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其他平台的搬运者们,现在头条平台已经开始自动维权了,再次跟你们说一声,别在其他平台搬运我的文章了,如果搬运了,不是我找你们维权,是头条平台自动维权,我想放过你们都不行,感谢各位粉丝和平台的支持,最近的流量多一些了,但是我写的东西怎么说都小众,搬运我的东西你们赚不了几个钱,别费力不讨好了,搬点流量水文它不香吗?
秦二世三年,刘邦自武关入秦,一路上采取继续采取张良、郦食其的劝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术,一路攻城掠地。
10月,刘邦军进至霸上,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遂自缚归降,秦亡。
15年前,大秦百万铁骑踏遍六国,天下一统,15年后,刘邦这个曾经的泗水亭亭长带一支偏师便迫使秦王子婴投降;子婴是统一后的秦国第三代统治者,他继位时,秦已经失去对关东六国的任何控制力,为了安抚诸侯军,子婴自去帝号,降为秦王,所以严格意义上讲,秦帝国只有过两个皇帝,千秋万代的幻梦一朝破灭,残酷的事实是二世而亡。
那个从商鞅变法开始的,持续了百余年的小国崛起的励志故事以这样一种荒诞的形式终结。
刘邦入关后,没打过几场硬仗、恶战,倒是郦食其这个天下第一说客总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屡屡说服一座座城池归降。
是郦食其的嘴太厉害吗?当然有这样的原因,但这世上大多数人都是理性的,郦食其的游说能够成功,更大的原因是如是做真的更符合他们的利益,或者说这样做可以满足他们的某种欲望。
欲望,曾是秦帝国的制胜法宝,那个远离核心文明区的西北边陲小国,正是靠着对欲望的良好把控一统天下。
欲望之火永不熄灭,只可惜,如今的秦国已从点火人变成了火中的燃料,在秦这个名称即将在欲望之火中化为灰烬之前,让我们再来看一遍这个关于欲望的故事的全貌,我们需要拼凑起点火人商鞅那已经四分五裂的残破躯壳,看一看他亲手点起的欲望之火,是如何点燃大秦,烧向天下。
欲望的火种武王伐纣灭商后分封天下,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其余功臣则为诸侯,周公旦设置周礼,以一套以礼乐为外在表现形式来约束天下之人。
周礼的本质是什么?是欲望的分配,你是在哪个等级,就只能拥有相应的欲望。
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想以一套所谓的礼乐系统将人的欲望永远禁锢在相应的等级是不可能的,所以礼崩乐坏和战乱不休是无可避免的,一个个野心家不断僭越以寻求更高等级的欲望,三家分晋,诸侯称王。
人人心中有欲望,但人人又都不想把它直白地表现出来,于是在暗地里的欲望和明面上的规则的反复拉扯下,天下以进两步退一步的方式一点一点向欲望的深渊奔去。
商鞅与他所制定法律的秦帝国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将欲望的权力直接下放到最基层的秦人。
这欲望分为两种:土地和晋升机会。
在农业社会,任何一个脑子没进水的人都不可能不喜欢土地,那是一个人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商鞅变法直接授予普通秦人小块土地,普通秦人因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这是秦帝国能够让秦人乖乖交税服徭役兵役的基础。
另外,秦法中关于通过军功获得爵位的方式为秦人开启了晋升通道。
虽然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并不像一些人宣传的那样砍脑袋就能换爵位那样简单,但是它至少向普通人展示了一个态度:你可以拥有欲望,只不过要通过我所规定的方式。
秦法对秦人的控制是很严的,秦国的税赋是很高的,秦国的徭役与兵役是很重的,但是它纵有千般不好,它仍有一个优势:它不否定人的欲望。
上下同欲秦法鼓励公战,而禁止私斗,这条规定再配合军功爵位制度就是要达到一个目的:在作战这件事上,做到上下同欲。
上下同欲者胜是一个铁律,能够做到上下同欲的组织往往会在竞争中取得巨大优势,让一群人在短时间内上下同欲不难,拥有共同利益诉求的人很容易在短期内结成牢不可破的联盟。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往往是开始时势如破竹,结束时一地鸡毛,为什么会这样?
最终聚在一起造反的农民基本都是走投无路的,相互算计的结局一定是全部被官军砍了脑袋,只有聚在一起拼上一把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但是随着起义军掌握的资源增多,原本没见过那么多资源,没玩过资源分配游戏的起义军领袖们在处理复杂利益关系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利益不一致,就难以做到长期的上下同欲,人心不齐,队伍慢慢也就散了。
战国时代,各国变法不断,很多国家也确实在变法的激励下整个国家的氛围为之一振,但也仅仅是为之一振,这些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便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
秦法是如何让秦国人长期做到上下同欲望的呢?
