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窦融传

晓明阅览过去 2025-03-03 16:58:04
窦融字周公,扶风平陵人也。七世祖广国,孝文皇后之弟,封章武侯。 译文:窦融字周公,扶风平陵人。窦融的七世祖名叫窦广国,是汉文帝刘恒的皇后之弟,在当时窦广国被封为章武侯。 融高祖父,宣帝时以吏二千石自常山徙焉。融早孤。 译文:窦融的高祖父,在汉宣帝刘询在位期间担任过二千石级别的高级官员,窦家在这个时期从常山迁居到了扶风平陵。窦融早年丧父。 王莽居摄中,为强弩将军司马,东击翟义,还攻槐里,以军功封建武男。 译文:在王莽居摄期间,窦融担任强弩将军的司马,随军东出攻打翟义,回师后又随军攻打槐里,战后窦融凭借军功被封为建武男(是一种爵位称呼,在古代的爵位体系中,它属于较低等级的爵位)。 女弟为大司空王邑小妻。家长安中,出入贵戚,连结闾里豪杰,以任侠为名; 译文:窦融的妹妹是时任大司空王邑的小妾。窦融只要到长安城的家中暂住时,常常出入于权贵外戚之家,回到扶风又常常与乡里有实力的家族相互结交联络,窦融以行侠仗义而闻名。 然事母兄,养弱弟,内修行义。王莽末,青、徐贼起,太师王匡请融为助军,与共东征。 译文:窦融侍奉母亲和兄长,抚养年幼的弟弟,在家中注重修养品德、践行道义。王莽统治的末期,青州、徐州一带盗匪兴起,太师王匡奏请举荐窦融担任助军,窦融便与王匡一同率军东征。 及汉兵起,融复从王邑败于昆阳下,归长安。 译文:等到汉兵起兵反抗王莽时,窦融又随王邑在昆阳城下战败,之后回到了长安。 汉兵长驱入关,王邑荐融,拜为波水将军,赐黄金千斤,引兵至新丰。 译文:汉军一路通畅地向关中进军,王邑向王莽举荐了窦融,窦融被任命为波水将军,还被赐予了千斤黄金,窦融率军到达新丰。 莽败,融以军降更始大司马赵萌,萌以为校尉,甚重之,荐融为巨鹿太守。 译文:王莽政权覆灭后,窦融带着自己的军队向更始政权的大司马赵萌投降,赵萌任命窦融为校尉,十分器重他,还举荐窦融担任巨鹿太守一职。 融见更始新立,东方尚扰,不欲出关,而高祖父尝为张掖太守,从祖父为护羌校尉; 译文:窦融看到更始帝刚刚登基,东方地区还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不想出关去巨鹿就任太守。而且窦融的高祖父曾经担任过张掖太守,叔祖父担任过护羌校尉 。 从弟亦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 译文:堂弟也担任过武威太守,窦家好几代人都在河西地区任职,因此窦融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和习俗。 独谓兄弟曰:“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兄弟皆然之。 译文:窦融私下对自家兄弟们说:“天下局势是安定还是危乱还不能预料,河西地区殷实富足,又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屏障,张掖属国还有一万精锐骑兵,一旦遇到危急情况,封锁黄河上的渡口,就完全能够自保,这里是可以保全我们家族后代的地方啊。” 其兄弟们都认为窦融说得对。 融于是日往守萌,辞让巨鹿,图出河西。萌为言更始,乃得为张掖属国都尉。 译文:于是窦融不断前往赵萌处,坚决辞让巨鹿太守之职,谋求到河西地区任职。赵萌就向更始帝进言,窦融这才得以担任张掖属国都尉一职。 融大喜,即将家属而西。既到,抚结雄杰,怀辑羌虏,甚得其欢心,河西翕然归之。 译文:窦融非常高兴,立即带着家属向西而去。到达河西之后,窦融安抚并与当地的有实力的家族联合,同时招纳羌人等少数民族,窦融很得当地豪族及羌人的支持,河西地区有牌面的人物都归附于窦融。 