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移民城,万里信仰路:温州杨府侯爷民间信仰传播到马来西亚

温州故事大叔 2025-02-08 16:00:46

《山海经》称,瓯居海中,这是对远古时代温州的描述。现在的温州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境内还有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虽有平水圣王周凯组织先民治水,让三江达海,修筑堤坝淤积滩涂,形成了温瑞平原。但是每隔上几年都要遭受洪水、台风、海啸的袭扰。大灾过后,必有大疫,随之而来的霍乱、天花几乎每隔几年就要发生一次。极其不稳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温州民众强烈的信仰需求。

经历了几千年的朝代更迭之后,温州民间信仰不仅场所众多,而且信仰的神明数量也比较多。这些众多的神明中,既有外来的陈十四娘娘(陈靖姑)、白甲将军(郭忠福)、妈祖,也有本土的平水圣王(周凯)、杨府侯王(杨精义)、庄济圣王(陈逸)。

温州原本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因此温州人身上就有着移民的基因。在历史上,温州人外迁有几次高潮。第一次外迁是在南宋时期,随着蒙古大帝的铁蹄一路南下,南宋朝廷也节节败退,受南宋末代温籍宰相陈宜中影响,温州民众也随着一路南下,从福建沿海一直到广东一带,而后又远渡南洋。

另一次是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清末时期,温州渔民和农民去台湾捕鱼、垦荒,有的渡海去东南亚谋生。

最后一次是烟台条约签订后,温州被列为新增的四个开埠口岸之一,以及受一战时期国民政府向法国派遣青田劳工的影响,温州人开始远渡重洋来到欧洲和美国。

数次温州人口大规模的迁移,就形成了现在大家常说的:鸟儿飞得到的地方,就有温州人的局面。这些走南闯北的温州人不管是被迫的还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他们走出去的同时,也带出去温州的民间信仰。

在被传播出去众多的民间信仰中,温州本土的杨府侯王应该是被传播得最广的一种信仰。

关于杨府侯王的传说,温州有很多版本。1985年,瑞安陶山发掘出一块清代的石残碑,石残碑称杨府侯王是唐代的“官封都督大元帅”。因此,现在坊间都认为杨府侯王于公元644年出生于瑞安碧山渡头,共生了十个儿子。杨府侯王26岁中进士,在四十年的官场生涯中,官至都督大元帅,于公元709年告老还乡后,潜心修道。

杨家十个儿子中,大部分都考取功名或者武举,后都被晋封为元帅。唯独杨府侯王第七个儿子国刚,继承杨府侯王修道之志,最终在公元751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夜,与杨府侯王跨乘仙鹤,一同入仙。

据传,几年后发生袁晁叛乱,叛军攻克宁波,直达温州。叛军攻打温州城时,杨府侯王在敌军主帅帐中现身,叛军军心大乱,弃阵而逃。最终袁晁向朝廷投降,使温州城的百姓避免了战火的涂炭。

杨府侯王作为海神信仰在福鼎广为传播,据不完全统计,在福鼎市大大小小杨府庙有100余座,出海的渔船上都插着杨家“令旗”。在20世纪20年代,大量温州人搬迁到台湾,并在台湾基隆建立杨府庙,据传,台湾杨府庙的祭祀仪式与温州地区相似,连祭文也几乎雷同。

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的海南籍移民中信仰的温州侯王,据推测,其原型就是杨府侯王,由清代福建信众或抗倭卫士带入海南岛可能性较大。

在温州市区,也有一座山,叫杨府山。杨府山北麓有一座瞿屿道观,祭拜的就是杨府侯爷,周边几座道观祭拜的杨府爷都是从瞿屿道观迎送出去的。

据传,现在温州人在法国建了法华寺,在意大利普拉托建了普华寺,这两座寺庙的大雄宝殿旁都建有观音堂,香火远胜大雄宝殿。温州人还在美国建了太阴宫祭拜陈十四娘娘,据说今年春节期间已经发了17个货柜的香烛和祭品供当地市民祭拜。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信仰在逐渐地衰落,但是信仰所供奉的神明都具有忠孝节义、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等精神内涵,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精神。海外华人对民间信仰地认同,也是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表现。这事,是好事。

0 阅读:0

温州故事大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