首先,是秦法的长期性和及时性,说满足一定条件就给爵位,那就给爵位,说战场立功获得爵位的人给土地、房子,那就给土地和房子,土地、房子都是实实在在的,战场的立功的反馈马上就能让人受益,而且下一次它同样有效。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答案,房子、土地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得有个来源,这就是涉及到了秦帝国能够做到上下同欲的第二个原因:秦国真的可以在战争中获得好处,这种好处的获得是持续的,所以秦人的上下同欲也是持续的。
反馈循环如果一个群体内部的资源是固定的,则很难有一个办法让所有人都满意,因为在总资源固定的前提下,个体们要面对的是残酷的存量搏杀,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多吃了一份,就一定意味着其他人少吃了一份。
这样的模式下很难做到上下同欲,尤其是长时间的上下同欲。
但是在一个能够不断从外部获得收益的模式下,长时间的上下同欲就不是一个天方夜谭。
秦帝国就是这样:战场立功可以获得爵位,更多秦人渴望战场立功则能够提高秦军整体的战斗力,秦帝国的利益与秦人的利益一致,这便是上下同欲。
秦帝国打赢战争可以获得土地,土地中的一部分又被作为对战场立功之人的封赏,封赏到位秦人更加渴望战场立功因而作战勇猛,秦人作战勇猛,秦国更容易赢得战争,只要秦帝国能够不断在战争中获得土地,这个正反馈螺旋就能够持续转动,秦帝国的国力就能逐渐膨胀。
请时刻注意这个循环的关键点:土地。
土地是秦帝国与秦人做到上下同欲的最重要因素,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立国基础就是那一个个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只要有新的土地进入,这套体系就能复制,秦帝国的国力就会提升,实力提升的秦帝国更容易从其他国抢到土地,这是另一个正反馈循环。
秦法重农抑商,所有的行动都围绕着两件事进行:耕种和打仗,而这两件事又都要以土地为基础。
以土地唤醒欲望,用欲望形成生产力和战斗力。
当初,战国争霸正酣,秦孝公求贤若渴只为富国强兵之法,商鞅的变法也是以此为终极目标建立的,这套变法在当时几乎是无解的,因为战争能够长期的带来土地流入,秦国人能够做到上下同欲,商鞅不会也不必去考虑一个问题:如果土地流入停止,秦国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当然不用去考虑,但是一百多年后的秦始皇却必须去考虑了,天下已经一统了,没有土地流入了,秦国人还能上下同欲吗?
裂痕秦制的弱点在哪,秦始皇又岂会不知,所以他在统一六国之后除统一文字、度量衡、修长城、修秦直道外还在干另外一件事: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秦始皇是否动过向匈奴控制区殖民的念头我们不知道,但其南征百越的目前十分明确:就是要去殖民。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军便组建了岭南军团,在主帅屠睢的带领下南征百越,但是由于秦军不适应岭南之地山地丛林密布的战场环境,第一次南征很不顺利,秦军死伤惨重,连主帅屠睢都被杀了。
屠睢死后,任嚣接任岭南军团的主帅,以军事打击和政治安抚相结合的方式总算是在明面上把岭南拿下来了,任嚣告诉秦始皇如果想真正控制住岭南,就得向这里殖民,秦始皇同意了,将3万囚犯、赘婿、商贾发配到岭南殖民,秦帝国向岭南的殖民应该不止这一次,《淮南子》记载岭南军团有50万人,这里面军事人员应该是比较少的,大多数是殖民者。
统一六国后继续南征百越,并进行殖民,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开疆拓土的延续,也是秦帝国那套体系运行的延续:百年的磨合,早已把秦帝国打造成了一架专为战争而生的机器,它必须要靠战争获得土地来滋养。
战争,确切的说是能够获得土地的战争能够让秦国人做到上下同欲,那么南征百越这样的战争还能达到这个效果吗?只怕不行。
因为秦对六国的战争,占领的土地都是适合耕种的农耕区,而当时的百越之地大多数土地不适合农耕,被迁去的人肯定不会因为获得了土地而对秦始皇感恩戴德,后来秦末大乱,有人问岭南军团为何不回援,他们本身就是秦帝国的“社会渣滓”,又被迁到了最艰苦的地区,这帮人不回去加入诸侯联军就是给秦国面子了,指望这些回去救秦国?这不是痴人说梦嘛。
岭南军团的困境说明了一个问题:秦灭六国后,有效的土地增加结束了,秦国人的上下同欲也即将结束。
而这一切秦帝国的统治者们是不知道的。
失衡即便是最聪明的人,也难以摆脱思维的惯性,尤其是这个惯性已经在过去一百多年里被证明有效的情况下。
在秦始皇眼中,当务之急是统一文字、修秦直道、统一度量衡,做这一切的目的是什么?提高行政效率,将统一后的秦帝国打造成一副更加高效的战争机器。
