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来生(六):奴隶主的逆袭

小龙评历史 2023-06-24 07:57:00

从南北战争结束到19世纪末,美国经济经历梦幻般的发展,无数个财富神话在这一时期涌现。

蜿蜒的铁路穿过整个美洲大陆,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美国的工业品摆脱了劣质的标签销往全球,美国的工业产值于1894年一跃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

钢铁大王卡内基、石油大亨洛克菲勒、金融大鳄JP摩根轮流占领世界首富宝座,爱迪生的电灯,特斯拉的交流电,一个个新奇的发明不断在美国社会涌现,咋一看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黄金时代。

如果以中国人的说法,这毫无疑问是一个盛世,一个由共和党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带来的盛世,但是,这真的是美国的全貌吗?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对这一时期的美国的定位是“镀金时代”,那闪着金光的繁荣外表下藏着另一个美国,只要稍微把目光在那个隐藏在角落里的美国多停留一会,你对那个时代美国的所有赞美都将烟消云散,如果那个美国长期存在,那并不真实的共和党盛世也将烟消云散,如果不想就此毁灭,那么是时候做出一些改变了。

盛世危机

南北战争后,民主共和两党轮流执政的传统被暂时打破,共和党获得了较长时间的执政,原因是民主党在南北战争中为奴隶制站台。

共和党奉行的经济政策是古典自由主义,即政府尽量减少对经济进行干预,由市场来决定资源如何调配,保证充分竞争,以此来让社会经济高效发展。

产业方面,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利益,所以会大力发展工业。

贸易政策上,代表本土工业利益的共和党奉行贸易保护主义,以高额的关税形成一道贸易壁垒,以此来保护美国本土工业。

但从国家层面上看,共和党的执政方针是成功的,自由竞争和贸易保护双重作用下的美国工业企业获得高速发展,用不到40年的时间就把英国从世界第一工业国的宝座下拉了下来。

但是自由市场经济并非包治百病的良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甚至会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毒药,让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其中的逻辑:

自由市场经济保证的是充分竞争,竞争的结果必定是两极分化:强者恒强,弱者更弱。

当然,有人可能会认为让强者决定社会资源如何分配相较于让弱者决定更好,但是在资本逻辑下,强与弱的意义可以被异化。

正常来讲:市场经济逻辑下,强指的是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但这只是理想情况,在真实的市场竞争中,效率更低但拥有更多资本的巨头们可以凭借其体量优势扼杀效率更高但体量小的小企业。

当单个资本足够强大,足够控制一个行业时,它就会倾向于追求高额垄断利润,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整个自由竞争的市场逻辑都将被其摧毁。

这还没完,当资本足够强大,它就会倾向于把手伸向政治,以控制政府和国会的方式让其制定出有利于资本的政策。

在自由竞争中诞生出的垄断资本,在野蛮生长后会摧毁自由竞争本身,这就是埋藏在共和党盛世里的危机,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自由市场经济即不自由,也非市场,更不经济。

如果死亡螺旋继续转动,迟早会将整个美国吞噬。

逆袭

很多时候,最了解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往往是他们的敌人,共和党盛世下的危机被民主党敏锐洞悉,这个自南北战争后就一直被共和党压制的政党开始摩拳擦掌,他们要结束共和党对白宫的“垄断”。

林肯之后,连续有5位共和党人登上美国总统宝座,分别是:第十七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第十八任总统: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第十九任总统: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第二十任总统:詹姆斯·艾伯拉姆·加菲尔德、第二十一任总统:切斯特·艾伦·阿瑟。

算上林肯在内的这6任总统的20余年任期内,共和党人可以充分贯彻其自由市场经济政策,20几年的时间里,这些政策一步步从促进美国快速发展的良药,变成导致两极分化、垄断横行、腐败滋生的毒药。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能让普通美国人感受到切肤之痛,1884年,原纽约州州长,民主党人克利夫兰向总统宝座发起挑战,他抓住的社会问题是:腐败。

资本的本性就是扩张,当其扩张的足够庞大时,必然追求控制政府以追求政策带来的超额垄断利润,这个过程中腐败几乎不可避免。

克利夫兰出身于一个律师家庭,性格严谨而耿直,在担任布法罗市市长期间,其大量否决市议会制定的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决议,因而获得了否决市长的称号。

成为纽约州州长后,克利夫兰严厉打击腐败,撤换了很多有腐败行径的官员,这些行为帮助他在民众获得了良好的名声,靠着这些好名声,克利夫兰成功终结了自南北战争后共和党对于白宫的长期“垄断”,成为了南北战争后第一个入主白宫的民主党总统。

