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对司马绍步步紧逼,它的必败逻辑是什么?老王家也没啥靠谱人

采蓝说历史 2024-03-19 07:56:54

司马睿被活活气死之后,他那个英明神武的儿子司马绍终于得以上桌了。司马绍的牌面并不太好,东晋的实际权柄其实已经落入了琅琊王氏的口袋,王导主内、王敦主外,那叫一个拿捏得死死的。

但司马绍这孩子是真的会动脑筋,他总结了他爹的经验教训,立马就想到了破敌之策——找外援。当时既有能力和实力,又忠诚可靠的郗鉴,被司马绍视为了“招商引资”的首选,他一上位就给郗鉴安排了“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假节,镇合肥”等一大堆头衔。

时明帝初即位,王敦专制,内外危逼,谋杖鉴为外援,由是拜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假节,镇合肥

王敦一见如此,心里有点慌,自己的大后方突然被安插这么一颗钉子,指定是让人心里不踏实的。于是马上上表举荐郗鉴为尚书令,让赶紧离开合肥。

敦忌之,表为尚书令,征还

郗鉴到南京履新,要经过王敦驻扎的姑孰,按照官场规矩,他是要去给王敦拜码头的。

结果在两人官方会面的时候,王敦便趁机敲打起郗鉴来,他借当年司马衷的太子司马遹的政治案进行政治暗示。司马遹被打倒后,被关押至金墉城,贾南风诏令太子旧臣不得相送,但司马遹颇得人心,太子旧臣们纷纷违规送别。时任司隶校尉的满奋对这帮太子党按规定签发了逮捕令,但被负责这事的乐广却把这帮“政治犯”全部释放了。王敦便故意贬低乐广,抬高满奋,寓意郗鉴要跟满奋学习,要识时务。

可人家郗鉴这么多年都在北国混,啥残酷场面没见过,岂是你王敦轻易可以拿捏的?郗鉴听完之后,直接怼了王敦,乐广为人忠义,满奋失节有亏,两人不可比,满奋给乐广提鞋都不配。

王敦还想进一步引导郗鉴,说司马遹当年已经明显不行了,死忠之人都是傻子,人不能认死理。

郗鉴继续回怼:大丈夫洁身北面侍君,谨守三纲大义,怎可偷生变节?又有何面目居于天地之间?如果坚守的天道已终,那我辈也当继之死节罢了!

这样一来,王敦总算是试探明白了,人家郗鉴根本不买他的账,所以王敦便找个理由把郗鉴暂时扣留下来了,躲猫猫一样躲着人家。

身边的人都劝王敦杀掉郗鉴以绝后患,但是王敦犹豫再三却没敢动手,对心腹钱凤说郗鉴是社会名流大佬,不能乱杀。最终,郗鉴被放行前往南京。

王敦这货原本就不是什么心慈手软的人,这些年可没少杀社会名士,周顗、戴渊等都不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吗?他之所以对郗鉴下不了必杀之心,是跟当年面对陶侃一样,他内心有点怵人家百战沙场的杀气和实力。总之,这次王敦想拉拢郗鉴没能成功,想杀又不敢动手,让郗鉴坚决表态为铁杆保皇派,内心感到相当恶心。

郗鉴回朝后,也不耽误事,直接就跟明帝商议怎么消灭王敦的事了。

乃放还台。鉴遂与帝谋灭敦

原本被王家势力围得水泄不通的司马绍,终于得到了反攻的契机和希望。而且,都是高手,在郗鉴第一个往平静的水面砸石头之后,大家也发现王家的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王敦并不是王家的绝对核心。

来吧,司马家兄弟阋墙的好戏,在王家如期上演了。

王导、王敦是堂兄弟,他们共一个爷爷,就是“二十四悌”之一的王览。这时在东晋呼风唤雨的,其实都是王览的孙子。

在王家这一大堆兄弟之中,只有王含是王敦的亲哥哥,且最让王敦痛苦的是,王敦他自己的生殖能力被封禁了,一生无儿无女。

失去了至亲血脉的联系,导致王敦周围的势力拱卫相当不牢靠,除了亲哥哥王含是他的铁杆外,其他的其实都是塑料兄弟情。

先说王导,人家在琅玡王氏的家族内部,是长房长孙,属于嫡系家族继承人,身份比王敦要优越得多。于东晋来说,人家是总设计师,相当于司马睿背后的诸葛亮,政治地位与功劳也比王敦牛逼一些。所以,王导有一万个理由不服王敦,王敦则有一万个理由要跟弟弟王导商量着来。

