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8岁女子不顾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劝阻与一名画家私奔,离婚后她得到一幅画,价值165万。
2002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65万元的价格成交了一幅徐悲鸿先生的画作。这是徐悲鸿先生早年游历欧洲时所作的一幅油画,画的是一位年轻的东方女性正在全神贯注拉小提琴的情景,这幅画的名字叫《琴课》。
《琴课》这幅画的拥有人曾经是一位叫做蒋碧薇的女士,1945年的时候,徐悲鸿先生将这幅送给了她,之后这幅画便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直至去世。
那么,这位蒋碧薇女士和徐悲鸿先生是什么关系?徐悲鸿先生又为什么要将这幅画送给她呢?另外,《琴课》中所画的拉小提琴的女子是谁?现实中是否真有其人?要说清楚这些,就需要我们回到那个纷乱而又追求个性解放、婚姻和爱情自由的民国时代了。
徐悲鸿先生是活跃于民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生于1895年,受在书画方面颇具造诣的父亲影响,自幼便对书法和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在这方面还展露出了过人的天赋。
长大成人之后,跟随父亲学画多年的徐悲鸿在经历了一番上海滩的闯荡和求学之后,在家乡宜兴的女子师范学校谋到了一份教书匠的工作,教学生国画。这时的徐悲鸿在书画界已颇具名气。
在宜兴女子师范教画期间,徐悲鸿结识了两位同在女子师范任教的来自宜兴的名门大户蒋家的人,这两个人可以说影响了徐悲鸿未来的感情生活。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通过这两人的关系,徐悲鸿有了出入蒋家的机会,并由此遇到了让他的爱情闸门大开的蒋家千金蒋棠珍。
蒋棠珍,一位在民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女性。生于1899年的她,在同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父母的精心培养下,长大成人之后俨然已是一位举止优雅、谈吐不俗的南国佳丽了。
徐悲鸿在蒋家第一眼看到蒋棠珍的时候,便被这位气质独具的少女深深吸引了。
初见徐悲鸿的蒋棠珍也对徐悲鸿刮目相看,不仅因为徐悲鸿仪表堂堂,更是因为徐悲鸿奋发有为的事迹她早已听过多次。这个在17岁时就开始勇闯上海滩的男子,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在书画界闯出了一番天地,连当时的大儒康有为先生都对他十分看重,这样的男子正是蒋棠珍最为钦佩和欣赏的。
第一次见面便互有好感,日后关系能够飞速发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没过多久,徐悲鸿和蒋棠珍便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友谊”。
徐悲鸿和蒋棠珍相识这一年,徐悲鸿22岁,蒋棠珍才只有18岁。
徐悲鸿与蒋棠珍相恋之前,已经有过了一段婚姻,不过那也仅仅就是名义上的婚姻而已,并没有爱的成分,而且那个女人也早已亡故了。
可这时候的蒋棠珍却不一样,她正有婚约在身,要想跟徐悲鸿走到一起,她就必须要挣脱婚约这层枷锁。
蒋棠珍是一位勇于追求爱情自由的新女性,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她下定了决心:跟心爱的有志青年徐悲鸿私奔!
私奔,这在任何年代都算得上是一个大胆而出格的举动。可是,蒋棠珍还真这么做了,她抛弃父母,抛弃婚约,跟徐悲鸿私奔到了日本。
作为对蒋棠珍的回报,在踏上前往日本的轮船的前夕,徐悲鸿郑重地向蒋棠珍送上了一枚戒指,蒋棠珍怀着无比激动和幸福的心情接过了戒指,她注意到戒指上刻着两个字——碧微。“碧微”,多么美丽的字眼啊!这是眼前的丈夫送给自己新的名字,也是自己新的生命的开始!
