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花卉”美名扬带领花农同致富——记昆明市晋宁昆阳张良花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良

农民群群 2024-02-12 12:03:41

作者:赛立馨 张小岚

张良,彝族,1981年生,中共党员,高级技师,现任云南省昆明市晋宁昆阳张良花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云南涵钰农业种植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他先后获得“昆明市科技特派员”“云南省科技特派员”“高级新型职业农民”“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张良创建的张良花卉专业合作社,是2009年昆明市晋宁区“一县一业”花卉产业示范县产业集群创建项目之一,历经10多年发展,现拥有成员236户,带动成员种植面积近2100亩,常年用工200余人,带动周边农户1000余户种植切花月季。合作社始终秉承“科技强农、意识富农”发展理念,坚持“交人是交心、生意是诚信、货源是良心”的发展初心,在月季种植上走绿色、高效、高标、品牌、订单发展思路,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在行业中示范引领效果显著。截至2022年底,合作社接待周边来访参观学习近2000人次,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

一、瞄准花卉产业,实现自我突破

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张良,高中毕业后就进入社会,在一家望远镜配件公司从事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生活稳定却也有些乏味。因此,渴望更大挑战的张良一直在关注社会与市场的发展趋势,期望从中找到适合自己打拼的全新事业。

90年代中期,张良注意到在晋宁发展起来的花卉产业。他认为社会发展肯定会越来越迅速,经济必将突飞猛进,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将逐步提升。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实现衣食无忧,必然会产生进一步的精神需求,而鲜花正是一种用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典型商品。在这样的背景下,花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2003年,张良毅然辞去望远镜配件公司稳定的工作,在妻子的家乡凤踪村投资种植了2.5亩卡罗拉,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花卉产业创业生涯。

二、打破发展瓶颈,实现花农抱团

得益于张良本身爱学习、爱钻研、做事认真细致的优点,他的花卉事业起步很顺利,种植出的月季品相好、品质稳定,产品销路通畅而且供不应求。因此,出于对张良本人的认可,开始有企业请张良协助筛选晋宁花市中的优质花卉,张良又增加了一个“鲜花经纪人”身份。于是他更加刻苦,起早贪黑地为买家选购符合标准的切花月季以赚取佣金,日均净收益可达100多元,节假日等旺季可达400多元。

在赚取丰厚收入的同时,张良也注意到,受花农生产技术水平差异的影响,市场上的花卉品质良莠不齐,鲜花保存、包装、运输技术也不完善,耗损的鲜花不计其数,直接导致他能收购到的合格花卉数量有限。

针对这样的瓶颈,张良很快认识到,只有统一生产标准,提升整个花卉产业链的科技水平,走专业化的发展之路,才能进一步提升花卉品质,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耗损,突破自己和花农们的收入瓶颈。

2010年,带着自己创业的梦想和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的决心,张良发起创办了晋宁昆阳张良花卉专业合作社。他建起冷库、包装车间,请人分拣包装,建立了一套自己的采后处理标准,降低了花卉损耗,以成品的方式参与交易,保证了花的质量,合作社的花卉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张良号召当地花农加入合作社,对成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支持,从根本上提高花的品质,保证了货源的充足,解决了销路问题,收购价格也高,实现了合作社和花农双赢。

三、提升品质标准,实现科技强农

张良极为重视在花卉种植方面的研发投入。合作社耗资1300多万元,于2020年7月开始建设绿色高效示范基地,成立了水肥管理、无土栽培、高畦垄种等不同专业领域的研发团队,从印度、德国、以色列等国引进先进技术和材料等,建立完善的水肥管理系统、高效节水的无土生态栽培模式和降污增产显著的高畦垄种植模式,还研发出高效回收残枝败叶的水肥收集循环系统。

在鲜花包装中,合作社率先将原本市场通用的细网套换成了棉网套。棉网套能够更好地保护花瓣,虽然增加了成本,但保障了鲜花品质,合作社的鲜花可以做到自己掌握鲜花价格的主动权,还不愁卖。

在花卉行业里,品种更新十分快。为降低成员的种植风险,引进的新品种都在合作社先试种,产量高、市场俏、价格稳的品种才会在成员中推广,降低成员盲目跟从市场的风险。

目前,合作社每年出口3000多万枝月季,带动成员户年收入13万~40万元。为做大做强晋宁花卉产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成员+基地”模式,形成从种植、初加工、精深加工到销售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带动农户种植30余个品种2000余亩,吸收周边农村劳动力1000余人就近就业。

四、成功而不藏私,培养提升花农能力

在张良的带领下,合作社发展成绩斐然,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决意帮助更多有志于从事花卉行业的从业者少走弯路、早日成功。

合作社建设了设施完善的培训基地,拥有多功能培训室300平方米,能容纳100多人进行实践学习活动;设置了家庭农场建设、合作社运营、村集体经济发展、电商经营、常规及高新种植技术等培训课程,每年举办10余场次400多人参加的各种培训。

五、加强人才建设,美好未来可期

近年来,我国花卉产业发展势如破竹,但人才紧缺已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前来合作社参加培训的学员中,不乏花卉种植大户、鲜花经纪人、村组干部等,但他们的经营理念、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总体上还不适应鲜花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同时,合作社受农业作为弱势产业的制约,难以吸引到科技、营销、财会、市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针对人才培养中的难点,合作社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重点目标。根据学员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采取引导的方式,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让学员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作者单位:赛立馨,云南省昆明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张小岚,云南省昆明市农村经营管理站)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0 阅读:11

农民群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