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狠手辣、诛锄异己的武则天,靠用人的本事,如何成为千古名君?

雪莲果说历史 2024-03-26 20:57:19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对于武则天的历史评价,结论是:女皇武则天是一位颇具政治才能的女人。

她的才能不仅表现在以令人惊异的谋略击败了强大的敌对势力,夺取了李唐政权,还表现在她对人才的利用上。她能够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笼络在自己周围,为自己的政治路线效力。

除了酷吏,女皇还提拔和使用了许许多多的人才。这些人成为她政治的支柱,为维护武周时期的国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史评家们对女皇用人曾有过不少评论。

女皇死后半个世纪出生的陆贽,在他的《翰苑集》中有一篇《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内中对女皇用人之道给予很高评价。

他说: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以后,“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得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

以致“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1、武则天的人才观

陆贽的话并不过分。武则天从她执政伊始就在全国范围内搜罗人才。光宅元年,她在改元赦文中就曾称求访贤才是治世之要务,并令亲官九品以上、诸州长官都要举荐一名贤才。

此外,又多次下求贤诏书,渴望人才之情,溢于言表。

她说:

“天子的责任,莫重于选才任贤;臣子的功劳,莫过于进献忠言。

周、汉诸朝之所以隆盛,在于广选贤良,历观前代之兴衰,莫不由此。过河得用舟船,盖房须待栋梁,天子治理国家,必须依靠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

我励精图治,招士求贤,一定要使四海之内、山林草泽的贤才搜寻以尽。不论士庶,都要呈报,如果举荐得人,一定不次任用。我希望人才之多比得上强盛的周朝;得人之众超过兴旺的汉朝。将我的求贤诏令广布天下,让远近都知道朕的心意。”

女皇这些表白,虽不乏自我标榜的成分,但也确实表明了她真实的心迹,而且,这些想法大都化作她的实际行动。

她不拘一格地搜求人才,从文人、儒生、孝子、贞节者至勇敢善战的军人,无不在选拔范围之内,为各阶层的人打开了入仕之门,使许多湮没无闻者能够跻身于官吏的行列。

2、武则天对科举的贡献

武则天对科举制的发展是卓有成效的。

旧制,贡士考卷都糊名,防考官作弊。武则天以为应信任考官,废除糊名制,从宽取士。

她还首创殿试先例,亲自录取。

载初元年(690年)二月十四日,她在东都洛城殿前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考选。全国众多的贡士都应召前来,由女皇亲自进行面试,好多天才结束。考察内容十分广泛,从对经书的熟悉程度,到对国策的有关看法;从个人操行,到外貌姿态,都一一考察,然后任命官职。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考选。它不是在舞文弄墨的考场,而是在天子的殿堂;不是机械地做文章,而是面对面应对。

这种考试打破了那种沉闷的、呆板的考试形式,使考选官员的办法更加灵活、实际,堪称考选人才的创举。

女皇第一个创立了“自举”制度,即自己可以申请做官,有一个叫“延恩”的铜匦便是专门为此开设的。

贞观朝,唐太宗曾打算令人毛遂自荐,但宰相魏征反对说,认识别人为智,认识自己为明,知人难,自知更难。自荐容易导致浮滑冒伪之风,不应令人自举。唐太宗平日很重视魏征的谏言,听魏征这样一说,便取消了这个想法。

唐太宗称得上是一代明君,可他对自荐仍存狐疑。武则天一反先王之所为,大胆地令人自举,足见其气度不凡。

女皇也是第一个设立招收武官的“武举”制度的。

分:射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才貌、言语、举重七科,考试及格即被选用。考取的武士和明经、进士一样,各地首先举行庆礼,然后送往兵部。

