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的目的是防止外人进入,只有一个地方的围墙是防止里面的人离开的,这个地方叫监狱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柏林墙前讲话
两颗原子弹炸响前,日本人的春秋大梦一直没醒,从轰炸珍珠港开始,日本就一直对美国抱有幻想,这种幻想甚至在美国开始轰炸日本本土都还存在,从这个角度上讲,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是日本人在为自己的错误认知买单,而需要买单的日本人,并不都居住在日本四岛之上。
特殊法令1942年2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9066号行政命令》,根据行政令:居住在美国西海岸的与美国交战国族裔的人群将被迁移至内陆地区安置。
这条原本针对德、意、日三国族裔的行政令在执行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对日裔美国人的“特殊照顾”。
相比于德意两国裔美国人,美国政府和军方对日裔美国人的要求显然更为“严苛”,无数原本在美国西海岸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裔美国人被强制驱离家乡,前往美国政府为他们准备的安置点,他们的财物被当地美国人以低到令人发指的价格收购,他们的生产活动被强行禁止,他们的渔船被禁止下海,连他们种植的蔬菜水果都被禁止售卖。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政府对日裔美国人的集体拘禁,是美国历史中极为特殊的一部分,驱使罗斯福总统下达此项命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美国社会上的恐慌情绪是造成这次日裔“大拘禁”的原因之一,但任谁都不能否认,当时美国社会从上到下的种族主义倾向也是日裔美国人被集体驱逐、拘禁的重用原因之一。
透过这场八十多年前的美国政府对日裔美国人的有组织的驱逐与拘禁,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美国社会运行中的一些潜规则,以及日本从始至终都对美国抱有幻想的原因和逻辑。
外来的人自19世纪20年代起,便开始有日本人迁往美国定居,彼时,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派系林立,普通人长期挣扎在温饱线上下,稍有天灾人祸,就有人活不下去。
统治的艺术在于,让农民始终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德川家康
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下,一部分日本人(主要是失地农民)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漂洋过海来到美国,但当时这些日本人基本上是无缘进入到美国内地的,他们的工作大多是在夏威夷的种植园里劳作,某种意义上讲,这时的日裔美国人生活状态并不比种植园里的黑奴好上多少。
随着美国以炮舰打开日本大门,美日双方的商务和民间往来明显增多,这样一来,一些日本中产阶级,甚至上层人士也愿意到美国享受更加优渥的生活环境,19世纪80年代,前往美国定居的日本人迎来了一个高峰,他们中包括日本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士。
拥有一定财富和地位的日本人的到来,让日裔美国人从事的行业也开始多了起来,除在种植园充当苦力外,一些日裔美国人开始在美国购买属于自己的土地而成为农场主,一些日本人购买渔船下海捕鱼为生。
更有一些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日本人在美国从事各类服务业,其中不乏医生、律师等社会地位不低的行业,一些较为富有的日本人也开始大规模在美国经商,并从中积累了不少的财富。
20世纪初,美国社会上反对日裔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日本人移居美国的热情也开始下降。
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移居美国的日本人的生存现状,由于大多数日本人都是19世纪80年代前后迁往美国的,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当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时,大多数日裔美国人其实都是“日二代”或“日三代”,虽然时祖上来自日本,但他们大多在美国出生,在美国的社会环境下长大,拥有毫无疑问的美国公民身份,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已深度融入美国社会,而那个远在太平洋另一端的岛国,他们可能连去都没去过。
“第五纵队”日本在珍珠港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后,立刻向东南亚发起了全面进攻,由于英美方面准备不足,日军一路势如破竹,在菲律宾指挥作战的麦克阿瑟差点被日军打到自杀。
日军的迅速进展一时之间让美国政府和军方慌了神,当时,美国的战争机器尚未开始全速运转,国家的军事储备并不充足,太平洋舰队遭遇重创后,美国方面立刻想到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会迅速威胁夏威夷,若日军在夏威夷再次得手,美国西海岸将直接受到威胁。
基于当时的紧迫形势和美国上下普遍存在的紧张情绪,美国政府和军方认为是时候着手做准备,以确保美国西海岸的安全了。