克利夫兰上任后继续发挥“特长”,他上任后将超过1万名与垄断资本关系不清不楚的共和党官员撤职,换上民主党人。

同时,克利夫兰还结束了共和党奉行多年的贸易保护主义,以降低关税的方式引入外国商品参与市场竞争,倒逼国内企业提高效率。

克利夫兰在打击腐败问题上的力度不可谓不强,但是他的理论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民主党到底要争取哪一群体这个问题上不清不楚,克利夫兰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共和党那一套绝对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在运行时存在巨大困难,但是他所能给出的手段也只能是反腐败和反垄断,对于工人群体以罢工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的做法,克利夫兰是持反对态度的。

克利夫兰政策上的不清晰也导致其任期的坎坷,1888年第一任期结束后,克利夫兰在竞选中输给了共和党人本杰明·哈里森,但他并不气馁,返回纽约州,当了4年律师,然后再度竞选总统并获胜,但是克利夫兰的第二任期内遭遇经济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克利夫兰不得不与垄断资本合作,甚至还下令强力镇压罢工工人,克利夫兰的第二任期表现平平,但他能够当选本身就说明共和党的政策已经出现了重大问题。

待民主党人再次发起进攻,他们将带着一整套全新理论向共和党宣战,而尴尬的是彼时的共和党竟然陷入了分裂。

真正的反击

克利夫兰结束第二任期后,共和党人又强势回到了白宫,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出身名门(日后出台罗斯福新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是其远房侄子),在美西战争中立下大功,1900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威廉·麦金来总统遇刺后,接任为美国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是共和党人,但有趣的是,其为人所称道的政绩却不是极力维护共和党奉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原则,而是大力反垄断,西奥多已经发现,如果任由垄断资本控制美国将带来灾难性后果,他任期内数次拆解垄断同盟组织,因此赢得了一个托拉斯爆破手的称号。

1908年总统任期接近尾声时,西奥多用其巨大的声望为同为共和党塔夫脱站台,塔夫脱得以顺利当选。

但塔夫脱与西奥多对待垄断资本的态度十分不同,他积极寻求与垄断资产阶级合作,并积极主导政府官员卸任后前往大企业任职和大企业高管赴政府任职,美国上流社会间的政商旋转门就此形成。

眼看自己的政治成果几乎都被塔夫脱败光,西奥多·罗斯福决定再次出山参加总统大选,但此时的共和党已经决定任命塔夫脱为总统候选人,西奥多决定退出共和党,自己组建“进步党”参加总统大选。

以西奥多·罗斯福的人望,即便脱离共和党也确实有机会击败塔夫脱,但是他似乎忘记了一件事,大选可不是共和党的内战,旁边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民主党呢。

1912年的美国大选,民主党派出了学者出身的伍德罗·威尔逊参选。

相比于克利夫兰,威尔逊的选举政策明确了很多,他十分清楚自己要拉拢的对象:

民主党从建立之日就代表农业州利益,也正是因为此才让他们落得个支持奴隶制的骂名,如今威尔逊以承诺向更多农民转让种子和技术的方式维系农民这个铁票仓。

但仅仅依靠农民民主党断无战胜共和党的可能,帮助威尔逊扭转乾坤的决定性力量是城市工人。

在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近半个世纪里,工人们分享到的红利是极为有限的,他们要在闭塞的厂房里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才能勉强赚够糊口的工资,如果说美国前期的资本积累是种植园里的黑奴们用血汗换来的,那么南北战争后的美国工业奇迹就是工人们用血汗浇筑而成。

过低的工资、极差的工作环境、无限延长的工时,无时无刻不再摧残着美国工人的身体和精神,只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就不难获得他们手中的选票,威尔逊开始行动了:

他给出的工人的承诺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八小时工作制、禁止童工、改善工作环境,以及继续反垄断。

威尔逊的承诺都直指当时美国工人阶级的痛点,再加上共和党的分裂,这让威尔逊在1912年的大选中以获得80%的选举人票的巨大优势赢得选举。

当选总统后,威尔逊对农民的技术和种子转让政策基本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八小时工作制,改善工作环境等承诺部分落实,但禁止童工的法案最终被联邦法院认定违宪。

到威尔逊时代,民主党的理论已经开始形成,即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彻底的自由市场经济有时候会失灵,它会带来垄断,且资本与工人之间的博弈和竞争是不公平的,一旦这些情况出现,政府就要及时出手,而有些时候,政府并不一定要等到这些情况出现了再出手,可以事先采取一些措施去预防这些自由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情况出现。