首创者还有“试官”制度。

天授元年(690年),女皇派出存抚使十人分巡十道,收揽人才,连田庄农舍也不放过。

长寿元年(692年)二月的一天,女皇亲自召见了存抚使所举的举人,尽加擢用。六十人擢为拾遗,补阙,二十四人擢为御史,二十四人擢为著作郎及平事,二十人擢为卫佐,计一百三十人,使官员数字大为增加。

一些保守落后的大官僚贵族分子对此大为不满。

一个叫张鹭的做歌谣说,现在官员过多,补阙可以连车装载,拾遗可以用斗来量,侍御史多得能用四齿耙子来推,校书郎像是都用一个模于里脱出来。

有个举人叫沈全交的也来凑趣说,推选举人的存抚使们都用面糊迷住了心窍,圣皇也被蒙住了双眼。这两个人被侍御史纪先知抓住,劾奏他们诽谤朝政,请女皇先将他们在朝堂杖责一顿,然后付之以法。

女皇听说这件事,毫不在意地一笑,说:

“只要你们用人不滥,还怕别人说什么闲话?把他们放了吧。”

纪先知为之惭愧不已。

3、不拘一格选人才

女皇虽然广选官员以收天下之心,但不称职的过不多久也就罢免了,甚至加以刑诛。

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孙承景监清边军,谎报战功,擢为右肃政台中丞。侍御史张仁愿揭露了孙承景的谎情,武则天立刻贬斥孙承景,任命张仁愿为肃政台中丞。女皇则用刑罚治理天下,政由已出,明察善断,所以尽管擢官过多,但贤良之士也大都能被任用。

为了加强对南方落后地区人才的选拔,仪凤元年(676年),武则天还下了一道敕令,称:

“桂、广、交、黔都督府,比来注拟士人,简择未精,自今每四年遣五品以上清正官充使,仍令御史同往注拟”,当时人称之为“南选”。

武则天发展科举制,还开创了制科。

所谓制科,是应皇帝临时需要而开设,各目均按皇帝旨意选定,如贤良正科,下笔万言科,博学宏词科、不求闻达科等。

制科考取后,不再经过吏部考试,立即可以做官。现任官吏也可报考此科,考取后再提升官阶。

此外,还注重增加进士,进士科举年年举行。

女皇统治期间,进士增加了百分之五、六十。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及内容的不断扩大充实,一般中小地主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有了广泛参政的可能性。人才的大量擢用,为女皇政治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除了科举制的一系列改革外,女皇还十分重视让官员举贤。她掌权以后,废除了三品以上官员才能荐官的旧制度,进一步扩大了荐官范围。

上元六年(674年)九月二十一日的敕文中说,京官五品以上和郎官御史,诸州刺史都可推荐一两人,并录其操行、能力奏闻。

永隆元年(680年)十二月,又下诏说:县令、刺史、御史、员外郎、太子舍人、司仪郎、左右文武五品以上,清要、近侍及宿卫之官,可以举荐所知一人。

到了宏道元年(683年),进一步扩大到京官六品以上清望官及诸州岳牧,各以己之职,谁让三人,并以名闻,随即升擢。

长安四年(704年),在她已进入八十一岁高龄而且又患病在身的时候,还下令各宰相要推荐员外郎一人。由于她对此事十分重视,各级官员也极为尽力。

长安二年(702年)十二月间,侍御史张循宪去河东巡访,有件事难以决定,很是头痛,就问侍御史这里是否有可与议事的贤良之士。

侍御史想了想,对他说,有一个叫张嘉贞的,很有才能,以前当过平乡尉,后被免职。张循宪召他前来,向他询问。这张嘉贞才思敏捷,讲得很有条理。张循宪请他代写奏章,张嘉贞挥笔而就,上呈之后,深得女皇好感。

张循宪向武则天禀报,奏章并非出自他之手,而是张嘉贞代笔。张循宪在女皇面前把张嘉贞夸奖了一番,说他如何有才能,现在又如何困窘,请女皇不计门第,不论资格,赐他一个官做,使他的才能得以报效国家。

女皇很爽快地回答:“我难道再没有一个官衔授给贤才吗?”

