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种好粮到服务更多人种好粮——访衢州市龙游红专种粮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红专

农民群群 2024-02-10 14:16:06

作者:刘华彬

2023年10月17日,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省农业科学院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浙江红专粮油有限公司申报的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创建开展现场认定,给出了95.6分,位于全省前列,被认定为省五星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该公司依托龙游红专种粮专业合作社及龙游家煜家庭农场成立。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龙游红专种粮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浙江红专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龙游县詹家镇夏金村党支部书记董红专。

《中国农民合作社》:作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最美浙江人·最美粮食人”“浙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获得者”“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您是如何走上种粮道路的?

董红专:20世纪80年代初,我就开始种粮,那时还是20来岁的小伙子。最开始我种了32亩田,除自己家的,还承包了其他3户农户的田,每亩田租金400斤稻谷,成了全县最早的种粮大户之一。那时候包地很难,老百姓不给你。

2004年,我听到一个消息,就是西门村土地对外招标。该村是我们县的一个城郊村,村民因办厂经商富了起来,都不种田了。于是,村委会把村民的田收上来,总共570亩,分成三片招标外包。经竞标,我包了100亩,都是连片的土地,第一次尝到了规模种植的好处。到了2006年,另两户退出,我把570亩土地都包了过来。

2008年,龙游县建设沐尘水库,有7个山区村移民到詹家镇,全镇每人交出三分田分给移民。移民分的田遍布十几个村,他们根本管不过来,也不会种水稻。经协商,移民的田全部包给我,我种的田达1054亩,成为全县最大的种粮大户。

地多了,如何种过来就成了问题。当时,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种田很吃力。拖拉机是手扶式的,一天只能耕十几亩;插秧靠人工,一人一天插半亩;收割机一天收割25亩,稻谷用袋子装起来,靠人一袋一袋地背到大路上。于是,我买了两台手扶插秧机,成为全县第一个买插秧机的,一台一天能插20亩,相当于40个人工。

2008年,我成立合作社,购买了两台烘干机,是全县第一家上烘干机的。而以前,我们的稻谷只能晒在开发区的马路上。2013年,我注册了家庭农场。2015年,为解决卖粮难问题,我成立了公司,从事大米加工和销售。到2023年,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种植面积达2.2万亩。

《中国农民合作社》:从自己种粮到开展社会化服务帮助大家种粮,为什么出现这个转折?

董红专:2011年,为了支持我们种粮,县里给了我们一个230万元的项目,用于建设烘干房和仓库,这是龙游县第一个该类项目。项目落地后,我们建设了烘干房和仓库,购买了6台烘干机。紧接着,利用农机补贴政策,购置了4台高速插秧机和2台收割机。新买的插秧机,一天能插40~50亩,较手扶插秧机效率翻倍。就这样,我们真正走上机械化道路,1000多亩田能轻松种下来了。

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我们的设备也会给其他种粮大户用,收取一定的费用,有了社会化服务的导向,但真正的转变发生在2015年。那一年,县农业部门为推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指导我们与县里一家国有企业共同承担一个社会化服务项目,配套8台烘干机、15台插秧机、4台收割机和4台拖拉机。项目实施期为2015—2017年,为农户提供耕地、插秧、收割、烘干等作业服务,政府给予作业费补贴。比如深松机耕,每亩收费100元,政府补贴20元,农户实际支付80元;稻谷烘干,每斤烘干费8分,政府补贴2分,农户实际支付6分。

该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农户的欢迎,覆盖了全县的种粮大户,年补贴100多万元。最重要的是,农户接触并逐渐接受了社会化服务。因此,项目结束后,公司设立了农事服务中心,通过市场化方式继续开展社会化服务。

《中国农民合作社》:具体来说,你们主要提供哪些社会化服务?

董红专:我们可以提供水稻生产“一条龙”服务,但我们尊重农户的选择,也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总体而言,我们主要提供育插秧、烘干和收购服务,也开展少部分飞防服务,其他环节所占份额较小。

一是机耕、机收环节。龙游县水稻一年种两季,早稻4月插秧,7月中旬收割,紧接着种晚稻,前后茬只有20天时间。我们自己种了不少地,对外作业忙不过来。为抢抓农时,我们利用江浙两地农时差和毗邻优势,主动引导江苏的服务主体来承揽业务。为解决农机手短缺问题,采用“北手南调”模式,从东北调配农机手。

二是育插秧环节。秧要提前育好,需要场地设施,技术要求也高。我们拥有天时、地利和技术优势,并且育秧和插秧实行一体化服务,所以占了很大份额。早稻方面,全县种植面积9万多亩,我们育了6万亩的秧苗。晚稻和单季稻方面,我们育了20多万亩的秧苗,大概占全县1/3的份额。

三是烘干环节。目前,我们有烘干机16台,可一次性烘干330多吨稻谷,每年为农户烘干稻谷1.6万多吨,覆盖全县50%的稻谷,附近县的种粮大户也来我们这里烘干。

四是收购环节。龙游县早稻实行粮库订单收购政策,每斤价格比市场高0.3元。晚稻实行市场化销售,农户自愿选择是否卖给我们。目前,我们有一条日产150吨、年产3万吨的大米生产线,自己种的稻谷不够加工,每年要从农户手中收购1万多吨。

五是病虫害防治环节。我们配备了5台飞防无人机,机手持证率100%,2023年飞防面积10万亩次。

除以上服务,我们还免费开展农技培训、品种推广等。对于生产资料采购,因为经营资质和厂家代理问题,我们目前没有涉及。

2023年,我们种植水稻2万多亩,提供机耕、机插、飞防、机收等社会化服务20多万亩次,辐射5万亩以上。

《中国农民合作社》:既能自己种好2万多亩地,又能服务好5万多亩地,你们的底气是什么?

