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在《曾国藩启示》这本书上说:
“洪秀全是曾国藩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大的靠山。”
因为曾国藩曾经也是一位锋芒毕露的人,在他39岁、41岁、42岁的时候分别向皇帝上书,言辞激烈、态度高傲、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架势,让皇帝厌恶至极。
皇帝想杀曾国藩的时候,太平军起义爆发。
在领导湘军打败太平军的过程当中,曾国藩慢慢收起了身上的锋芒。
今天我们重点看一下曾国藩身上的领导力,因为他是一个文人,却做了成功的武将。
来自经验,非纸上谈兵在领导湘军打太平军的过程当中,曾国藩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取得胜利比较多的,而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有过三次自杀的动作。
经过朋友和手下将领的开导,当然主要是曾国藩的自省,让他慢慢地悟出了带兵、带将之道:
“凡用兵的方法,本来强大却故意示敌以弱小的多获胜。
本来弱小却故意示敌以强大的多败亡。”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用兵最要戒除骄傲之气与懒惰之气……”
经过了多次失败后的曾国藩开始稳扎稳打,每天在部队当中,他最关心的是士兵们有没有饭吃?
打了胜仗之后,他基本上不要什么,所得的钱财都分给了下属。
作为领导者,不是说要事必躬亲,但是自己的能力最好与经验挂钩,纸上谈兵的说教往往没有信服力和威力。
独到见解,非浅显理解曾国藩总结了处事八则: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勤是指要勤勉,俭是要节俭,刚是指要刚直,明是明白的意思,忠是要忠诚,恕是指宽恕,谦是谦虚,浑是浑圆。
这些都是他自己亲身实践得出来的,而且得出来之后继续躬行。
比如在做人的谦虚和浑圆方面,曾国藩就改掉了以前自己锋芒毕露的缺点,开始走老庄之道。
当他从老家回来,去见左宗棠的时候,左宗棠故意关着大门不见。
曾国藩就下了轿子,一身布衣,从左宗棠后花园的角门进去,看到左宗棠以后,大老远的就亲切地喊道:
“季高兄,好久不见,别来无恙吧?”
这样一来,不仅与左宗棠冰释前嫌,两人还合力商议攻打太平军的决策。
领导者有自己独特且能让人心服口服的“战术”,就会让身边聚集人才,进而成事。
乐于分享,不妄自尊大曾国藩在开始打太平军时,说的是要恢复儒教信仰,让他身边聚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文人将领。
但是靠地方的一些团练兵组成的湘军基本上都是没有读过书的人,给他们讲儒教的信仰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
曾国藩就开始用法家的思想对大家进行奖励和惩罚。
看似儒家和法家格格不入的两个学派,曾国藩巧妙的把他们结合在了一起。
儒家讲道义、道德、和谐,法家讲利益、实力、争夺,他用儒家统一思想,用法家统一行动。
一旦自己有什么感悟的话,他都会拿出来和下属分享,比如说: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谋众则泄。”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当今要灭掉敌人,必须先做到诸将一心,万众一气。”
曾国藩把自己的想法经常与下属的将领进行交流,还能洞察下属的心理状况,经常可以给下属以所需。
比如说给彭雪琴做红娘,给爱财的武将更多的战利品等。
领导者什么时候也能让下属感觉到温暖时,基本上就立于了不败之地。
结语曾国藩成就了自己,也可以说尽了孝道,我们中国人都讲究孝道,最大的孝道是“大孝尊亲”。
就是靠自己的成就,让自己的长辈也有了荣誉。
学习曾国藩的领导力,让自己在为人处事方面,有所长进,有所成就,既是自我的成长,也是给父母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