她亲自在内殿召见了张嘉贞,和他进行了交谈,非常满意,当即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张循宪也因荐贤有功,提拔为掌管官员勋级的司勋郎中。

正谏大夫同风阁鸾台平章事朱敬则也有知人之明,重视人才选拔,裴怀古、魏知古等都是他推荐。

还有,裴行俭推荐了黑齿常之、李多祚;娄师穗推荐了狄仁杰;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桓彦范、敬晖等人,这些人都是一代名臣,武则天从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驾崩始,到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中宗复位的二十一年间,共任用宰相七十五人(一说七十三人,一说七十九人)。

这些人大都堪称名臣,有的在武则天死后仍继续发挥重大作用,像姚崇、宋璟等人便是开元时期著名人物。

4、举贤不避仇

女皇广开汲引之门,不仅不计门第,不欺无名,也不避仇怨。

她对仇家女上官昭容的任用便是一例。

上官昭容名婉儿,是女皇的仇人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庭芝的女儿。上官仪父子因反对武则天被杀后,上官婉儿被没入掖庭宫为奴婢。

上官婉儿天性聪敏,善写文章,有一次,武则天发现上官婉儿写了一首七言诗,文辞精美,不禁引起注意。尽管诗的字里行间不乏对武则天的愤根之情,武则天并不计较,反而把她召到自己身边,放手使用,让她批阅表奏,起草诏命。这一年,上官婉儿仅仅十四岁。从此,上官婉儿对武则天由仇视转为拥护,在武则天的熏陶下,对唐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广武公也是武则天仇人的后代,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令宰相推荐能胜任员外郎的人才,韦嗣立推荐了广武公,一个叫岑羲的官员对武则天说,广武公的伯父长倩因罪被杀,不宜任用。

武则天却说:

“如果本人有才干,这有何妨?”

当即,任命广武公为天官员外郎。

武则天广开才路,还十分重视对掌管选拔官员的人的使用。

韦承庆自天授以来,三次掌管选拔官吏之事,铨授平允,为天下称道。崔玄玮曾为天官侍郎,公然自守,绝于请谒,遂被执政者嫉恨,转任文昌左丞,崔玄玮调转之后,选司的令史都相祝贺,武则天得知,觉得处断有误,又恢复了他天官侍郎的职务。

正如女皇既残忍狭隘又慈祥大度的矛盾性格一样,她的人才观也是十分矛盾的:既使用卑琐小人,又广揽贤良人才。

我们不能因武则天性格的某些阴暗面否定她的政治家作风,同样,她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精神,也不能因几个酷吏的横行而否定。

5、“国老”狄仁杰

女皇用残酷的手段将唐室老臣诛杀殆尽,但受重用者也确有人在,被女皇尊重地称为“国老”的狄仁杰便是一例。

狄仁杰的家乡在并州太原,他的祖父狄孝绪贞观中当过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曾任夔州长史。

狄仁杰生于贞观4年(630年),武则天即位之前,狄仁杰曾担任过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和豫州刺史等职。

武则天即位初年,他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陷下狱,贬彭泽县令,神功元年(697年)复相,狄仁杰一生政绩卓著,是则天朝赫赫有名的宰相。

狄仁杰是在天授二年出任宰相的。武则天召见他时,对他说,你在汝南的善政,朝中大臣很钦佩,但也有人说坏话。

如果想知道此人是谁,可以告诉你。武则天对狄仁杰讲这番话的时候,是出于对他的高度信任,但意想不到的是,狄仁杰根本不感恩戴德,也不要求追查讲他坏话的人。

他说:

“陛下如认为我有过错,我当努力改正;如蒙陛下明言,当是我的万幸。但我并不想知道这个人的姓名。不知道比知道要好些,这样可以和那人正常处事。”