是时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太守厍(shè)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并州郡英俊,融皆与为厚善。 译文:当时,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太守厍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这些人都是各郡中的精英,窦融也他们建立了友好关系。 及更始败,融与梁统等计议曰:“今天下扰乱,未知所归。 译文:等到更始帝政权覆灭后,窦融和梁统等人商议说:“如今天下局势混乱不堪,我们也不知道该支持哪方势力。 河西斗绝在羌胡中,不同心戮力则不能自守; 译文:河西地区孤悬于外,处在羌人和胡人中间,如果我们不齐心协力,就没办法自我保全。 权钧力齐,复无以相率。当推一人为大将军,共全五郡,观时变动。” 译文:大家实力相当,谁也不能统率谁。应当推举一人做大将军,共同保全五郡之地,观察时局的变化。 议既定,而各谦让,咸以融世任河西为吏,人所敬向,乃推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 译文:商议完后,众人却互相谦让,都认为窦融家几代人都在河西地区担任官职,受到人们的敬重,于是就推举窦融代理河西五郡大将军的职务。 是时武威太守马期、张掖太守任仲并孤立无党,乃共移书告示之,二人即解印绶去。 译文:当时,更始政权任命的武威太守马期、张掖太守任仲二人都孤立无援兵力不足,于是窦融等人就共同发出文书告知二人推举窦融为大将军之事,两人随即解下印绶离开。 于是以梁统为武威太守,史苞为张掖太守,竺曾为酒泉太守,辛肜为敦煌太守,厍钧为金城太守。 译文:于是窦融任命梁统为武威太守,史苞为张掖太守,竺曾为酒泉太守,辛肜为敦煌太守,厍钧为金城太守,河西联盟就此成立。 融居属国,领都尉职如故,置从事监察五郡。 译文:窦融率部驻扎在张掖属国,依旧兼任着张掖属国都尉的职务,窦融设置了从事这一官职来监察河西五郡的情况。 河西民俗质朴,而融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 译文:河西地区的民风民俗质朴,而窦融等人施政也宽厚平和,上下级之间关系融洽,相互亲近,社会安定繁荣,百姓生活富足殷实。 修兵马,习战射,明烽燧之警,羌胡犯塞,融辄自将与诸郡相救,皆如符要,每辄破之。 译文:他们整治军备,训练士兵作战和射箭的技能,明确烽火报警的信号和规则。当羌人、胡人侵犯边塞时,窦融总是亲自率军与各郡的兵力相互救援,行动都符合事先约定的要求,每次都能击败来犯之敌。 其后匈奴惩乂,稀复侵寇,而保塞羌胡皆震服亲附,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 译文:那之后匈奴受到了惩治和教训,很少再前来侵扰进犯,而那些在边塞守卫的羌人、胡人都被震慑归服依附于河西联盟。安定、北地、上郡那些为躲避战乱和饥荒的流亡百姓,源源不断地前来归附。 融等遥闻光武即位,而心欲东向,以河西隔远,未能自通。 译文:后来窦融等人在得到光武帝刘秀称帝消息后,就计划归附光武帝刘秀建立的汉室朝廷,只是因为河西地区与朝廷相隔遥远,没办法与汉室朝廷取得联系。 时隗嚣先称建武年号,融等从受正朔,嚣皆假其将军印绶。 译文:当时隗嚣率先使用了建武这一年号以表示奉汉室正朔,窦融等人就跟随隗嚣并采用了汉室历法,隗嚣也都授予窦融等人将军的印信和绶带。 嚣外顺人望,内怀异心,使辩士张玄游说河西曰:“更始事业已成,寻复亡灭,此一姓不再兴之效。 译文:隗嚣表面上虽然表现得顺应局势归顺汉室,但是内心却怀有二心,他派能言善辩之士张玄前往劝说河西的窦融等人说:“之前更始政权打着汉室旗号已经建立起了政权,但是没多长时间却又覆灭了,这就是刘氏政权不会再次兴盛的证明。 今即有所主,便相系属,一旦拘制,自令失柄,后有危殆,虽悔无及。 