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称帝,武则天如何开展"造神运动"?佛界、神界都神示她应称帝

雪莲果说历史 2024-03-22 08:46:46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垂拱四年(688年)四月间,武则天在她的宫殿里接见了一个叫唐同泰的雍州人。唐同泰是来向武则天上奏表的,同时还呈上一块石头。

这是一块平淡无奇的河石,白色,表面光滑,晶莹剔透,像是一块久经河水冲刷的、失去棱角的卵石,卵石的一面携刻着八个苍劲的篆书,写的是:“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篆文为阴刻,涂以暗红色。这暗红色与洁白相映衬,显得十分素雅而庄重。而石头的陈旧古拙则像是来自于某一个久远的朝代或神奇的天国。

1、拜洛受图的计划

唐同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这块石头的来历:

“一个暮春的傍晚,小人漫步在洛水之滨。此时,晚霞初上,微风习习,洛水腾着细浪,岸柳拂着枝条,使人心旷神怡,小人斜倚在一棵垂柳下,陶醉了,睡着了。忽然,在朦胧中听到一声像巨物入水似的声音,睁眼看,一道红光自天而下,直入洛水,水上溅起一簇浪花。那浪花仿佛两只巨手,托着一个闪闪发光的物体,慢慢沉入河底。浪花平静了,红光不见了,那物体也失去踪影,一切又如平常。”

“这神奇的一幕使小人大为惊骇。小人怀着一种好奇而又胆怯的心情在洛水岸边站立许久。后来,小人被那个闪闪发光的奇异物体所吸引,脱了衣服,潜入水中,在那物体坠落处寻找起来。忽然,小人眼睛一亮。光芒四射。小人大着胆子用手去摸,原来是一块玲珑剔透的石头。小人拿上岸来,见石上还有八个大字,心头大喜,如获至宝。心想,这石头决非凡物,这八个大字必定是上天在昭示生民,陛下若登临大宝,将使大唐帝业隆盛,天下太平,陛下,这是天大的祥瑞啊!天意不可违,望陛下早日登基,统驭万民…”

听着唐同泰这番讲述,武则天心里甜蜜极了。她将此石赐名为“宝图”,封唐同泰为游击将军。

五月里,她下了一道诏书,说天降“宝图”,应亲至洛水拜受,并命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等在拜洛前十天聚集神都,届时同去洛水。武则天还以“宝图”上的刻字“圣母”自诩,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七月间,武则天大赦天下,更名“宝图”为“天授圣图”封洛水为永昌洛水,封洛水神为显圣侯,加特进,禁止在洛水打鱼和垂钓,祭祀和长江、淮河、黄河、济水相同,又命名“宝图”所出之处为“圣图泉”,在泉侧设置永昌县。

但是,拜洛受图的计划没有如期实行。因为不久发生了诸王叛乱,待诸王平息后,她才决定实践旧约。这时,已经是十二月份了。

2、武承嗣导演的“拜洛受图”

这日,武则天率领着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前往洛水。队伍中有嗣立皇帝豫王旦、皇太子成器、文武百官、四夷酋长及外官多人。

各种服色的鸾卫仪仗令人目不暇接,各种羽扇团扇遮天蔽日,车辆、乘马、鼓吹、腰挎官刀的侍卫、穿着鲜艳服装的宫娥组成一支彩色的人流,绵延数里。沿途百姓献酒献食,侍立围观,盛况空前。

洛水岸边,已建立起一座高大的祭坛,坛上设神位、祭果、祭案上盛陈祭器,里面装满了肉食果品及甜酒等祭品。

武则天至坛前下舆,稍事休息,便由宫娥彩女簇拥着徐步登坛,睿宗李旦和太子成器随行而上,内外官员、四夷酋长、左右分立于坛下。

拜洛之后是受图。先是由宣祝官宣读祭文,接着将案上的“天授圣图”恭敬地捧下,移置新建造的受图亭中。

武则天在隆重地举行“拜洛受图”仪式的时候,有一个人的情绪有些异样。

他表现得非常得意和兴奋,但细心人却可以发现,在他得意的神情下,掩盖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慌。

他就是武则天的侄子、礼部尚书武承嗣。

原来,这轰动唐廷的“天授圣图”不过是武承嗣导演的一幕闹剧。

这块石头根本不是什么“瑞石”,而是他秘密派人镌刻,投入洛水的。此后,他又指使唐同泰下水求石,假称祥瑞,进献给武则天。他这样做,是企图制造“天授皇权”的舆论,使武则天名正言顺地登上女皇的宝座,他自己也可实现继皇嗣的美梦。

武则天并未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这并不难理解。

因为武则天朝思暮想当女皇,但又担心朝臣的不服和传统观念的阻碍,特别需要舆论上的帮助。而上天的示意则是最有力、最令人信服的舆论。武则天巴不得能得到这种天的“示意”,使自己荣登皇座蒙上一层“受命于天”的神秘色彩,成为理所当然的事。

武承嗣假造的瑞石正好符合她的心意。所以,她借此机会兴师动众,大造舆论。一时间,“天授圣图”成了朝野上下议论的话题,种种离奇的传闻,蛊惑人心的说教,编织成一种神秘的、具有强大控制力的网。

在它的笼罩下,心存异议的朝臣缄了口,传统的旧观念失去了威力,人们的意识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奇异的改变:当皇帝不仅是男人们的事,女人照样可以穿龙袍、戴皇冠。这是天意,天意是天然合理的。

3、佛意还是天意?

