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读过一段话: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对一件事的态度发生改变以后,行动就来了,行动做起来后习惯就开始形成了……
最终,更新自我。
《曾国藩家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余30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后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
46岁以前做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此次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
曾国藩之所以被称为半个圣人,受到我们后世人的推崇。就是因为他可仿、可学,因为他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平庸到平凡的普通人,然后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曾国藩认识到自己吃烟和做事无恒的毛病后,立志改变,最终也做到了改变。
这是认识决定了行动,其实,睿智的人也可以通过行动后的切身体会来影响自己和别人的认知。
曾仕强教授在一本书中就说到过一件事。
他看到他父亲抽烟,自己也去抽抽了一口,感觉很不是滋味,就问父亲:
“这么难抽的烟,让人感到痛苦,你为什么戒不掉?”
“我就是因为戒不掉它才痛苦。”
听了父亲的回答后,曾仕强再不想碰烟。
认识到不足、不好后,更新自己的行动,持续去做,就会慢慢形成了新习惯。
更新习惯习惯有好有坏,好的坚持,坏的需要再次更新,却最怕“习以为常”。
有户农家,养了一只芦花鸡,芦花鸡不比家养鸡,有点野,经常把蛋丢在外面,主人很是烦恼。
后来,邻居给这家主人出了一个主意:在芦花鸡的窝里放个蛋。
主人照做后,芦花鸡果然不乱跑了。
时间长了后,主人再放进去是两半对接的蛋壳,芦花鸡也没有反常的表现,照样乖乖地去窝里下蛋。
哪怕别的鸡占了它的窝,它也等别的鸡出来以后才跳进去。
蛋壳碎了后,主人干脆放进去一个半圆的土豆,直到土豆变得干瘪,芦花鸡也没有丢过蛋。
有人不理解:“那么野的鸡,怎么会乖乖听命于一个土豆?”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在生活中重复着芦花鸡和土豆的故事,本来奔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培养习惯,可走着走着,习惯流于形式,目标没了意义。
我们需要时刻警醒自己:是在坚持努力还是在重复形式?寻求自我安慰而已?
更新思想思想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认知,更新认知,方能进步自己。
曹操曾经很重视荀彧,两人的上下级关系也很好。
但,荀彧阻止曹操当魏王后,两人的关系急骤下降,荀彧让曹操不高兴,就怎么也看着他不顺眼起来。
曹操派人给荀彧送了一件礼物,荀彧打开一看,里面空空如也——是个空盒子。
荀彧明白这是曹操在告诉他:你的最后是一场空。
荀彧一气之下,得了抑郁症,最终郁郁而死。
曹操没费一兵一卒,没给荀彧说一句话,只让人送了一个空盒子,就把人“杀”死了。
关于这件事,曾仕强教授说荀彧是跟自己过不去,他不能控制曹操的做法,却可以改变自己的思想:
可以想着是对方忘记放礼物了,或者说送自己一个盒子让自己放东西用等等都可以,干嘛要跟自己过不去?
也许有人会说,说得容易做起来难,放在当时,我们或许也做不到放宽心,类似的事放到现在,在大概率情况下,作为当事人,我们也会像荀彧一样闷闷不乐,甚至抑郁寡欢。
是的,我也如此想过,但,既然我们现在可以选择的机会更多,也学到了改变认知的这个知识,那就要试着、或者说努力去更新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更快乐,更洒脱一些,别让自己成为别人可以设计的对象。
成长,就像毛毛虫破茧而出的过程,痛苦艰难。
更新态度、更新行动、更新习惯、更新思想认知,都是反人性的,都是痛苦的。
但经过痛苦,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才能体会到成长的意义。
成长,本来就是一段段自我更新的历程。
我是红七六,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
捷信达飞贷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