美日开战前,两国之间的商务活动和民间往来并未完全中断,而将军方人员隐藏在民间人士中进行侦查和情报传递正是日本的惯用伎俩,早在美日正式开战前,罗斯福总统就曾要求美国军方调查可能与日本军方存在联系的日裔美国人。
上到总统罗斯福,下到美国西海岸的普通美国居民,都认为居住在美国西海岸的日裔美国人中有大量的间谍,他们认为这些间谍是日本政府有意安排在美国居住的“第五纵队”。
如今,美国西海岸有可能遭遇日军的攻击,而美国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潜伏在美国西海岸的日本间谍成员与日军里应外合,所以美国有必要在日本海军攻过来前,将这些“第五纵队”成员给揪出来。
战争爆发后,罗斯福总统快速将找出间谍的任务下发到军方,军方的行动更为迅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3个月内,就逮捕了1200余名日裔美国人,而这些逮捕大部分都缺乏确凿的证据。
美国军方对于居住在美国西海岸的日裔美国人十分不信任,他们曾估计约有2万名这样的日裔美国人是日本军方间谍,此后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扩大。
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大量被认为是间谍的日裔美国人并未消除美国军方的内心的焦虑,事实上,从战争一开始,美国军方就计划将美国西海岸的全部日裔美国人强制转移至内陆地区,一切只等待罗斯福总统的命令,这条命令最终于1942年2月由罗斯福总统亲自下达,而在之后的4年里,美国西海岸的日裔美国人所经历的事必定让他们终身难忘。
大戏开场美国政府和军方关于是否撤离日裔美国人的问题上是有高度共识的,他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撤离多少人,以及这些被撤走的人将被以何种方式管理。
这样的讨论没有进行太多,美国政府和军方就再一次达成共识:简单说,就是能搬走的尽量都搬走,能关起来的绝不让他们自由活动。
一开始,美国方面还会打出所谓“自由”的旗号,以社会舆论配合国家机器,宣称自愿搬走的日裔美国人是“爱国者”,但尴尬的是,这些“自愿”搬走的“爱国者”们并没有选择自己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搬走,以及搬去哪里的权力。
大多数日裔美国人家庭都只被给出48小时去收拾个人物品,整个家庭只被允许携带数量相当有限的行李,至于那些难以带走的大型家具,只能由这些日裔美国人的邻居们“含泪”以远低于正常价的价格买走,从这个角度上讲,美国人确实没有对日裔美国人进行公开抢劫,毕竟这一切都是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合理交易。
与要求日裔美国人“自愿”搬走相配合的是一系列其他行政手段,军方以为了保障美国西海岸安全为由,不允许日裔美国人的渔船下海捕鱼,甚至不允许日裔美国人出售自己种植的作物,这等于断了相当一部分日裔美国人的生活来源,这样一来,除了“自愿”搬走他们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即便西海岸的日裔美国人已经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以尽可能快的方式“自愿”搬离自己的家园,但美国军方和政府依旧嫌太慢,于是,“自愿”搬离政策实施短短2个月后,美国政府便撕下“自由”的外衣,开始以强制搬离令代替自愿搬离令。
被强制搬离的日裔美国人首先要被安置到一个叫“集合中心”的地方,这里只有简单的设备和生活用品,被迫搬离美国西海岸的日裔美国人们要在这里待上约100天,然后再被安排到长期安置点。
集合中心的管理十分混乱,内部的日裔美国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很难得到满足,靠着每日按量供应的并不可口的食物熬过这艰难的一百天,但是离开集中中心后,等待日裔美国人的是管理更加严格的安置中心。
高墙之内相比于临时的集合中心,供日裔美国人长期居住的安置中心环境稍好,但管理也更为严格。
安置中心采取准军事化管理的方式,每日定点起床,定点休息,一些成年人要承担劳动,儿童则要接受安置中心教育机构提供的“特殊”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不断为日裔儿童们灌输热爱美国的理念。
安置中心内的日裔美国人的自由当然难以得到保障,负责安置中心管理工作的美国政府人员曾因是否在安置中心周围安装铁丝网而陷入犹豫,因为这可能会被认为违背美国人一向遵从的自由原则,但这些原则很快让位于所谓的“安全需求”,铁丝网被架设在各个安置中心的外墙之上。
事实上,给安置中心内日裔美国人适当的活动自由对美国的安全问题构成的威胁几乎为零,此时的日裔美国人已经被转移至内陆地区,根本无法配合日本军方采取任何行动,但美国政府依旧决定要对安置点内的日裔美国人采取最严厉的限制措施。
战争结束似乎遥遥无期,安置点的日裔美国人开始自发形成类似于社区管理人员的组织,以便帮助日裔美国人们渡过漫长的拘禁生活。
但是随着拘禁时间的不断延长,各类矛盾开始在这些日裔美国人身边出现,那些负责帮助美国政府管理普通日裔美国人的管理人员,会被普通日裔美国人鄙视,这些人在私下里会被称为“狗”。
当然,也不是所有日裔美国人都认为这种拘禁生活很差,或许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作祟,部分日裔美国人竟然认为在安置中心的4年是一段很“有意义”的人生经历,他们每天早晨起来对着美国国旗宣誓效忠、每天晚上一同唱热爱美国的歌曲,被他们认为是“难忘”的人生经历。
有家难回如果说对日裔美国人的集体关押是美国出于对西海岸安全而做出的决定,那么这种关押持续到中途岛海战之后,至多持续到美军占领东南亚后就应该解除。
因为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已经受到重创,其占领夏威夷进而威胁西海岸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这时候所谓西海岸日裔美国人与可能进行的日军里应外合也就变成了一种天方夜谭。