董红专:这么大规模的后面,最重要的促进和支撑力量是我们强大的加工和销售能力。

2011年前后,我们出现卖粮难,就买了小型加工设备,开始自产自销。随着自家种植规模的扩大,加工能力渐渐跟不上,更别提收购其他农户的稻谷了。

2015年,我们决定建设大米加工厂。因为合作社没有资格申请工业用地,于是成立了公司,购买了5亩建设用地。为解决资金问题,我们向农业开发部门申请大米加工项目,当时县里正好有这方面资金,并且全县确实亟需发展大米加工,于是给了我们1500万元,这是当时整个衢州市最大的农业项目。当然,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这个项目有一个硬性的规定,就是承担主体要自己种粮5000亩以上,当时我们种粮7000多亩,是全县唯一满足条件的主体。

在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建设了一条日产150吨大米的生产线,年加工销售大米1.5万吨、菜籽油60多吨,年产值6800多万元,被认定为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

正因为搭起了加工销售这个平台,加上龙游县农业机械化耕作率达91%、粮食规模化生产率达83%,我们才能唱好种植和服务戏,带动整个产业链条。

《中国农民合作社》:无论种地还是社会化服务,田块连方成片都很重要。在这方面,当地的情况如何?

董红专:2015年以前,老百姓不愿流转土地,我们的地分布在好几个村,这里一块那里一块。2015年后逐渐好起来,老百姓主动找上门来把地包给我。为什么呢?因为一家一户种粮效益没了。

目前,在龙游县,农户土地都已确权登记,土地流转基本上以村为单位,村里与农户签合同,将整个村的土地流转到村里,打破土地界限,连片成大块,再统一对外发包。

我们承包的2万多亩土地,涉及1万多户农户,基本上都是跟村里签合同,不直接和农户对接。比如我所在的夏金村,土地100%包给了我。农民把地包给我们,可以经商或外出务工,也可以来我们这里打工,150~200元/天,这就是合作共赢。

在我们那里,农民已经没有“承包地”这个概念了,他的几亩地的租金不少给他就好了。将来,一家一户自己种地这种情形估计不会有了。

《中国农民合作社》:总的来说,农业社会化服务还是一个新兴产业,在你们当地发展情况如何?

董红专:在龙游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已较成熟,市场化程度很高。

由于土地都流转了,龙游县基本没有散户,一个村就两三个家庭农场,每家三五百亩地。这样的农场,自己买农机、建设施,投入大、使用率低,一算账,选择社会化服务比自己种强,就不愿意投入了。现在,政府不提供补贴,农户也会主动来找你提供服务。在我们那里,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到这个阶段了。

对于服务主体来说,提供服务本身是有利润的,所以有动力去做。如果没有利润,第一年亏了,第二年就会放弃。

《中国农民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有什么建议或意见?

董红专:一是缺乏技术人才。如今,农业机械越来越先进,如果不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根本就操作不了。为尝试最新技术,我们买了直播机和无人驾驶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都是在手机上操作。我们的机手都五六十岁,跟不上最新的科技,厂家人员一走,我们就操作不了,机器只能“躺”在仓库里。希望政府加大培训力度,厚植年轻人的农业情怀,让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

二是田间设施跟不上。这些年来,县里一直在推动建设高标准农田,但占比还较小,很多田块的水利设施、田间道路有待改善。

三是缺乏建设用地。服务规模大了、项目多了,就需要扩建、新建场地设施,在目前的情况下,希望政府能给予用地指标倾斜。

四是缺乏发展资金。引入社会化服务后,一家一户不必重复投资机具、烘干及加工等设施,但服务主体的投入增大了。还有,我们想收购更多的稻谷,但资金跟不上,因为当场就要给农户支付钱款。我们已投入1.5亿元,机械设施又不能抵押,感觉有点吃不消。

除了以上四方面,我还有一个呼吁,就是要保持种粮支持政策不变。目前,种粮要有效益还得靠补贴。以龙游县为例,有早稻订单、农资差价、规模种粮(50亩以上)等多种补贴。规模种粮补贴是270元/亩,早稻产量按800斤/亩算,早稻订单补贴为240元/亩,这两项加起来就达510元/亩。若取消或减少种粮补贴,那么田就种不来了,更别说发展社会化服务了。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中国农民合作社》:您已种粮40来年了,有哪些体会?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董红专:这么多年来,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粮食生产,给了我很多关怀和荣誉,让我从种几十亩发展到种植和服务几万亩,这是当初想都不敢想的。

同时,1万多户农户,几万亩土地,200多名工人,一年几千万元的投入,也让我倍感压力。但到年底发土地租金时,现金堆在桌子上,老百姓高高兴兴地,把这当作一年一度的福利,又让我感到一些欣慰。

下一步,在社会化服务方面,我们将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育好秧。秧好一半禾,一年的粮食就稳定了。我们刚建了100亩水稻炼苗基地,就是在移栽前采取放风、降温、控水等措施对秧苗进行“锻炼”,保证定植后能迅速适应自然环境。二是卖好米。把市场做大,收购更多的稻谷,让农户安心种粮。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0 阅读:0

农民群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