威尔逊提供了一个理论雏形,这些理论最终在富林克林·罗斯福手中趋于完善。

“睡神”总统

威尔逊为代表的民主党人提出了新理论,可这并不代表共和党的那套理论被彻底抛弃。

威尔逊任期内一战爆发,美国于1917年参战,一战期间美国已经表现出了可怕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战争动员能力,但赢得一战的美国在战后瓜分到的利益比他们预想中的要低,于是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声音再起,借着战后的东风,共和党又带来了另一个“盛世”,而有趣的是,带来这个“盛世”的总统,是一个“睡神”。

一战结束后,美国在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强国,威尔逊想利用这个优势一举将美国推入世界舞台中央,但却没能取得外交上的成功,威尔逊外交上的失败让美国国内重新选择支持主张孤立主义的共和党。

1920年共和党人沃伦·哈定成功当选,哈丁的政绩不怎样,且他本人在1923年病逝,在一战后替共和党完成答卷的主要是在哈丁死后接任他的卡尔文·柯立芝。

柯立芝沉默寡言,他的执政理念的和他的性格一样,柯立芝认为,要想让经济蓬勃发展,政府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少管闲事。

柯立芝政府的最主要经济举措只有一条:减税。

在柯立芝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下,美国经济在20世纪20年代确实迎来了梦幻般的发展,工业部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汽车、电器等当时前沿技术产品大量走入美国普通人家庭,纽约股市屡创新高,电影、音乐会等娱乐方式被大众所追捧,巨大的财富作用下,美国人身上散发出一种强烈的自信,披头士等流行文化引领时代潮流。

这个年代被人们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但这个称谓本身就导致了说明了繁荣背后隐藏的问题:没有人能够一直咆哮,所以那种完全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的美国也不可能一直保持繁荣。

1928年,柯立芝任期将满,拥有巨大的经济成就作为背书的柯立芝却宣布不再寻求连任,卸任前,他以自己的威望为共和党候选人胡佛助威,胡佛的竞选承诺简单粗暴:继续奉行柯立芝总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等我任期结束,各位美国公民的车库里都能再有两辆车。

有时不得不承认命运这种事物,柯立芝本来只想要一个副总统的“养老”工作,却因前总统去世“被迫”成为总统,担任总统期间内尽量少干事多睡觉(柯立芝一天睡10个小时,还有1小时午睡),美国经济却一直蓬勃发展,而他的继任者胡佛野心勃勃,轻易地承诺要让美国经济再上一层楼,但美国经济却在他的任期内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崩溃。

1929年,美国经济形势瞬间逆转,纽约股市崩溃,商品价格暴跌,工厂关门,员工破产,几年前认为自己已经走到天堂边的美国人此刻连上天台自杀都要排队。

胡佛在是否进行救市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导致美国经济即没有在自由市场的作用下快速跌到谷底然后迎来反弹,也没有被强大的行政力量拖住,而是以一种螺旋式下降的方式不断创新低,短短几年,以繁荣著称的美国社会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时代巨变

倒霉的胡佛4年任期有3年都在大萧条中渡过,表现糟糕的胡佛当然与连任无缘,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轻松拿下总统大选,但是换一个领导人并不意味着美国的问题解决,如果富兰克林·罗斯福处理不当,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等着美国。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大家大致了解:政府以国家信用背书让部分金融机构重新开业,国家出钱上马基建项目,以工代赈保证就业,提高富人税率,加强社会救济,缩小贫富差距。

关于罗斯福新政,不同人的争议很大,有人认为罗斯福以果断的干预手段拯救了美国经济,但也有人认为罗斯福新政违背了市场经济逻辑,让美国经济高度依赖政府救济,一旦政府工程下马,美国经济立马原形毕露。

后者的观点并不是无稽之谈,因为被罗斯福以行政干预强行稳住的美国经济在1937年再次陷入衰退,直到1939年欧洲的炮声响起,美国经济才真正走出泥潭。

从门罗总统开始,美国奉行不干涉欧洲事务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所以关于美国的叙事基本都集中在美国国内。

南北战争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劳资之间的激烈矛盾是美国国内叙事的重点,即便短暂参与一战,这种叙事风格也没有改变。

昔日替奴隶主背书的民主党抓住当时美国两极分化严重的这个问题向共和党发起了反击,并最终实现了逆袭,但是自从美国的工业产值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美国的这种孤立主义就必然被打破。

从西奥多·罗斯福开始,美国缓缓卖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走得极为有耐心,直到自身实力已经远超旧霸主大英帝国时才图穷匕见。

实力永远是决定国际话语权的最终筹码,在美国强大综合实力的支持下,即便是双腿残疾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也能轻而易举地踹开大英帝国的那扇摇摇欲坠的霸权破门。

1944年,布雷顿森林,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二黄金的美国对英国人说:你们,该退场了。

1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