比如,司马睿称帝时,王敦就想撇开司马睿另立傀儡皇帝,但是王导没答应,司马睿才顺利登基的。

初,西都覆没,海内思主,群臣及四方并劝进于帝。时王氏强盛,有专天下之心,敦惮帝贤明,欲更议所立,导固争乃止

以至于,王敦逼宫后,还在埋怨王导,说当初没听他的,差点害死自己全族。

及此役也,敦谓导曰:不从吾言,几致覆族

后来,王敦想直接把司马睿废了,也是王导阻止他的。

导犹执正议,敦无以能夺

王敦和王导这两兄弟之间围绕着司马睿这一系列“皇位人选争夺战”,难道真的是因为王敦感觉到司马睿不太听话吗?人家不听话,最后不是被你活活气死了吗?说明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在于这两兄弟都在争一个皇统政治基因的问题。

司马睿咋样,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我王导一手扶持起来,他当皇帝,我当帝国总经理才名正言顺;换了一个皇帝,拥立之功就是你王敦的了,帝国总经理也该你王敦上了。这特么互相换一下位置,以后你就成了正根“司马炎”了,我就成了靠边站的“司马攸”了。还不知道你王敦会不会学司马炎,把我这个弟弟慢慢给挤兑死呢。

所以,咱们可以看到,王导和哥哥王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谜一样的存在,一会暗地里支持,一会又表态撇清关系。但实际上,王导的准线只有一条,触及到本人和家族利益时,他也是对王敦寸步不让的。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王敦自己这一脉,他亲哥哥王含自然是死心塌地地支持他,但遗憾的是,他只有一个亲兄弟,再加上他自己无儿无女,连个女婿都培养不了,靠得住的就他哥哥那一家子了,根本打造不出稳定的嫡系班底。(王敦过继了王含的儿子王应为嗣)

再来看王敦他三叔王会那俩儿子,直接就成了王敦的特务了。

王舒貌似是王敦的自己人,从小就和他好,一直在家里学习到四十多岁才出山,刚出山投奔的就是王敦。

舒少为从兄敦所知,以天下多故,不营当时名,恒处私门,潜心学植。年四十余,州礼命,太傅辟,皆不就。及敦为青州,舒往依焉

后来,王敦打算改朝换代而进逼南京时,把原来自己坐镇的大本营交给了亲哥哥王含。可是这样一来,王含原本坐镇的荆州又缺人了,王敦思前想后,把荆州刺史这个重要岗位交给了他自以为最信得过的兄弟王舒了。

但实际上呢,王舒并没有打算和王敦捆绑在一起。

王敦相当喜欢王舒的儿子王允之,经常带在身边。有一次,王敦和心腹钱凤密谋造反,刚好被王允之听见了,这小子装酒醉蒙混过关。

敦与钱凤谋为逆,允之悉闻其言;即于卧处大吐,衣面并污

随后,王允之请假回去看望老爹,并把相关事情告诉了王舒,王舒则立马到司马绍那里去告密去了。

会其父舒拜廷尉,允之求归省父,悉以敦、凤之谋白舒。舒与王导俱启帝,陰为之备

从上述事情的发生时间来看,王舒告密司马绍的时间应该在他出任荆州刺史之前,说明王舒一直在两头下注,而王敦一直被蒙在鼓里。

王舒为什么会突然之间跟刚刚继位的司马绍搅合到一块,还不惜出卖自己的兄弟王敦呢?因为中间牵线搭桥的也是他的兄弟,王导。都是跟兄弟混,跟谁都说得过去。

舒与王导俱启帝,陰为之备

王舒这种两面下注,已经不是单纯地想给自己留条后路或者抑制王敦那一脉一家独大的味道了,而是纯粹地不想跟你王敦混。

王舒的亲兄弟王邃也是如此。王敦造反举兵时,司马睿加王邃任尚书右仆射,拿他当自己人。等王敦逼宫成功后,王敦又把王邃升为征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也拿他当自己人。后面,王敦二次造反时,王邃是唯一一个被司马绍征召勤王的在外镇守的王家人,还拿他当自己人。

最后来看看王敦四叔的两个儿子。王廙,这个大家应该熟悉,就是当初王敦用来恶心陶侃的那位爷,但他在322年去世了,所以没法评价他和王敦之间的感情和关系了。

重点是王廙的弟弟王彬,这位爷可以说是王敦最为头疼的一个兄弟了。因为王彬即便在王敦权势熏天后仍然直接明着怼王敦。

为啥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伯仁之死”,王敦杀了他的好朋友周顗周伯仁。

之前咱们已经聊过了“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件事,实话实说,周顗的死,王导的责任比王敦似乎要更大一些,但奈何王导会做人,他杀人不脏手。但王敦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导致王彬把怒火都发到了王敦身上。看看王导和王敦这俩兄弟,再看看袁绍和袁术那俩兄弟,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王导一句话没说杀了人,最后罪过全是王敦的。

周顗是王彬的挚友,因为周顗的被杀,王彬跟王敦急眼了,逼得王敦一度要杀了王彬,哥俩吵的相当激烈!

