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爱民≠顺应民意,于工作、于家庭的借鉴意义

红苓读书 2023-01-18 11:44:31
爱民是站在民的立场

曾仕强在《曾国藩启示》中提到曾国藩的名言:

“为治首务爱民”,“爱民”不是顺应民意,而是应该站在“民”的立场:

“我替你考虑,我来照顾你。如果有你不懂的,我还要教训你,直到你懂了为止。”

曾国藩还说:“爱民必先察吏”,爱民的第一步是先考察自己用的人是不是会懂人。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曾仕强教授举了一个例子。

一位官吏家的邻居死了,他马上为人办棺材,这样做对吗?不对。

首先剥夺了邻居家儿女们尽孝的权利,其次官吏这么干也是没有抓住重点。

所以,真正的爱民是站在民的立场,真正地给到“民”好处。

怎么算震震环的给到“民”好处,南怀瑾教授也说过一件事,可以说和曾仕强教授的观点一致。

还在军阀时代时,四川那边一个地方的人们都反对修路,尤其是有钱的人家,他们出门有轿子乘,从没感觉路需要修。

有一个军阀首领比较有头脑,把这些反对修路的有头有脸的人物全部请去吃饭,在他们吃饭的时候,派部队把他们的房子拆了,“强行”修路。

路修好以后,大家都知道了路的种种好处,不仅没有人骂那位军阀首领,还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这就是现在民的立场,真正地为民着想。

爱民是一心为公

曾国藩说过:“无非为公”,为公办事时没有掺杂一点个人私利,这样的人才有超强的凝聚力,才有干成大事的本事。

曾国藩一个文人能领导湘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能舍弃个人的私利,比如说有了战利品,他只是象征性地挑一顶无用的帽子,别的都给下属。

能让下属给军队卖命,就是曾国藩为公的考虑,因为清廷没有可以对抗太平军的部队。

稻盛和夫准备做无线电之前,每天晚上都反复地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做这个真的是为公,没有一点个人私利吗?”

一连问了好多天,他确认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后,才开始行动。

明方孝孺说:“公其心,万善出。”

工作、生活中也是如此,全心为公着想的时候,事情往往会进展的比较顺利,因为“为公”的心思会让自己有更高更大的格局,去接纳人,去采纳不同的建议。

爱民需心中有数

英语“Are you ready?”的中文翻译是:你准备好了吗?

曾仕强教授说,它的正确翻译是:你心中有数了吗?

准备好了并不代表心中有了胜算的把握,但心中有数一定是准备好了。

《孙子兵法》也主张先胜后战,一战而定。

如果只是草率地准备好了进攻,那失败的后果不仅仅是失败的结果,主要是劳民伤财,尤其是搭上了好多无辜的生命。

新中国将领粟裕把地图印在脑子里,让士兵们“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

粟裕将军的准备才是真正的准备,才是真正地做到了心中有数的准备。

愚蠢的人把心放在嘴上,聪明的人把嘴放在心里。

心中有数,方可有进有退,方配得上“准备”一词的真正含义。

结语

爱民≠顺应民意,于工作和家庭都有借鉴意义。

比如说,工作上,顺应员工的意,那就是假期多多,奖金多多。

领导者不能简单的“顺应民意”,而是需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自身价值,为公司做出贡献,方可达到员工的“意”。

比如说生活中,在教育孩子学习上,顺应孩子的意,就是多放假,多玩。

家长、老师也不能简单的“顺应民意”,而是要给孩子制定学习计划,让孩子养成好习惯,长大后方可“顺意”。

现在你的立场,不是你说什么我就听什么,而是我知道你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我是红七六,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