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玉军
在安徽省天长市,有一位95后的“铁姑娘”,别看她只有不到30岁的年纪,却已投身农业7年,还会驾驶各类农机,耕地、插秧、收割……种田十八般武艺样样在行。她就是安徽省天长市永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永玲。2016年,21岁的赵永玲联合多户农户共同成立合作社,配备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具,开展科学种植、精细管理,实现生产效益逐年攀升。2023年,合作社被评为安徽省示范农民合作社。2022年,赵永玲获得安徽省“巾帼心向党·奋进新征程”——“党的女儿话初心”主题演讲比赛优秀奖、滁州市“巾帼心向党·喜迎二十大”主题演讲比赛一等奖,被评为滁州市“乡村振兴青年青锋”。2023年,赵永玲被评为“省级百名农村产业女性带头人”,安徽省“皖美新农人”,“滁州市巾帼建功标兵”,“滁州市农村产业女性带头人”,“天长好人”,天长市“十佳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乡村振兴中级农机化师”,被推选为安徽省妇女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在参加安徽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中被评为“优秀班委”。
一、土里刨“食”同样有奔头
出生在天长市秦栏镇新华社区的赵永玲,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女,自幼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发现农村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将来土地谁来耕种?没人种田粮食从哪里来?这些问题一直在她脑海里萦绕,让她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她认为种田也不难,只要用心侍弄庄稼,不误农时,土地里照样能生出“金子”。赵永玲的父亲是个会驾驶各类农机的“田把式”,开拖拉机耕田的样子很威武,也是她最崇拜的人,赵永玲从小就对这些“铁家伙”感兴趣。父母亲种田很勤劳,家里年年都有好收成,父亲忙完自家农活,还开着农机帮助乡邻耕地、插秧、收割,她家日子过得很殷实。再看到附近“农”字号龙头企业——牧马湖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一台台大型农机高效种植,加上现代化水利灌溉设施,规模经营为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切让赵永玲对发展现代化农业有了坚定的信心。2014年,赵永玲辞去市区某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毅然回乡当起了农民。
二、抱团发展控风险增效益
(一)瞄准市场找出路
赵永玲潜心向父母和当地有名的种田“土专家”学习驾驶技术和种植本领,积极参加滁州市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农技示范户等培训,刻苦钻研农技知识,短短两年就成为当地有名的种植“能手”。跟着父亲务农的两年,加上帮其他农户开展农机服务,赵永玲取得了一定的收入。但她发现小规模种田没有出路:一是生产规模小、产出效益低,没“钱途”;二是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经济市场环境影响大,家庭种田抗风险能力差,遇到风浪容易翻船。2016年,赵永玲牵头创办永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迈上了合作经营、规模种田的新征程。
(二)合作经营破难题
一是筹资购置农机具。赵永玲自己流转土地400多亩,加上成员的2000多亩耕地,靠人工种植效率低,尤其到夏季“双抢”时节,还需雇人工、租农机,误工误时成本高。赵永玲克服困难,说服成员筹集100多万元购置了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具50多台(套);2020年,筹资购买5架植保无人机,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人手少、用工贵等难题。
二是学习种植新技术。为提高合作社和农事托管户产出效益,降低成本,赵永玲用心琢磨,摸索出一系列新方法。例如,引进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在全市率先使用侧深施肥机,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积极尝试使用生物缓控型肥料,减少肥料使用次数。
三是解决卖粮难问题。成立之初,合作社粮食主要卖给当地粮商,深受压价和拖欠粮款困扰。赵永玲深切地意识到,粮食生产还是要走订单农业的路子。2020年秋,赵永玲联系安徽牧马湖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竭力向他们推介合作社生产的粮食。经过现场考察和多次洽谈,公司与合作社签订订单,合作社种植公司指定的品种,公司负责收购,价格比同期市场高0.10~0.15元/斤。此后,合作社和300多户托管户不再为卖粮的事发愁,实现亩均增收84元。
三、善经营巧创新助增收
(一)科学种植降低风险
历经多年实践锻炼,赵永玲已成长为一名科学种田的行家里手,许多农户亲切地称她赵老师。一是手把手教会成员户和附近农户运用水稻钵苗、育秧、移栽新技术,每亩节省杂交稻种0.5公斤,节约成本30元,与传统平盘育秧相比每亩增产水稻60公斤,增收200多元。二是带头推广运用螟虫性诱剂诱捕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和防治次数,不但对环境友好,还能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三是积极传授引导种植户麦稻“两法、四步走”精准施肥法,每亩节省化肥20公斤。2022年7月,市植保站发布“四二代稻枞卷叶螟预报”,赵永玲立刻下地观测,果然发现了螟虫卵。她还统计了螟虫卷叶率,据此确定最佳防治时机。她在农事服务指导微信群里公布了虫害发展情况,提醒成员及时科学用药。大家按照她的指导,仅用了一次药就防止了卷叶螟虫害的发生和蔓延,避免粮食减产,还节约了用药成本。
(二)农机服务共同致富
近两年,赵永玲瞄准农机作业市场新需求,带动合作社陆续购置了收割机、插秧机和无人植保机等当地紧缺的农机装备。除满足自身耕作外,合作社还为5个家庭农场、300多户农户近7000亩地提供农事托管服务,既避免了装备资源浪费,提高了当地机械化水平,又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人工作业环节,帮助农户实现每亩节约作业成本约200元,合作社年均创收近30万元。
(三)稻鸭共养绿色生产
合作社实行稻鸭共生种植养殖模式,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全部施用氮磷钾含量30%的有机、无机生态肥,亩均节省人工除草成本约35元。据测算,400亩稻鸭共生项目示范基地累计减少肥料投入1.53万元,减少除草投入1.36万元,减少农药投入0.54万元,稻谷效益增加2.45万元,“三减一增”实现了5.88万元增效目标。通过使用有机、无机生态肥,每亩减少使用15个氮磷钾含量,400亩稻鸭共生项目示范基地共减少使用6000个氮磷钾含量,实现了化肥、农药减量目标,减少了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四)财务管理规范办社
自合作社成立之日起,学财经管理专业的赵永玲就着力推动合作社财务规范化。一是建立健全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建账,做到日清月结、账物相符、定期制作核算报表等。二是将“算盘”往紧里打,如购种、机械投用、施肥、治虫、灌溉讲究精打细算,一笔笔收支账往实处算。三是完善成员账户,让成员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四、示范带动致力人才培养
(一)矢志不渝攀高峰
为推动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服务更多农户,赵永玲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机会,除参加本市及各农科院所组织的培训学习外,2021年,她经成人自学考试被安徽科技学院录取,成为该校农经管理专业的在读学生。下一步,她把目标瞄向更高处,准备报考安徽省工商管理学院MBA。
(二)多方培育人才
为帮助成员户和附近小农户学农技,赵永玲多次牵头组织农技培训,开展田头授课,无偿传授插秧机和无人机操作技能并提供维护咨询,在微信群里随时为大家释疑解难。不仅如此,赵永玲带领合作社积极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院校农业专家建立合作关系,为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农机作业效率提供支持,培育更多农业人才。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农业农村局)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