但是在讨论解除对美国西海岸日裔美国人集体拘禁这一问题时,美国政府和军方显然要“谨慎”得多,他们以种种借口推迟解除拘禁的时间。
在国内舆论反复拉扯下,各安置点终于开始为解除拘禁做准备,安置点内日裔美国人首先要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忠诚度”调查,各种各样的调查问卷,稍有问题值得怀疑就会被延长拘禁时间,真正的大规模解禁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进行。
尽管二战结束后,对日裔美国人的大规模集中拘禁政策被解决,但很多日裔美国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一些日裔美国人在美国政府的有意引导下,留在了美国内陆州生活,彻底离开了他们祖辈世代生活的美国西海岸,而那些费尽千辛万苦回到家乡的日裔美国人,等待他们的也是土地荒芜,家在他们离开的这段日子里被“盗匪”光顾过无数次。
大规模拘禁虽然结束了,但是美国社会整体对于日裔美国人的歧视和偏见却并未结束,21世纪到来前,日裔美国人和他们的后代甚至不敢大张旗鼓地宣称美国政府在二战期间对他们的做法即不尊重人权,也违背了美国宪法精神。
永恒的偏见战争期间,对日裔美国人实施拘禁,并不断延长拘禁时间,如果说这一切只是为战争服务,没有一丝种族歧视的原因,恐怕连美国人自己也不会相信。
显然,如果只是为了战争期间国家安全的考量,根本就不必将那么多日裔美国人全部集中安置,也没有必要集中拘禁那么长的时间。
美国人对日本人的不信任是来自骨子里的,即便很多日裔美国人事实上生于美国,也长于美国,他们所接受的是美国教育,认同的是美国文化,他们甚至早已不会说日语,那个大洋彼岸的岛国除了给予他们一张东亚人的脸孔外,与他们没有一点瓜葛,但即便如此,这些日裔美国人仍得不到以白人为主的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同。
或许在战争到来前,这些日裔美国人认为自己早已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种族隔离政策只是遥远的殖民时代留下来的传说,他们早已将美国当做自己的祖国,而美国社会也应该把他们当成平等的公民对待。
但是很可惜,一场战争将所有美好幻想打回原形,日裔美国人很不幸,即便他们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内心也早已认同了美国文化,但是美国白人仍旧将他们看成异类。
但亦或许这些日裔美国人是幸运的,太平洋战争很快形成了一边倒的局面,让美国社会对日本的仇恨被维持在一个可控的程度内,如果战争的残酷程度更高,美国社会对日本的仇恨更强,这些日裔美国人面对的可能就不仅仅是拘禁和财产被冻结那样简单了。
美国,这个不断标榜自由的国家,这个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被认为只是一个唯利是图的生意人的国家,在战争来临时仍旧以血统来分析敌我,对于美国所标榜的自由文化来说,这的确很讽刺,但换个角度想想,美国在二战期间的所作所为也是在从另一个层面告诉我们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什么是战争?
日本人的幻想二战期间,日本人做出一系列魔幻操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搞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现代民族国家间的战争?
对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这件事,很多人有了疑惑,难道日本人自己不知道与美国之间的巨大国力差距吗?为何日本人明知差距如此之大,还要选择以卵击石?
答案让人啼笑皆非:日本人压根就没想到美国会与自己全面开战。
日本人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是这样的,第一,南下东南亚抢夺英美殖民地的石油,第二,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攻占夏威夷,威胁美国西海岸,注意,按照日本人的构想战争打到这一步就结束了,他们没想过在美国西海岸登陆。
按照日本人的构想,当日本军舰可以威胁美国西海岸时,美国方面一定会出面与日本谈判,然后日本提出要求,以停战换取美国再次出售石油、钢铁等战争资源给日本,在日本政客看来,这一切相当合理,日本以放弃进攻美国西海岸为条件,换取的只是美日双方正常贸易,日本提出的要求十分厚道,美国一定会接受。
日本从未想过美日双方要进行的是一场压上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命运的不死不休的决战,这就是日本的幼稚之处:日本在关键问题上,总是喜欢玩赌国运,即集中国家全部力量干上一场,但是在分析对手时,日本人却未想过对方会与自己拼死一战,对中国一样,对美国也是一样,仿佛在日本的认知里,集中全部国力作战这一行为只有日本人才能做,其他国家都做不了。
日本喜欢赌国运,但其赌国运时预设的前提都是对手会妥协,在日本人的认知中,没有对方决不妥协这一选项,对于对方绝不妥协这件事,日本也没有相应预案,军方组成的政府只负责开战,至于战争如何结束,他们根本就不去考虑。
而在这一问题上,美国人倒是给日本上了一课,美国人以对日裔美国人严格管理和两颗原子弹告诉日本:两个现代国家之间的全面战争,交战双方一定会用上所有手段去打倒对方,战争会以一种不死不休的方式进行,直到一方被彻底打垮。
如今,二战的硝烟散去多年,很多日本人正在忘记战争的含义。
“令人发指”一詞尤为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