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越来越强烈地认为,对《道德经》的研究方向大部分是错误的。方向错了,决定你构建的理论框架再完美,也是背离老子之“道”的。那什么叫方向错了呢?打个比方,我们收割麦子,过去用镰刀,现在用收割机,收割麦子的工具在不断改进,但收割的原理是一样的。《道德经》就好比是研究收割麦子的工具的,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工具的收割原理,提升收割效率,改进收割方法,而不是去研究如何种麦子,麦子是如何生长的,麦子的重要性如何如何。果如此的话,麦子成熟了,我们难道拿着一把锤子去收割吗?
“盲人摸象”的故事是我最喜欢拿来类比人类的认知历史和认知实践的。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就是“盲人摸象”,这是公理,不需要证明。那么《道德经》所讲的,就是作为“盲人”的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来摸象,而不是讲我们“摸”到了什么。这和收割麦子的比喻是一致的。
比如对“道者,万物之奥”的理解,诸如:道是万物之源、道里含着万物的奥妙、道是万物的主宰、道是万物的庇护、道是万物尊奉的法则……这些解读均是类似“摸到了什么”这样的表述,根本不涉及“我们应该如何摸”的内容。道是万物之源吗?是万物奥妙吗?是万物主宰吗?是万物庇护吗?道是万物尊奉的法则吗……承认这种说法的“盲人”站出来解释一下,你这样表述的根据是什么?如此赋予“道”的光荣使命的说法,类似的还有上帝,还有亚当和夏娃,还有女娲和盘古。如果我们把“道”再换一种名字,也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列举的这些对于“道”的理解,与宗教和神话传说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再比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解释为“道的运动的反向的,道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弱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解释为“大道广博无际,左右上下无所不到”……类似这样“摸到了什么”这种解读,可以说比比皆是。所以,我建议解读者在解读时,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作为一个盲人,我为什么知道世界是这样的?真的这样吗?我是先知吗?难道我把自己都不知道、不了解的东西安到“道”的头上,就相当于我知道了?我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了?
所以,《道德经》不是为了解释或构建一套宇宙自然的运行逻辑,而是为了了解世界而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认知逻辑。这有点类似于影视工作中的“剪辑”。现在网络平台十分发达,拍摄短视频发到网上与世人共享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所以我举这个例子大家一定能理解。我们发表视频作品,先要拍摄,拍摄的这些东西叫做视频素材,然后拟定一个主题(剧本),根据主题的叙事关系将素材进行取舍拼接,配上音乐、解说和文字,一段短视频就形成了。
如果懂得这个原理,再掌握剪辑的技术,我们甚至可以选取已经播映过的影视剧作品中的镜头、桥段,再剪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我是没有那个闲功夫,如果我想,我自己就可以做,一定能卖出很好的票房。
我们对世界的解释,就像做短视频一样,只不过是为了构建对世界运行的自我认知映像,你这个短视频,只是你所理解的世界的一部分,你构建的这个映像再完美,逻辑再自洽,也是认知的产物,是“剪辑”的结果,并不是世界的真实。诸如某些朋友解构的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你可以去解构,可以去“剪辑”,但一定要清楚“这是我的作品,是我对世界的认知”,不要打着老子的旗号,说老子也是这样的思想。老子是教我们学习“剪辑”这门技术的,如果你解读的老子是围绕“剪辑”技术展开的,我认为这就算方向对了,没有跑题。但如果你用这门技术(或者根本就没用技术,就是用手机拍了个长镜头),完成了一部视频的制作和上传,就说这是老子的思想,你糊弄了自己,但糊弄不了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