译文:如今的局面,如果你们确定了要归属的君主,就要马上做决策,一旦受其控制和约束,就会使自主决策的权力,以后要是遇到危险和困境,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今豪杰竞逐,雌雄未决,当各据其土宇,与陇、蜀合从(通“纵”),高可为六国,下不失尉佗。” 译文:现在的天下大势是各路豪杰竞相角逐,谁胜谁负还没有确定,你们应当各自据守自己的土地,与陇西的隗嚣、蜀地的公孙述联合起来,采取合纵的策略,这样往好的方面说可以像战国时的六国一样割据一方,最差也能像南越王尉佗那样保持割据独立的状态。 融等于是召豪杰及诸太守计议,其中智者皆曰:“汉承尧运,历数延长。 译文:窦融等人于是召集了当地有实力的豪门大族以及各郡的太守来商议此事,其中有些眼光长远的人都说:“汉室承接了唐尧的气运,帝王相承的历数长久。 今皇帝姓号见于图书,自前世博物道术之士谷子云、夏贺良等,建明汉有再受命之符,言之久矣,故刘子骏改易名字,冀应其占。 译文:如今称帝的刘秀,其名号在图谶书籍中是有记载的,从前世那些博学多识、精通道术的谷子云、夏贺良等人,就已经阐明汉室有再次承受天命的祥瑞征兆,这种说法已经存在很久了,所以刘子骏(刘歆)更改自己的名字,希望能应和这种预言。 及莽末,道士西门君惠言刘秀当为天子,遂谋立子骏。事觉被杀,出谓百姓观者曰:‘刘秀真汝主也。’ 译文:到了王莽末年,得道之士西门君惠预言说刘秀应当做天子,于是就谋划拥立刘子骏(刘歆)为天子。此事被王莽发觉后西门君惠被杀,西门君惠在临刑前对来看热闹的百姓说:‘刘秀才你们执政的君主啊。’ 皆近事暴著,智者所共见也。 译文:这些都是近期发生且非常明显的事情,是有识之士都亲眼看到的。 除言天命,且以人事论之:今称帝者数人,而洛阳土地最广,甲兵最强,号令最明。 译文:暂且不说天命,就拿人事方面的情况来论一论:现在称帝的人有好几个,然而在这些人中,刘秀所在的洛阳拥有的土地最为广阔,军队最为强大,发布的号令也最为严明。 观符命而察人事,它姓殆未能当也。”诸郡太守各有宾客,或同或异。 译文:既考察符命预兆又审视人事情况,除了刘氏以外的人恐怕是没有称帝资格的。” 各郡太守都有自己的门客,他们对待此事的态度不一。 融小心精详,遂决策东向。五年夏,遣长史刘钧奉书献马。 译文:窦融为人谨慎且做事精细周详,于是最终就决定归附光武帝刘秀。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夏天,窦融派长史刘钧带着书信前往洛阳,并献上马匹表示向汉室朝廷归附。 先是,帝闻河西完富,地接陇、蜀,常欲招之以逼嚣、述,亦发使遗融书,遇钧于道,即与俱还。 译文:在这之前,光武帝刘秀听说河西地区完整富足,且与陇、蜀两地相接,一直有招抚窦融的计划,以此来缓解隗嚣和公孙述对己方的威胁,于是也派出使者给窦融送书信,刘秀的使者在半路上遇到了刘钧,就与刘钧一起返回洛阳。 帝见钧欢甚,礼飨毕,乃遣令还,赐融玺书曰:“制诏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属国都尉: 译文:光武帝见到刘钧非常高兴,以礼相待并设宴款待刘钧之后,就派他返回,并赐给窦融盖有玉玺的诏书说:“诏令代理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务、张掖属国都尉窦融 : 劳镇守边五郡,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外则折挫羌胡,内则百姓蒙福。 译文:辛苦将军镇守河西五郡,如今河西五郡兵马精良强壮,仓库积蓄充实,百姓生活富足殷实,对外能够挫败羌人、胡人,对内使得百姓蒙受福泽。 威德流闻,虚心相望,道路隔塞,邑邑何已!长史所奉书献马悉至,深知厚意。 译文:将军的威望和德政在河西五郡广为流传,我真心实意地盼望着与将军交好,只是道路阻隔不通,心中忧愁不已!长史刘钧所带来的书信和献上的马匹都已收到,我也感受到将军的深厚情意。 