武则天乐了,但她并不满足,她还要借助佛的帮助。武则天笃信佛事,在她看来,“佛意”甚至高于“天意”。佛的预言更有权威、更为可信。

武则天的心意,马上有人揣摸到了,载初元年(689年)七月,有法明等十个僧人联名向武则天进献了一部《大云经》。

这部经书据说是后凉时昙无谶所翻译,又名《大方等无想大云经》、《大云无相经》,内中有两段经文谈到女人做皇帝的事:

一段经文这样写道:

“尔时众中,有一天女,名曰净光。…佛言天女!…(汝)以是因缘,今得天身。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得大自在。…汝于尔时,实是菩萨,现受女身…”

另一段经文说:

“是(净)天女者,…为众生故,现受女身。…尔时诸臣奉此女以继王嗣。女既承正,威伏天下!阎浮提中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违拒者。女王自在,摧伏邪见!…善男子!如是女王,未来之世,…当得作佛,是净实增长……”

《大云经》一经传开,不少僧人争相进行解释,云宣等九个僧人撰写了一部《大云经疏》,对这两段经文作了具体的解释。

经书中所说的“即以女身,当王国土”,是说当今的圣明神皇即净光天女下凡,佛让她代替李唐作皇帝,一统天下;经书上说的:“女既承正,威伏天下,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违拒者”,是说当今大臣百姓都应向神皇尽忠,这样方可子孙昌炽,阖家安乐,如果背叛为逆,纵使国家不诛,也是天理难容,必将自取灭亡。

《大云经疏》中还有“火德王,王在止弋”和“武兴圣教,国之大珍”之语。“止弋”即“武”字。

经僧人们这一解释,武则天登帝位成了“叨承佛记”。佛经里的“女王”就是指当今的神皇,神皇乃菩萨“应世”,“假现”女身,实际上是男的,不但可以做王,还可以做佛。过去天竺无明国由女主继承,现在大唐的皇权也非“圣母神皇”莫属。

《大云经》和云宣和尚等人的注疏使武则天喜悦异常,亲登皇位有了更充足的理由。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佛教的信仰在各个阶层中相当普遍,“佛意”较之“天意”有着更为权威的力量。

人们更加信服了,武则天在得到天的授意之后,又罩上了佛的灵光。

武则天当然感激《大云经》的注疏者。她下令各州都要建立大云寺,各寺都要藏一部《大云经》,由僧人升高座向百姓宣讲。

她还对云宣和尚等人大加封赏,九人皆赐爵县公,易紫袈裟,银龟袋,其位之尊可与三品重臣相比。云宣和尚等人成了自古以来得到最高封赏的僧人。

既得天的“示意”,又闻佛的“预言”,武则天在舆论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登基当女皇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4、称帝的建筑——明堂

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在神都洛阳乾元殿的基址上矗立起一座宏伟高大的建筑物——明堂。

明堂是古代发布政令、祭祀天地的地方,是古代国家的政治中心。唐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对修建明堂十分重视,曾召集群臣对明堂体制进行过热烈的议论。

传统的明堂形式是五室、四门、八户、四阶。武则天所建的明堂具有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座建筑共分三层,底层是正方形,四面调配以青、红、白、黑四种颜色,象征春、夏、秋、冬四时,四面都开有窗户。中层是正十二边形,象征十二时辰。这一层是整个建筑物外观的重点部分,上边为圆形屋檐,由九条玄龙捧住。第三层是二十四棱柱体,象征二十四节气。屋顶是圆形的,上面有一只昂首独立的铁凤凰,高一丈,外面用金装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是女皇的一种象征。

整个建筑高达一百余米,人们在数十里外即可望见。

明堂的内部结构也十分特殊,正中间有一根十围大柱,各种结构都以大柱为根本,颇似今天的雨伞。明堂围以圆形水沟,绕以石雕栏杆。

其内作台阶,台阶很大,从它的每一边都可以作成一百米的跑道,足见其规模之宏伟。

从拆毁乾元殿、扩大地基到明堂竣工仅仅用了九个月的时间,这样的施工速度在中国建筑史上是少见的,数不清的无名工匠在这一建筑杰作中显露了他们的非凡才华。

明堂因其宏伟、富丽、精彩夺目,所以武则天称它为“万象神宫”。明堂建筑的奢华在唐廷中引起了一些非议。

侍御史王求礼上书说;

