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效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切实增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在今年两会上有代表建议设立中国乡村振兴银行引发广泛讨论。
说起乡村银行,当今规模最大、运作最成功、影响力最大的小额贷款金融机构之一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又称格莱珉银行)可以说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意义深远。1976年,尤努斯还是孟加拉国吉大港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在走访学校附近的乔布拉村的时候,他将个人的27美元贷给了当地42位贫困妇女。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小小善举,竟成为“小额信贷运动”的第一笔贷款,而这场日益壮大的运动,日后为尤努斯赢得了“穷人的银行家”这一美称。 1983年,孟加拉国政府颁布《1983年特别格莱珉银行法令》,由此世界上第一个专门服务穷人的银行——格莱珉银行诞生并于当年开始放款,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截至2019年年底,格莱珉银行已拥有2,568个支行,137,141个中心,1,398,370个小组;覆盖了81,678个村庄,约占孟加拉国全国村庄总数的93.48%;累计发放贷款295亿美元,拥有会员926万人,其中896万为女性会员。同时,格莱珉银行还款率达99%,成为金融界的奇迹。根据孟加拉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在孟加拉国政府、孟加拉国人民和格莱珉银行的共同努力下,孟加拉国绝对贫困率从1972年的82%下降到2018年的11.3%,孟加拉国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格莱珉银行模式复制到全球包括美国、墨西哥、土耳其等41个国家,惠及全球1,688万个低收入家庭,在世界范围被证实为一种具有可持续性并能有效消除贫困的模式。格莱珉银行创始人尤努斯教授由于其卓越成绩于2006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在聚焦“三农”问题的同时,《意见》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这一“强化”的一大背景是,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已达95.65%,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99.20%,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从涉农贷款规模来看,截至2021年9月,全国涉农贷款余额4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起我国乡村银行不得不说一家隐形扶贫银行、中国最大的扶贫机构-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1996年世界银行在秦巴山区扶贫项目中创设小额信贷项目试点。2000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式接管该项目;200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部第一家直属分支机构——康平县农户自立服务中心正式成立;2006年获国家开发银行一亿元授信,成为国内首家从银行获得批发贷款的小额信贷机构;2008年11月18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部转制成为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开始探索市场化运营之路。这项由国务院扶贫办、达能和格莱珉信托三方合作执行的项目将成为中国首个专门为“穷困群体”提供信贷支持的专项基金。根据三方的协议,该专项信贷项目由达能提供5000万元资金,国务院扶贫办提供2000万元资金,整个项目全部通过四川格莱珉小额信贷公司执行具体的贷款发放和管理工作,使用期限初定为10年。10年后,如果双方同意,使用期可以延长;2010年国际金融公司、红杉资本成为中和农信投资人。当年顺利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成为首家接入央行征信中心的小额信贷机构。2014年荷兰王后马克西玛赴河北省涞水县考察分公司贷款客户;2015年01月,中和农信第一期公益小额贷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备案之后的首单;2016年05月,尤努斯教授创立的格莱珉信托在中国唯一直接运营管理的小贷机构——格莱珉商都小额信贷有限公司交由中和农信全权管理。当年11月,由世界银行集团倡议发起的“全球金融普及倡议2020”在华盛顿再次签约,中和农信、蚂蚁金服和百度金融成为加入UFA2020计划的第一批中国机构。随后12月,蚂蚁金服、天天向上基金投资中和农信;2018年由公司自主开发的、面向农村市场的金融服务APP——中和金服登录各大应用商店并完成新一轮6亿元融资,由TPG旗下的社会影响力投资基金——睿思基金领投,仁达普惠跟投;2020年顺应市场需求推出“乡助”APP,开启综合助农新篇章;2021年完成新一轮10亿元融资,OTPP领投,ABC World Asia跟投,持续推进打造中国农民的云上联合社,为农户发展提供协作服务。其旨在通过提供金融、生产、生活与公益援助等服务,帮助目标客户跨越城乡、贫富、性别和数字等发展鸿沟,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由农民日报社发起的2021(第五届)中国农业企业500强榜单显示,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位居第338位。近年,在推进普惠金融业务以外,中和农信不断加码农业服务。围绕农资供应链中农户、经销商、生产企业三方行业痛点,整合业内资源,推出农资销售平台,让农户实现平价用好肥的愿望;以“订单+拼单+抵单”业务模式,为农户和合作社打造一条从种植到销售的健全产业链,让农户农产品不愁卖、卖好价。与此同时,为帮助提高提升生产效益,公司积极开展各类助农服务,如“沃野计划”、农技培训、+乡课堂等,帮助农户提升种植养殖能力;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如金融教育、健康讲座、反诈宣传、“创之道”小微企业扶持等,增强农户抗风险能力。像是2020年7月,中和农服又启动了“赋农2020”战略,与中化农业、云天化、新洋丰、鄂中、正邦集团、大北农集团等知名农资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摸索出了一条农业投入品行业新零售模式,并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等地区进行推广。在环保方面,当年,中和农信发放用于环保相关行业的贷款4000余笔,贷款余额近3亿元。截至2021年8月,中和农服农资交易额已累计达到4.4亿元,销售化肥累计超过13万吨。该机构同时也在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和使用化肥,实现减“肥”增效,仅去年一年,公司为农户总共提供25650吨化肥,预计可以实现农业减“肥”2300吨。截止2021年9月,中和农信在云南地区开设的服务机构数量已增加到14家,项目区累计放款和促成放款14.99万笔、27.61亿元,贷款余额4.43亿元、有效客户数1.65万人,户均余额2.69万元,服务客户中近四成为少数民族。2021年11月,成都天杰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天杰”)与中和农信正式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后者旗下农业技术服务公司,与此同时,中和农服技术服务中心也宣告成立。依托2008年以来持续不断地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百米”,到2020年底,中和农信已设立了387家分支机构,遍布在全国 20 个省的十万多个村庄内,他们有 77.56% 是农户,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 79.80%,当年累计放款92万笔,贷款金额122亿元,其在贷户均余额仍稳定保持在2.8万元的低位,其中绝大部分信贷客户正是需要农业现代化引导的小农户。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持续完善,但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三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理应得到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但从数据上来看,2021年全国涉农贷款同比增长10.9%、低于全国同期各项贷款同比11.6%的增速。近年来,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纷纷在县域设立网点吸收存款和理财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被“抽血”到了外地,对当地支持很小。有研究表明,相当部分国有大行县支行存贷比仅为30%,有的存贷比甚至不到10%。另外,农村金融整体合力不强。当前,我国从事涉农金融业务的银行类型虽然很多,但专属性、系统性、协同性并不强,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序竞争、内部消耗等低效现象,农村金融供给的整体合力还不够强。或许整合中和农信资源成立中国乡村振兴银行对于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扶贫金融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