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法自然”的解读,有的解读者尚能提出质疑:道本来就是自然,为什么还要“法”自然?而大多数解读者就从各种角度来解释“道
我现在越来越强烈地认为,对《道德经》的研究方向大部分是错误的。方向错了,决定你构建的理论框架再完美,也是背离老子之“道”
“婴儿”是老子非常喜欢运用的一个意象,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说过是“老子形容厚德的一个专用模特”。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婴儿
上一篇文章发出来仅三天,阅读量达到两千多,这篇文章也为我涨粉100多。我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网友的认可。正如我在文中所言:
上一篇文章,从“认知创世”的角度解释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文章的观点,明白者自然明白,不明白者自然还是
题目是“再谈”,其实是“再再再再再……谈”,因为在我的文章中都快把嘴皮磨破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
【阅读说明】这篇文字是之前已发表文章的修改稿,经完善后作为本次结集的《道德经学习笔记》的“前言”,也可以说是阅读理解《道
经过一个多月努力,【三棱心解道德经】结集编辑完成,取名为《道德经学习笔记》。本文为笔记自序——据说,有一年某地的公务员考
《道德经》读来读去,发现其实就是谈“三观”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人一提起来“三观”就反感。近日在头条号就读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之其极;莫之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通译】天下最柔弱的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
【前言】孔子写《春秋》,寓褒贬于微言;老子著道德,寄天道于自然。老子洋洋洒洒五千言,几千年来,我们读懂了他文字背后想表达
刷头条的时候,一段搞笑的视频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觉得以这个视频所揭示的原理来读《道德经》,理解起来简直不要太容易,基本上
《道德经》第33章的最后一句是“死而不亡者寿”。在我接触到的解读中,几乎没有例外都翻译为“肉体死亡而精神长存”或类似的意
“我”是谁?这是个千古之问,标准的答案也许永远都不会有,因为每个人都有对自我不一样的认知。说到认知,我们不妨从“认知”的
我在《道德经》学习的路上,广泛吸收众多友道的研究成果,丰富自己的见解,最近对“道”的理解自我感觉更上层楼:“道”绝非是一
【阅读提示】看到标题你是不是会产生疑问:只听说过人迷了道的,谁听说过道迷了途的?原来此“道”非彼“道”也。我们今天要谈论
最近发现了头条号的一个BUG,或许是头条号有意这样的设计,就是:如果你在评论区发表了评论并同时转发的话,那么这个评论连同
【观点简述】《道德经》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描写得无比的魔幻感。当太多的学习研究者都在满宇宙探寻“至柔
签名: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