这当然没错,但问题是,没有战争了,确切的说,能够带来大土地等收益的战争已经没有了,你打造的这架高效的战争机器就只能空转。
秦帝国的战争机器不是白白空转的,它的背后是秦人沉重的徭役和兵役,在有土地收益的情况下,这样的游戏还能玩下去,一旦土地收益没了,它就变成了一种纯消耗,被消耗掉的是秦国人对这个帝国的认同。
走到这一步,秦帝国的上下同欲就结束了,普通秦国人不再能够在这套体系下获得收益,秦帝国开始失衡。
最上层的秦帝国统治者与普通秦人之间的欲望已经开始出现背离。
而在秦帝国统治者内部,矛盾分歧也是存在的,秦始皇拿走了六国旧贵族的利益,但在将这些利益分给原秦国人时,却难免显得有些吝啬,郡县官员虽然算是封疆大吏,但是却也没有世袭罔替的爵位,秦始皇与秦国官僚集团之间的上下同欲虽不至于说完全不存在,但是也大打折扣了。
接下来是原秦帝国与原六国人之间的上下同欲,这一点根本就不存在,原六国人几乎没在秦统一战争中获得任何好处,相反他们所要承担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还更重了,普通人可不会听你说什么国家效率更高了,国家的整合能力更强了这些宏大叙事,他们更关心的毫无疑问是自己的利益,在这一点上,秦国与六国人完全做不到上下同欲。
人都在被自身的某种欲望支配,如今的秦帝国,除皇帝外,人的欲望再次被限制在了某个很低的水平,欲望的失衡即将导致政治的失衡。
皇帝集中了所有权力,掌握了所有资源,那个位置实在太过诱人,在秦帝国的上下同欲彻底失衡后,最可怕的事也即将出现:皇权已经被人盯上了。
最后的疯狂秦帝国以郡县制收缴了地方的权力于中央,以皇帝制将中央权力集中于起来,丞相、御史大夫等人依旧保留了一些权力,但是依旧无法与皇权抗衡。
但这套制度有漏洞,皇帝与外界的联系是可以被阻断的,只要阻断了皇帝与外界的联系,又掌握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官僚系统,就可以实现将皇权架空,能够完成这一切的那个人也能成为事实上的皇帝。
秦始皇驾崩时,赵高和李斯通过控制胡亥成功将皇权瓜分,当赵高认为自己能够完全控制胡亥之后,便主动出手干掉了李斯,成为事实上的皇帝。
在中央失控的背景下,地方也相继失控,陈胜吴广起义时,已有部分秦官为保性命开城投降,刘邦入关后,进行的恶战很少,大多数城池都被成功劝降。
巨鹿前线,司马欣和董翳见秦帝国胜利无望,于是决定卖了秦帝国最后的希望去换一个翟王和塞王,这个欲望的故事终于完成了最后的反噬,大秦作为一个筹码,被几个关键卖了个好价钱。
大秦,这个靠着对欲望的精准掌控,完成由弱至强,最终一统天下的边陲小国,也不可避免地沦为欲望之火中的亡魂。
随着秦王子婴的献城投降,秦末8年乱世的上半场也宣告结束,这个故事从大泽乡的那一声惊雷开始,在咸阳城的一片大火中结束,3年时间,看似强盛的秦帝国灰飞烟灭,陈胜、吴广、项梁、项羽、刘邦、章邯、彭越、英布、张良、张耳、陈余等众多英豪或主动或被动地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让那个充满着颠沛流离悲歌的时代多个几分英雄气,揭竿而起、破釜沉舟、约法三章,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典故被传唱了几千年,日后还将再被传唱几千年。
秦帝国迎来了自己的结局,但这并不是整个故事的结局,在鸿门宴放走刘邦后,项羽分封诸侯,他将天下分给了18个王,给了楚怀王熊心一个虚无缥缈的“义帝”称号,自己则成为了类似于天下共主的“西楚霸王”,项羽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类似于周天子,但这注定是一个失败的设计,礼乐已崩坏数百年,拳头大就能当王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且项羽就是这样做的,更重要的是,项羽的这次分封受到了太多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限制,有太多掣肘,分封之后,各诸侯国之间的利益纠葛非但没减少,反而在急剧增加,天下无敌的西楚霸王即将被卷入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无限斗争。
在秦国这个关于欲望的故事的结尾,有一个有意思的伏笔,一个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人,来到了天下最繁华的都城,见到了天下最大的宫殿和天下最多的奇珍异宝,但是,这个最该控制不住欲望的人,却在欲望面前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力,大风起兮,关于他的故事,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