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说,不尊重别人的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尊重别人,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的事,它需要见识、气度和智慧相结合。
曾国藩用亲身经历向我们普通人证明了“尊重别人”是件不容易的事,但一旦做到,就得到了成长、成就了气度、就拥有了智慧。
曾国藩有位朋友叫亦凡,有一年曾国藩的父亲过寿,亦凡特来祝贺。
席间,曾国藩和亦凡因为一件小事意见不合,争吵了起来。在争吵的过程中,曾国藩始终不相让。
晚上,曾国藩的父亲给他说,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对朋友不尊敬,不光是失去了朋友,更多的是输了自己。
曾国藩开始反省,他认识到自己平时为人处世的三点错误:
①平日不信不敬,自恃太深。
②彼时一言不合,就愤恨无理。
③别人平易近人,我反得悍然而不近人情。
想到白天自己和朋友的争执,他继续反省到:
我说出伤人的话,他却没有与我一样用恶语来攻击我,连这我都没有觉察到,真是太不应该了,要谨记此事,引以为戒。
从这件事开始,曾国藩慢慢地改掉了自己锋芒毕露、争强好胜的做法。
弗洛姆说过,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这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
没有成熟的麦穗是竖起锋芒的,成熟了的麦穗,锋芒都是低下去的。
尊敬他人:救了自己有一年,曾国藩担任四川乡试主考官时,道光皇帝派大内侍卫的肃顺和台庄作为他的随行护卫。
肃顺是郑亲王的弟弟,台庄也是皇亲,曾国藩明白这是皇帝派人来监视他的。
在这次乡试中,曾国藩处理了好多清朝的官员。但是对于肃顺和台庄,他尊敬有加,有什么事儿也和他们推心置腹,并且虚心接纳他们的意见。
曾国藩对“尊敬”拿捏得很有分寸:尊上而不媚上,尊权贵但不专事权贵,给肃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乡试过后,曾国藩被一些人诬告下狱,肃顺从中周旋,让曾国藩化凶为吉。
与其说为了尊敬别人而尊敬别人,不如说是为了尊敬自己。
罗素说过,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行。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他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
面对权利,曾国藩做到了自尊,也赢得了尊重。
同治三年,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沈葆贞与他争粮饷,曾国藩为了大局忍让一步,让这件事很快息事宁人。
本来大家都以为曾国藩在这件事上绝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会与沈葆贞争得鱼死网破,可曾国藩的做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曾国藩为这件事感慨道:
那些一定要让别人顺从自己,总是设法铲除异己的行为,是权臣的表现。
能够在别人抵触时忍让和顾全大局,才是用心良苦的圣贤应有的表现。
我就当借用别人的抵触来磨砺我的品德修养,来成就我的气度……
待人要仁慈宽厚,用你的谦虚来避免厄运吧,巴尔扎克如是说。
年少时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曾国藩,也曾好为人师,也曾争强好胜,但后来他却练就了非凡的气度。
读曾国藩,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立志改正,获得成长的动力,获取人生经验和智慧。
我是红七六,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