今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译文:如今益州有公孙述,天水有隗嚣,现在蜀、汉两地正相互攻伐争斗,左右局势的关键就掌握在将军手中,将军决定支持哪一方,都会对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以此言之,欲相厚岂有量哉!诸事具长史所见,将军所知。王者迭兴,千载一会。 译文:从这方面来说,我打算与将军结盟的心意哪有什么限度呢!我方的真实想法长史刘钧都已看到,相信将军心中自然也是明白的。王朝兴替,这是千年难逢的机会。 欲遂立桓、文,辅微国,当勉卒功业;欲三分鼎足,连衡合从,亦宜以时定。 译文:如果将军想要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建立霸业,辅佐我这弱小的汉室,就应当努力完成这一功业;要是将军想着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无论是采用连横还是合纵的策略,也应该及时做出决策。 天下未并,吾与尔绝域,非相吞之国。今之议者,必有任嚣效尉佗制七郡之计。 译文:天下尚未统一,我与将军相距遥远,并不存在相互吞并的情况。如今参与谋划的人,必定会有像任嚣那样效仿赵佗控制七郡割据自立的想法。 王者有分土,无分民,自适己事而已。今以黄金二百斤赐将军,便宜辄言。”因授融为凉州牧。 译文:成为帝王的人可以分封土地,却不能分割百姓,将军只需做适合自己的决定就好了。现在我赐给将军二百斤黄金,如果想清楚了可以随时来信告诉我。” 于是光武帝任命窦融为凉州牧。 玺书既至,河西咸惊,以为天子明见万里之外,网罗张立之情。 译文:玺书送到之后,河西地区的当权者都感到震惊,认为刘秀做为天子思路逻辑及其清晰,能洞察万里之外的形势,连各势力相互交织、彼此对立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融即复遣钧上书曰:“臣融窃伏自惟,幸得讬先后末属,蒙恩为外戚,累世二千石。 译文:窦融随即又派刘钧给光武帝回信说:“臣窦融自己也暗自思量,有幸能有如今的地位也是因为臣是先朝皇后的远亲,承蒙皇恩成为外戚,家族中连续几代人都担任俸禄二千石级别的高级官员。 至臣之身,复备列位,假历将帅,守持一隅。以委质则易为辞,以纳忠则易为力。 译文:窦家到了臣这一辈,臣又得以置身于朝廷的官位之列,暂代将帅之职,镇守一方。如果臣真心归附汉室朝廷,那么臣向朝廷表明忠心就容易得多了;如果臣要进献忠诚,那么为朝廷效力也容易尽力而为。 书不足以深达至诚,故遣刘钧口陈肝胆。自以底里上露,长无纤介。 译文:书信不足以深切表达臣对汉室朝廷的至诚之心,所以臣特意派刘钧当面向陛下倾诉臣的肺腑之言。臣自认为已经将内心的想法完全向比陛下表露出来了,一直以来也没有丝毫的隐瞒。 而玺书盛称蜀、汉二主,三分鼎足之权,任嚣、尉佗之谋,窃自痛伤。 译文:然而玺书中却提到公孙述和隗嚣二人,提到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权势,以及任嚣、赵佗那样割据自立的谋划,陛下这么想,臣心里感到非常痛心和伤感。 臣融虽无识,犹知利害之际,顺逆之分。岂可背真旧之主,事奸伪之人; 译文:臣窦融虽然没有什么见识,却也知道利害的关键所在,明白顺与逆的区别。又怎么能够背叛真正的天命之主,而去侍奉奸诈虚伪之人呢? 废忠贞之节,为倾覆之事;弃已成之基,求无冀之利。 译文:废弃忠诚坚贞的节操,去做颠覆国家的事情;抛弃已经成就的根基,去追求毫无希望的利益。 此三者虽问狂夫,犹知去就,而臣独何以用心!谨遣同产弟友诣阙,口陈区区。” 译文:这三种情况,即使去问一个狂妄无知的人,他也知道如何抉择去留,而臣又怎么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呢!