会周顗遇害,彬素与顗善,先往哭顗,甚恸···因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敦大怒,厉声曰:“尔狂悖乃可至此,为吾不能杀汝邪!

最后又是王导做了老好人,给这俩兄弟劝架了。导致王敦感谢王导帮他找了台阶,而王彬感谢王导想救他性命,妥妥的一箭双雕呀!

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

但王彬就是跟王敦杠上了,根本不买账,继续怼。

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王敦是真没辙,毕竟不能当着一个兄弟的面,真把另一个兄弟给杀了。

即便如此,王彬最后仍然被王敦安排去做了江州刺史,因为没别的人可用。

综上所述,权势熏天的琅玡王氏,其实也在暗中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王敦为首的自立派,一派是以王导为首的拥立派。从实力分布上来看,明面上是手握重兵的王敦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实际上是盘根错节的王导稳坐钓鱼台。

所以,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手握绝对优势的王敦后面会被刚刚上位不久的司马绍给击败?因为“打江山”和“篡江山”的逻辑其实是不一样的。打江山,你只要如西楚霸王项羽那样横扫一切,是能够大力出奇迹的。但是篡江山,则需要能暗中做到把控每一个关键权力枢纽,也就是亲信分布要遍布各个角落。只有一个亲哥哥支持的王敦注定不能像司马懿一样成功发动高平陵政变。

篡权这种事,因为必然会推翻或者损害很多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必须要有大量的自己人去布控那些关键岗位,从而使得那些反对者无法串连成一个整体。王敦如果真的洞若观火,其实是应该提前给自己布置退路,而不是不知进退地一味往前拱。

所以,作为每一个职场的人,其实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什么样的职权是可以去争取的,而什么样的职权是不应该去心存妄想的?

王敦其实很能代表我们大多数职场精英,因为自身能力、家庭背景、行业机遇等各种原因或者优势,进入了一个较好的职场赛道,并通过一系列的斗争和博弈,逐渐成为了所谓的人上人。没有迈出篡位那一步的王敦,不就是我们当下很多职场精英的历史写照吗?

遗憾的是,王敦终究没有活得更通透一些,他想篡位,也就是说,他想游戏通关。恰如一个打工人,即便成为了上市公司的总经理了,但他依然不满足,他要把公司上市代码都变成自己的。

王敦的算法和逻辑很简单、直接,老板和家族都是形同虚设,公司的现金流和核心业务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分分钟可以拿捏住的我的老板。

但是,能拿捏住老板和自己能当老板,这是两回事。古往今来,很多权臣就是死在自己想当老板这个点上。

一个公司和组织,它的资产有两部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你王敦一盘账,觉得你掌握了东晋的大部分资产,但那其实仅仅限于有形资产的部分。无形资产中的品牌、秩序、道德、人心、士气等呢?你盘算过吗?曹操当年借着汉室招牌自主创业,都得老老实实给汉献帝交了几十年的品牌管理费,更何况你这种本身就是背靠大树乘凉的混子呢?

另外,所谓的资源其实也分两种:整装和散装的。军队、地盘,从整装的角度来看,确实大部分在你王敦的掌控之下。但是还有很多散装资源呢?比如那些更偏重个人主观色彩的地方势力,比如北方流民军、南方豪族私军等等,你王敦凭什么让他们对你俯首帖耳呢?凭威望?凭德行?这些你都不具备!凭武力震慑或亲信挟持?这些你又捉襟见肘。

打个比方,在某个公司,总经理觉得自己翅膀硬了,要欺负董事长。结果,本以为自己手到擒来的他,却被一些部门长给联合反杀了。王敦的第二次谋反,在逻辑上大抵也就这么点事。

现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逗逼,比如他在某个公司混得还不错,且安排了几个亲戚朋友混进了这个公司,然后就处处给人一种翻云覆雨的感觉,在这个公司内外都为所欲为。放心好了,这种人一般都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的。

东晋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你王敦就那么几个信得过的人,其实讲白了,也就那么一个60多岁的亲哥哥死心塌地地跟着你混,你真以为凭借两人的力量就能把东晋翻个边?退一万步讲,即便你打赢了立足未稳的司马绍,你也坐不稳皇帝那把交椅的。因为你身上的权力漏洞太多了,即便人家明面上干不过你,背后要捅你刀子,那几乎是能让防不胜防的。

所以,我经常会劝一些奋斗在名利场中的人,有些事情,差不多就得了。真不是什么仇富心理作祟,而是很多东西再多一点,你就无福消受了。多多益善,其实是分情况的。

吃饭吃个七分饱,说话说个三分满,只要不是在极端的环境之中,类似于这样的中庸之道,是非常值得大家去借鉴和学习的。一竿子插到底、争做公鸡中的战斗机等极端思维,是很多人自取灭亡、自我败亡的思想根源。仅以斯文,与君共勉。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