武则天以为狄仁杰不记私仇,胸怀坦荡,实属难得,所以对他更加重用。

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契丹军攻陷冀州,河北百姓惊恐不安,武则天特派狄仁杰到魏州做刺史。前任刺史独孤思庄是一个怯懦的人,他担心敌人会突然兵临城下,把附近的所有百姓都赶到城中缮修守具,准备守城。

狄仁杰到魏州后,却让百姓们都回乡生产,对他们说:

“敌人离这里还远着呢,何必如此惊慌?万一敌人来了,我亲自领兵去抵抗,无须烦扰大家。”

契丹军闻知,不战而退。百姓们都佩服狄仁杰的胆略,立碑记载他的恩惠。

圣历(698~699年)初年,突厥进犯赵州、定州等地,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元帅,率兵打退了突厥贵族的军队。接着,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当时,河北道百姓由于受突厥的胁迫,很多人都曾给突厥服过役,突厥退去后,他们害怕朝廷问罪,不少人逃到外地藏了起来。

狄仁杰看到这种情况,向武则天上了一道奏疏,得到了武则天的批准。

狄仁杰生活俭朴,并以知贤能举者称。

他所荐举的人做公卿的有好几十人。

武则天曾问过狄仁杰:“我想找一个贤能之人,有吗?”狄仁杰问要他做什么,武则天回答说要让他做大将、宰相。

狄仁杰道:“陛下要用长于写作者,则现在的宰相李峤,苏味道即可。难道嫌这些人太拘谨,想要得到一个更出色的人,将国家大事办得更好吗?”

狄仁杰的话说到武则天的心坎上,她点头一笑,说:“这正是我的心意。”

狄仁杰于是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他带着很钦佩的心情介绍说,现任荆州长史的张柬之人虽老了些,但确为宰相之才。他长期以来不得重用,有志难申,若使用他,定能为国尽忠。武则天听信了狄仁杰的话,很快将张柬之提拔为洛州司马。

过了些日子,武则天又向狄仁杰求贤。

狄仁杰道:

“臣上次举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未重用呢!”武则天说:“不是已经升迁了吗?”

狄仁杰道:“臣举荐他是当宰相。现在不过是一个洛州司马,还没有真正派上用场。”

武则天又接受了狄仁杰的建议,将张柬之提升为秋官侍郎,不久又让他当了宰相。

张柬之果然名副其实,很有作为。

武则天也很尊重狄仁杰的意见。

一次,武则天想造一大佛像,预计用费几百万钱,因政府财力不足,准备让僧尼每人每天出一个铜钱,帮助建造。狄仁杰上书进谏,这一谏奏,得到了武则天的应允,建造佛像事作罢。

武则天对狄仁杰在政治上重用,生活上也很关心。

一日,狄仁杰陪女皇到郊外游览,偶遇大风,狄仁杰的头巾被吹掉,坐骑也受了惊,狂奔不止。女皇看在眼里,赶紧命太子拾起狄仁杰的头巾,勒住惊马,直到把头巾给狄仁杰戴上,才算放了心。

圣历三年(700年)时,女皇特殊恩赐给狄仁杰一处很好的住宅,使满朝文武为之眼热。

武则天还亲制袍子赐给狄仁杰:“敷正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

平日,女皇对狄仁杰总是以“国老”相称,这在唐廷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狄仁杰因年老体弱,多次提出告老还乡,女皇都不答应。狄仁杰上朝,女皇不让他下拜,说,每见“国老”下拜,她都颇觉不安。

为照顾他的身体,女皇还取消了狄仁杰夜里值班的任务,并嘱咐他的同僚,如非大事,不要去麻烦他。

狄仁杰去世后,女皇痛哭流涕,说,“‘国老'一去世,我总好像感到殿堂空了一般!”

以后,每遇朝廷大事众臣不能决断时,女皇总是唉声叹气地说;“老天不长眼,过早地夺去了我的‘国老'啊!”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