臣也派出与臣同父同母的弟弟窦友前往朝廷,当面向陛下报告臣对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 友至高平,会嚣反叛,道绝,驰还,遣司马席封间行通书。 译文:窦友行至高平时,正赶上隗嚣起兵反抗汉室,道路被阻断,窦友急忙率队返回,窦融又派司马席封带人从小路秘密前行去给汉室朝廷送信。 帝复遣席封赐融、友书,所以慰藉之甚备。 译文:光武帝又安排席封赐给窦融、窦友书信,对窦氏兄弟的安慰非常周全。 融既深知帝意,乃与隗嚣书责让之曰: 译文:窦融既然已经深切了解光武帝的心意,于是就给隗嚣写信责备他说: 伏惟将军国富政修,士兵怀附。 译文:我想将军的属地富足殷实,政治清明,将军下属的士兵们都心怀归附之心。 亲遇厄会之际,国家不利之时,守节不回,承事本朝,后遣伯春委身于国,无疑之诚,于斯有效。 译文:将军亲身经历了艰难困苦的时期,在汉室朝廷形势不利的时候,坚守节操而不改变,一心侍奉汉室朝廷,后来又派自己的儿子隗恂到朝廷做人质,将军毫无保留的忠诚,在这件事上得到了证明。 融等所以欣服高义,愿从役于将军者,良为此也。 译文:窦融等之所以衷心钦佩将军高尚的道义,并且愿意追随将军、为将军效力,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啊。 而忿悁之间,改节易图,君臣分争,上下接兵。 译文:然而在因一时之气意气用事,将军却改变了节操,另作打算,导致君臣之间产生纷争,上下级之间动用武力。 委成功,造难就,去从义,为横谋,百年累之,一朝毁之,岂不惜乎! 译文:放弃已经取得的成功局面,去做难以成功的事情,背离顺从正义的道路,却谋划叛逆的策略,百年来积累的成果,因此毁于一旦,难道不让人感到惋惜吗! 殆执事者贪功建谋,以至于此,融窃痛之!当今西川地势局迫,人兵离散,易以辅人,难以自建。 译文:据我分析大概是将军身边办事的人贪图功劳而提出了这样的计谋,才导致了如今的局面,我个人也为此感到痛心啊!如今西川地区地势狭窄局促,人力和兵力都已分散,这种情况下,最好的策略就是辅助他人成就大业,而很难依靠自身实力来建立起稳固的根基。 计若失路不反,闻道犹迷,不南合子阳,则北入文伯耳。 译文:如果将军执迷不悟,迷途不知返,听到正确的建议却仍然迷惑不解,那么将军的出路,不是向南与公孙述联合,就是向北投靠卢芳了。 夫负虚交而易强御,恃远救而轻近敌,未见其利也。 译文:依靠不牢固的交情而轻视强大的对手,依仗远方的救援而轻视眼前的敌人,我看不到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融闻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今以小敌大,于众何如? 译文:我的认知是,明智的人不会让追随自己的人陷入危险境地来行事,有仁德的人不会违背道义去求取功劳。如今将军以弱小的力量去对抗强大的力量,这在追随将军的重任看来又会怎样呢? 弃子徼功,于义何如?且初事本朝,稽首北面,忠臣节也。 译文:抛弃自己的儿子来求取功劳,这在道义上又说得过去吗?况且当初将军侍奉汉室朝廷,以臣子之礼拜见天子,这是忠臣应有的节操。 及遣伯春,垂涕相送,慈父恩也。俄而背之,谓吏士何?忍而弃之,谓留子何? 译文:将军派儿子伯春(隗恂)去汉室朝廷为质子的时候,将军流着眼泪为自己的儿子送别,这是慈父的恩情。可不久之后却背叛了朝廷,将军让手下的官吏和士兵怎么看呢?忍心抛弃自己的儿子,将军又让留在朝廷的儿子怎么想呢? 自兵起以来,转相攻击,城郭皆为丘墟,生人转于沟壑。 译文:自从战乱爆发以来,各方势力相互攻伐,城市和村落都变成了废墟,活着的百姓流离失所,辗转流亡到山谷溪涧之中。 今其存者,非锋刃之余,则流亡之孤。迄今伤痍之体未愈,哭泣之声尚闻。 译文:如今还活着的人,不是在刀兵之下侥幸存活的,就是流亡在外的孤苦之人。直到现在,战争留下的创伤还没有痊愈,百姓哭泣的声音仍然能够听到。 