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多慈,又名孙韵君,一名1913年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富家千金。她自幼便对书画很感兴趣,立志要成为一名女画家。她很早就听说了徐悲鸿的大名,心中对这位艺术大师充满了无限的仰慕,无时无刻不想着要和自己这位“男神”见上一面。
1930年,在南京中央大学的一次美术课上,孙多慈终于见到了徐悲鸿,这时的徐悲鸿正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情窦初开的孙多慈在见到徐悲鸿的一刹那,立刻就被对方的艺术修养以及成熟男人特有的魅力征服了。
徐悲鸿也很快被孙多慈的美丽聪颖,以及在绘画方面的出色表现深深吸引。随着交往日深,两人都对对方产生了爱慕之情,关于他们的各种绯闻也随之不胫而走。
丈夫和女学生孙多慈的绯闻很快传到了蒋碧薇的耳中,她为此愤怒无比,和徐悲鸿之间本就已经产生的感情裂痕进一步扩大。
就在蒋碧薇为徐悲鸿的背叛而伤心痛苦的时候,昔日曾热烈追求过她的张道藩突然再次出现在了她的面前。
张道藩的突然出现,带给蒋碧薇的是莫大的惊喜,望着张道藩那温情脉脉的目光,百感交集的她顿时有一种要拥入对方怀中,尽情倾诉心中委屈的冲动。这一年是1936年,此时的张道藩已经跻身政界,在国民政府任职。
一番互诉衷肠之后,张道藩再次向蒋碧薇求爱,这一次,蒋碧薇没有拒绝。不过,这时的张道藩也已经有了家室,妻子是一位法国人,蒋碧薇能够充当的只能是张道藩的情妇。不过这不重要,现在什么都阻挡不了他们相爱。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蒋碧薇搬入了张道藩南京的家中,因为这时日军飞机经常来轰炸,张道藩的家中要相对安全,两人也因此有了更多相处的机会。
相比于坠入爱河的蒋碧薇和张道藩,此时有着强烈家国情怀的徐悲鸿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抗战救国上,以捐献卖画所得的方式,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期间,徐悲鸿也一直经受着感情上的煎熬,并不是因为蒋碧薇和张道藩,而是因为孙多慈。1940年的时候,由于孙多慈的父亲坚决反对女儿与徐悲鸿恋爱,孙多慈被迫嫁给了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许绍棣。
1937年的时候,随着抗战形势的一步步恶化,住在南京张宅的蒋碧薇不得不与张道藩分别去往了重庆,而张道藩因为工作之故,还必须要留在南京。此时正相恋弥深的两人,只能将对彼此的想念付诸书信,于是乎,两人间的鸿雁传书在南京和重庆间往来不断,以绵绵情话继续着他们的恋情。
后来,鸿雁传书成了蒋碧薇和张道藩之间的一种交流、沟通的方式,即使是两人有时候仅仅相隔咫尺。后来有人统计,两人之间往来的书信竟然有两千封之多。
1942年,为抗战在国外奔走多年的徐悲鸿回到了国内。此时的他心情是十分沉郁的,一来是国内的抗战形势并不乐观,二来是由于孙多慈已经嫁人,他们之间的爱情已无法再修成正果。
这时候的徐悲鸿又想到了他的妻子蒋碧薇,他准备重新回到她的身边。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已经对他彻底失望的妻子却绝情地拒绝了他。
心有别属的蒋碧薇已经对当初她所深爱的这个男人彻底失望了,她的那颗心已经完全从这个叫徐悲鸿的男人身上转移到了那个叫张道藩的男人身上。
既然感情上的裂痕已经彻底无法弥合,徐悲鸿和蒋碧薇最终选择了离婚。1945年,一纸离婚证书,为28年前这对为了爱情而私奔的男女青年的夫妻关系画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不能不令人唏嘘。
临分别时,徐悲鸿送给了蒋碧薇一件礼物,是两人游历欧洲期间,他为蒋碧薇所画的肖像画中的一幅。画上的蒋碧薇端坐在琴谱前,正专心地拉着小提琴,背影婀娜,尽显东方女性之美。徐悲鸿曾在欧洲举办的画展上展出过这幅画,并为这幅画起名《琴课》。
1953年,一代大师徐悲鸿病逝于北京。而此时的蒋碧薇女士则正客居于千里之外的台湾。蒋碧薇女士一直活到了1978年,而徐悲鸿先生送给她的那幅画一直静静地挂在她的居室里,陪伴她走完了人生之路。
蒋碧薇女士时常会望着这幅画出神,她会思索些什么呢?是回忆她和徐悲鸿先生最初热恋时的幸福甜蜜时光?还是回想她和徐悲鸿先生后来那伤心痛苦的岁月……
最后,需要交代一下,1949年,张道藩和蒋碧薇都去了台湾。虽然两人相爱至深,但蒋碧薇始终没有从张道藩那里获得正式的名分。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蒋碧薇和张道藩之间的感情也逐渐淡了下来。1968年,张道藩在台湾病逝。自己曾经深爱过的两个男人相继离去,留给蒋碧薇女士的是无尽的哀伤,在生命余下的时光里,她开始将自己与这两个男人的过往诉诸笔端,为世人留下了两本著作,一本叫《我与悲鸿》,一本叫《我与道藩》。
1978年,蒋碧薇女士在台北溘然长逝,曾经的一段爱恨纠缠的爱情故事至此彻底画上了句号。
我是红七六,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
唉。徐悲鸿,当年在中央美院与傅抱石就中西画的地位弄得不可开交,林风眠从中调停。解放后,傅抱石巨幅中国山水在人民大会堂大放异彩,也彻底回击了徐悲鸿所说中国水墨画没有巨幅作品的评断。从人品上讲,我非常欣赏傅抱石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份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