界”,也不是某种处境,能够讲“处境”的,前提是他得活着,所以译文本身的文字逻辑是荒谬的;第三,“生生之厚”被解释为“奉养过度”、“过度求生”、“重视生命的程度太过分了”等儒家中庸文化说辞。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足,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善摄生”是与前文“生生之厚”相反的情况,所以就不同于“动之死地”,而相当于“动之活地”了;相应地,老子以“无(入)死地”作为他们不被老虎、犀牛、兵器所伤的原因解释。

老子为什么使用虎兕与兵器无以伤及而设喻描述“善摄生者”的优势?对此,魏晋学者王弼分析得好,他说:“器之害者,莫甚乎兵戈;兽之害者,莫甚乎兕虎”,也就是说,如果连这些都无法伤及,更不用说别的东西了。当然,那只是用于比喻“生生之厚”的危险,而“善摄生者”可以避免那种危险;否则,如果把它当作特异功能,那就沦为义和团“刀枪不入”的愚民文化了。

“摄生”常常被解释为“养生”、“养生之道”等等。然而,如果是养生,通常都是与“起居有常,饮食有节”相关的东西,显然和不被犀牛老虎与兵器所伤没什么关系。

这里的“陆行”常常被直译为“在陆地上行走”,那样的译文读起来不伦不类,完全不符合现代汉语的正常表达。一个人走路,在没有特别指明情况下,人们默认是在陆地上,而不可能让读者联想到他在江河湖海上,所以现代汉语应当说成“在地上行走”,或更通俗地说成“走在路上”。

0 阅读:0

溪谷聊道教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