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也。
译文:王梁字君严,渔阳郡要阳县人。
为郡吏,太守彭宠以梁守狐奴令,与盖延、吴汉俱将兵南及世祖于广阿,拜偏将军。
译文:王梁在当时在渔阳郡中担任属吏,后来渔阳郡太守彭宠任命王梁暂代狐奴县县令,之后王梁与盖延、吴汉一同率兵南下,在广阿归附于光武帝刘秀,刘秀任命王梁为偏将军。
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
译文:光武帝刘秀成功攻克邯郸之后,赐封王梁关内侯的爵位。
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来梁功。
译文:王梁跟随刘秀平定河北后,被任命为野王县令。王梁与河内太守寇恂一同,率军在南面抵御洛阳方面的敌军,同时负责坚守汉军北面门户天井关。两人率军镇守期间牵制住了朱鲔等人的军队,光武帝刘秀因此非常看重王梁的功劳。
及即位,议选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
译文:等到光武帝刘秀即位称帝后,商议选拔大司空的人选,而《赤伏符》中记载说: “王梁主卫作玄武”。
帝以野王卫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于是擢拜梁为大司空,封武强侯。
译文:光武帝认为,野王是当年卫国迁都之地,玄武是水神的名称,而司空是掌管水土的官员,于是提拔王梁担任大司空,并封其为武强侯。
建武二年,与大司马吴汉等俱击檀乡,有诏军事一属大司马;
译文:建武二年(公元26 年),王梁与大司马吴汉等人一同率军攻打檀乡。光武帝下达诏令,此次军事行动一切事务都归大司马吴汉负责总体调度。
而梁辄发野王兵,帝以其不奉诏敕,令止在所县,而梁复以便宜进军。
译文:然而王梁却擅自征调野王县的军队,光武帝因王梁不遵守诏令,命令他停留在所在的县,可是王梁又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擅自决定继续率军进军。
帝以梁前后违命,大怒,遣尚书宗广持节军中斩梁。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
译文:光武帝因为王梁前后多次违抗命令,极为恼怒,委派尚书宗广手持符节到军中斩杀王梁。宗广不忍心下手,于是用囚车将王梁押送至京城。到京城后,光武帝赦免了王梁。
月余,以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北守箕关,击赤眉别校,降之。
译文:一个多月后,朝廷任命王梁为中郎将,代行执金吾的职责。王梁率军向北驻守箕关,攻打赤眉军的分支队伍,迫使他们投降。
三年春,转击五校,追至信都、赵国,破之,悉平诸屯聚。
译文: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天,王梁转而率军攻打五校军,一路追击五校军到信都郡、赵国境内,击败五校军,将五校军分散于各处的屯聚据点全部平定。
冬,遣使者持节拜梁前将军。四年春,击肥城、文阳,拔之。
译文:建武三年(公元27年)冬天,朝廷派遣使者手持符节任命王梁为前将军。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天,王梁率军攻打肥城、文阳,攻克两座城邑。
进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击佼缰、苏茂于楚、沛间,拔大梁、啮桑;
译文:王梁继续进军,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在楚地与沛地之间攻打佼缰、苏茂,攻克了大梁、啮桑等地。
而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亦分道并进,岁余悉平之。
译文:与此同时,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也分兵多路一同推进,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将这一带的割据势力全部平定。
五年,从救桃城,破庞萌等,梁战尤力,拜山阳太守,镇抚新附,将兵如故。
译文:建武五年(公元29年),王梁跟随刘秀去援救桃城,击败庞萌等人,王梁作战格外奋力。战后,被任命为山阳太守,负责安抚新归附的民众,同时依旧统领军队。
数月征人,代欧阳歙为河南尹。梁穿渠引穀水注洛阳城下,东写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
译文:几个月后,王梁被征召入京,接替欧阳歙担任河南尹。王梁组织队伍开凿渠道,引穀水到洛阳城下,向东流入巩川。等到渠道修成,水却不流通。
七年,有司劾奏之,梁惭惧,上书乞骸骨。
译文:建武七年(公元31年),有关部门官员因修渠之事上奏弹劾王梁,王梁既惭愧又害怕,于是上书给光武帝,请求退休还乡。
乃下诏曰:“梁前将兵征伐,众人称贤,故擢典京师。
译文:光武帝下诏书说:“王梁之前带兵征战,大家都称赞他贤能,所以提拔他来掌管京城事务。
建议开渠,为人兴利,旅力既愆,迄无成功,百姓怨讟(dú),谈者讙哗。
译文:王梁向朝廷建议开凿水渠,本是为百姓谋福利,然而精力已经耗费,最终却没有成功,百姓们心怀不满、口出怨言,舆论也因此喧闹纷扰。
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君子成人之美’,其以梁为济南太守。”
译文:虽然王梁受到了朕的宽恕,但他仍坚持谦逊退让。《论语》中说 “君子成人之美”,那就任命王梁为济南太守吧。”
十三年,增邑,定封阜成侯。十四年,卒官。
译文: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朝廷为王梁增加封邑,正式封为阜成侯。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王梁在任上去世。
子禹嗣。禹卒,子坚石嗣。坚石追坐父禹及弟平与楚王英谋反,弃市,国除。
译文:王梁的儿子王禹继承阜成侯爵位。王禹去世后,其子王坚石继承爵位。王坚石因受父亲王禹以及弟弟王平参与楚王刘英谋反一事的牵连,被判处死刑并在闹市执行,封国也因此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