从这一刻起,蒋棠珍便以“碧微”(也写做“碧薇”)二字取代了自己的本名“棠珍”。
说起来,蒋棠珍对到底要不要与徐悲鸿私奔,内心也是有关一番激烈的挣扎的,还是她的那个未婚夫自以为的一个“聪明之举”,促使她最终下定了决心。
蒋棠珍的未婚夫叫查紫含,当时正就读于复旦大学,此君相貌英俊,出身名门,论条件绝对算得上是不少女孩子心中的如意郎君。
查紫含的形象在蒋棠珍的心目中一直还也是不错的,可这位查公子偏偏就在蒋棠珍为要不要与徐悲鸿私奔而犹豫不决的节骨眼儿上,做了一件自以为聪明的事。
查紫含想在期末国文考试的时候走个捷径,通过负责出期末考试试卷的未来岳父——蒋碧薇的父亲蒋梅笙,提前把试卷弄到手。
蒋棠珍知道这件事后,十分地气恼,对查紫含的好感一扫而光,而通过这件事,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的徐悲鸿,在蒋棠珍的心中也愈发地高大起来。于是,蒋棠珍认定,值得自己托付终身的是徐悲鸿,不是查紫含。
可以说,查紫含在关键的时刻促成了徐悲鸿和蒋碧薇的私奔。
就在徐悲鸿和蒋碧薇乘坐前往日本的轮渡在大海上沐浴海风享受浪漫爱情的时候,宜兴蒋家的蒋梅笙夫妇却几乎被气昏了头,爱女跟人私奔了,这么大的家丑让他们情何以堪?又如何给准备迎娶女儿的查家以交代?好在夫妻二人都是满腹学识的人,很快便想出了一个应对之策。
于是,一场本不该有的葬礼便轰轰烈烈地在蒋家粉墨登场了,葬礼的主角是被蒋梅笙宣布“突然病亡”的爱女蒋棠珍。
在一场风风光光、像模像样的葬礼中,蒋碧薇与徐悲鸿私奔的丑事就这样被遮掩了过去。
查紫含被未婚妻的突然病亡惊得目瞪口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那“死去”的未婚妻正幸福地跟另一个男人“走在”私奔的路上。
徐悲鸿和蒋碧薇在日本呆了一段时间后返回了国内,1919年,为了学习西方绘画艺术,徐悲鸿又带着蒋碧薇来到了欧洲。旅欧期间,徐悲鸿用他学来的西方油画技艺为蒋碧薇画了几幅肖像,这几幅肖像画可以说是他们那段甜蜜爱情时光的见证。
徐悲鸿和蒋碧薇在欧洲度过了一段浪漫的日子后,一场感情的危机突然降临,这场感情危机跟一个叫张道藩的人有关。
张道藩,1897年生人,名门子弟,不但外表俊朗潇洒,更是一位非常有才气的青年画家,此时也跟徐悲鸿一样,正在欧洲求学。他和蒋碧薇相识于1921年的一场酒会。
在那场酒会上,张道藩一见到蒋碧薇,便如当年徐悲鸿一样,一下子被她的美貌和独特气质吸引了,随即便不顾她有夫之妇的身份而向她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对于张道藩的追求,蒋碧薇是有些猝不及防的,但是她并没有给予明确地拒绝,因为她也对张道藩充满了好感。
另外,由于徐悲鸿此时大部分的心思都扑在了他所钟爱的绘画事业上,让蒋碧薇时常会有一种孤独感,很需要一个人能给予她关心和爱护。
张道藩的出现恰恰满足了蒋碧薇的这种需求,而且给予蒋碧薇的是比徐悲鸿更细腻的关怀,更入微地呵护。
张道藩对蒋碧薇的追求一直持续到了1926年,这一年,蒋碧薇经过多方的考虑,终于明确拒绝了张道藩的求爱。做出这一决定,她的内心也是非常痛苦的,因为她知道,这个叫张道藩的男人已经走进了自己的心里,很难再轻易将他忘却。
之后几年间,蒋碧薇陪同徐悲鸿到处往来奔波,跟张道藩也再没有联系。然而就这时候,却又有一位叫孙多慈的女性搅乱了她和徐悲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