“古时明堂,覆盖的茅草都不修剪,堂顶的椽子也不削砍雕饰,而现在的明堂却用珠玉、彩绘来装饰。铁凤耸入云霄,金龙隐入雾中,殷纣王的琼台、夏桀王的瑶室恐怕都难以相比了。”

听到这些议论,武则天并不以为然,为庆贺明堂建成而大宴群臣,还让百姓到明堂这一布政之所观看,借以向百姓表明,朝廷的法令是公开的。这一行动显示了武则天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风度和气魄。

次年正月初一,武则天在万象神宫举行祭礼。她穿着皇帝的兖冕,像皇帝那样腰间插着三尺长的丁字形佩玉一大圭,手里拿着“镇圭”,首先献祭。

这“镇圭”是古时朝聘所用的信物,镇为安定之意,以四镇之山为琢饰,长一尺二寸,这是只有天子才可手执的东西。武则天献祭完毕,接着便是皇帝,最后是太子。

这时,武则天已经俨然是大唐皇帝,而名义上的皇帝李旦,已经在事实上居于次要的地位了。

献祭完毕,武则天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永昌。接着,又高登明堂,接受朝贺,布政天下,大宴群臣。

武则天因《周书》中有《武成》一篇,与自己的武姓相合,则视为符谶,下令遵照周朝的历法,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夏历正月为一月,这是唐朝使用周朝正月的开始。

古代新王朝建后,都要封前两个朝代的后裔为诸侯国君,称为“二王”;要封前代三个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的名号,称为“三恪”。

如周得天下后,封禹的后裔于杞,封汤的后裔于宋,为“二王”;又封舜的后裔,和“二王”并称“三恪”。新王朝的统治者这样做,不过是作出一种姿态,笼络人心,巩固统治。

大唐开国后,是以后周和隋的后裔为二王后,以商、周、汉的后裔为三恪的。武则天为了准备当皇帝,改朝换代,一改大唐旧制,以周、汉之后为二王后,以舜、禹、成汤之后为三恪。这一改革,显示了武则天要彻底地革唐命的决心。

5、群臣劝进闹剧

武则天拉开架式要进行改革,凡是一些有革新和独创精神的建议她都欣然接受,有时甚至忽略了它的可行性。

比如,凤阁侍郎宗秦客改造了十二个汉字进献给武则天,那字改得很怪;“照”改为“曌”,“天”改为“西”,“月”改为“囝”,“星”改为“○”,“人”改为“厓”等等。武则天因其新奇,下令天下通用,她自己还带头使用这种新造的文字,自名为“曌”。

武则天认为“诏”与“曌”同音,下令改“诏书”为“制书”。

这些日子里,武则天全然不像个六十七岁的老人,她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胆略惊人,锐意图新,她似乎对大唐的一切都看不惯,必欲全部进行革除才能满意,她要建立自己为天子的新王朝,既不沿袭李唐的旧制,也不效仿古代的模式,她要独创一个全新的王朝。

在这里,一切都是按照她的意愿重新设置,一切都合于她的性格。她要扫荡李唐的旧迹,重新打上崭新的武氏的焰印,她要向天下人显示:这是她武则天的新王朝,一个女人坐天下的史无前例的国度。

聪明的大臣们猜测到武则天的心思,看清了已经不可逆转的形势,纷纷采取明智的行动。九月间,一个叫傅游艺的侍御史率关中百姓九百人到宫中上疏,请求改唐为周,赐皇帝姓武。

那表奏言辞华美,对武则天极尽恭维之能事,说当今太后乃千古一人,任何贤明的君主都不可与之相比。李唐运数已尽,改唐为周乃历史之必然,民心所向,劝武则天万勿犹豫,速革唐命,上应天意,下符民愿。

傅游艺上表后,朝臣争相效仿。文武百官、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及僧人、道士六万余人也都上呈表奏,同于傅游艺之请。

皇帝李旦迫于形势,权衡利弊,也上表请求武则天赐他姓武,为武家尽忠。

群臣又上表奏祥瑞,说看到凤凰从明堂飞入上阳宫,还集在左肃政台的桐树之上,很久才向东南飞去。

上阳宫是唐高宗李治在上元年间(674~675年)在东都苑东部修建的一座宫殿,地处宫城的西南角,南临谷水,是唐代洛阳宫殿建筑中最壮丽的建筑,宫的正门叫提象门,正殿叫观凤殿,门都向东开,和皇城紧紧地连在一起,上阳宫西隔谷水又有西上阳宫,虹梁跨谷,往来方便。高宗末年常在上阳宫听政,武则天主持朝政后也住在上阳宫。

上阳宫是东都的主要宫殿,是武则天权力的象征。群臣说凤凰自明堂飞入上阳宫,是天意暗示武则天尽早称帝,一统天下。

这样一来,武则天称帝各种铺垫,总算完成,现在就差登基的最后一步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