幸赖天运少还,而将军复重于难,是使积病不得遂瘳,幼孤将复流离,其为悲痛,尤足愍伤,言之可为酸鼻! 译文:幸亏目前天下局势稍有好转,然而将军却又让局势陷入重重困难之中,这就使得长久以来的战争创伤不能得以痊愈,年幼失去亲人的孤儿又将再次流离失所,这种悲痛的情形,实在是特别值得怜悯同情,说起来就让人鼻子发酸啊! 庸人且犹不忍,况仁者乎?融闻为忠甚易,得宜实难。 译文:一般的普通人尚且不忍心看到这样的情况,更何况是有仁德的领袖呢?我知道做一个忠臣很容易,但要做得恰到好处、合乎时宜实在是很难。 忧人大过,以德取怨,知且以言获罪也。区区所献,惟将军省焉。 译文:过分地为他人担忧,结果因为自己的好心善意却招来怨恨,我知道自己或许会因为这些话而获罪。但我一片赤诚所献上的这些肺腑之言,希望将军能仔细考虑。 嚣不纳。融乃与五郡太守共砥厉兵马,上疏请师期。 译文:隗嚣没有采纳窦融的建议。窦融看到隗嚣的态度后,就与五郡太守一起磨砺训练军队,整顿兵马,然后给朝廷上奏章,请求朝廷确定出兵讨伐隗嚣的具体时间。 帝深嘉美之,乃赐融以外属图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传》。 译文:光武帝对窦融的态度十分赞赏,于是赐给窦融皇室宗族图谱以及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五宗世家》《外戚世家》《魏其侯列传》。 诏报曰:“每追念外属,孝景皇帝出自窦氏,定王,景帝之子,朕之所祖。 译文:光武帝下诏书回复窦融说:“朕每次追思起外家亲属,就想到汉孝景皇帝出自窦氏,定王刘发,是汉景帝的儿子,也就是朕的祖先。 昔魏其一言,继统以正,长君、少君尊奉师傅,修成淑德,施及子孙,此皇太后神灵,上天祐汉也。 译文:从前,魏其侯窦婴在景帝面前力保太子刘荣,使皇位继承得以正统有序,窦长君、窦少君兄弟俩尊奉自己的老师,培养造就了美好的品德,并且将这种品德影响延续到子孙后代,这是皇太后的神灵庇佑,也是上天在保佑汉室啊。 从天水来者写将军所让隗嚣书,痛入骨髓。 译文:从天水那边来的人抄录了将军责备隗嚣的书信给朕,朕看到信中的言辞情真意切,让人痛入骨髓。 畔臣见之,当股栗惭愧,忠臣则酸鼻流涕,义士则旷若发矇,非忠孝悫诚,孰能如此? 译文:那些背叛朝廷的臣子看到这封信,应当会吓得两腿发抖、满心惭愧;忠诚的臣子看了则会鼻子发酸、流下眼泪;坚守道义的人看了就如同忽然打开了蒙在眼前的遮蔽,一下子豁然开朗。如果不是具有忠孝和诚恳的品质,谁能够做到这样呢? 岂其德薄者所能克堪!嚣自知失河西之助,族祸将及,欲设间离之说,乱惑真心,转相解构,以成其奸。 译文:这哪里是品德浅薄的人能够做得到的呢!隗嚣自己知道失去了河西窦融等人的支持,灭族之祸将要降临,就想使用挑拨离间的言辞,扰乱迷惑他人的真心,辗转地进行离间破坏,来实现他的奸计。 又京师百僚,不晓国家及将军本意,多能采取虚伪,夸诞妄谈,令忠孝失望,传言乖实。 译文:而且京城中的众多官员,不了解朝廷以及将军的本意,大多听信那些虚假不实的言论,喜欢传播夸张荒诞、虚妄无稽的说法,这让忠诚的人感到失望,传播的流言蜚语也与事实不符。 毁誉之来,皆不徒然,不可不思。今关东盗贼已定,大兵今当悉西,将军其抗厉威武,以应期会。” 译文:诋毁和赞誉的出现,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不能不加以思考。如今关东地区的盗患已经被平定,朝廷的大军如今即将全部向西进发,将军要振奋发扬军威武力,来响应约定的出兵时机。 融被诏,即与诸郡守将兵入金城。 译文:窦融接到光武帝的诏书后,立即与各郡太守一起率领军队进入金城郡。 初,更始时,先零羌封何诸种杀金城太守,居其郡,隗嚣使使赂遗封何,与共结盟,欲发其众。 译文:最初,在更始帝在位期间,先零羌的封何各部族杀死了金城太守,占据了金城郡,隗嚣派遣使者给封何送去财物,与其结盟,计划征调封何的部众为己所用。 融等因军出,进击封何,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得牛马羊万头,谷数万斛,因并河扬威武,伺候车驾。 译文:窦融等人联合出兵,进攻封何,最终大败封何,并斩杀了一千多敌军,缴获了牛马羊一万头,谷物几万斛,接着窦融等率军沿着黄河一带宣扬军威,等候光武帝的车驾到来。 时,大兵未进,融乃引还。 译文:当时,汉室朝廷的大军还没有向前推进,窦融于是也率领军撤回。 帝以融信效著明,益嘉之。诏右扶风修理融父坟茔,祠以太牢。 译文:光武帝因为窦融表现的极为忠诚,对窦融愈加赞赏。于是下诏书安排右扶风带人前往修缮整理窦融父亲的坟墓,并且用牛、羊、猪三牲齐备的太牢之礼去祭祀。 数驰轻使,致遗四方珍羞,梁统乃使人刺杀张玄,遂与嚣绝,皆解所假将军印绶。 译文:光武帝常常使者,给窦融送去各地的珍贵美味食品。梁统派人去刺杀了张玄(隗嚣派去劝说窦融等人的使者),从此窦融就与隗嚣断绝了关系,窦融等人都解下了隗嚣所授予的将军印信和绶带。 七年夏,酒泉太守竺曾以弟报怨杀人而去郡,融承制拜曾为武锋将军,更以辛肜代之。 译文:建武七年(公元31年)夏天,酒泉太守竺曾因为弟弟为报私仇杀了人的原因而逃亡,窦融秉承光武帝的旨意代行职权任命竺曾为武锋将军,另外还安排了辛肜接替竺曾担任酒泉太守之职。 秋,隗嚣发兵寇安定,帝将自西征之,先戒融期。会遇雨,道断,且嚣兵已退,乃止。 译文:建武七年(公元31年)秋天,隗嚣发兵侵犯安定郡,光武帝准备亲自率军西征讨伐隗嚣,光武帝将准备御驾亲征一事告知窦融,并与窦融约定了会师的具体时间。恰逢遇上大雨,道路被阻断,而且隗嚣的军队已经撤退,光武帝这才停止了这次军事行动。 融至姑臧,被诏罢归。 译文:窦融到达姑臧后,接到了光武帝的诏书,光武帝被命窦融率军返回原地。 融恐大兵遂久不出,乃上书曰:“隗嚣闻车驾当西,臣融东下,士众骚动,计且不战。 译文:窦融担心朝廷大军就此会不再向西推进,于是就上奏章说:“隗嚣听说陛下准备西征,臣也准备从东边率军而下协同作战的消息后,隗嚣的军队因此从上到下人心惶惶,估计在这种情况下隗嚣也不敢与我们正面交锋。 嚣将高峻之属皆欲逢迎大军,后闻兵罢,峻等复疑。 译文:隗嚣的下属将领高峻等人原本都打算向朝廷投降,后来听说朝廷大军停止了行动不再西进,高峻等人又心生疑虑。 嚣扬言东方有变,西州豪杰遂复附从。嚣又引公孙述将,令守突门。 译文:隗嚣散布谣言说汉室朝廷出现了变故,西州的豪杰们因此又再次归附了他。隗嚣还与公孙述结盟,安排公孙述率军前来支援自己的将领把守险要关隘。 臣融孤弱,介在其间,虽承威灵,宜速救助。 译文:臣势单力薄,介于隗嚣与朝廷的中间位置,虽然仰仗着陛下的声威福佑,但臣认为朝廷还是应该尽快派兵援助臣。 国家当其前,臣融促其后,缓急迭用,首尾相资,嚣势排迮,不得进退,此必破也。 译文:朝廷的军队在隗嚣的前方抵挡,臣在的隗嚣后方紧逼,根据形势的缓急灵活采取行动,前方和后方相互配合、相互支援,隗嚣的势力就会受到挤压,既不能前进也无法后退,若是这样隗嚣必定会被打败。 若兵不早进,久生持疑,则外长寇仇,内示困弱,复令谗邪得有因缘,臣窃忧之。惟陛下哀怜!”帝深美之。 译文:如果朝廷不早日派兵西进,长时间地迟疑不决,那么对外会助长敌人的气焰,对内则显示出我们的困顿软弱,又会让那些进谗言的奸邪小人有可乘之机,臣非常担忧这种情况。希望陛下能可怜体恤臣!” 光武帝对窦融的这番话深感赞赏。 八年夏,车驾西征隗嚣,融率五郡太守及羌虏小月氏等步骑数万,辎重五千余两,与大军会高平第一。 译文:建武八年(公元42年)夏天,光武帝御驾西征隗嚣,窦融率领着五郡太守及其兵力以及羌人、小月氏等少数民族的步骑兵数万人,还有装载物资的车辆五千多辆,与朝廷的大军在高平第一城会师。 融先遣从事问会见仪适。是时军旅代兴,诸将与三公交错道中,或背使者交私语。 译文:窦融先派了下属的从事去向汉室朝廷方面询问面见天子的仪式和相关礼仪。当时军队频繁调动出征,各部将领和三公在道路上交错而行,有的人还背对使者私下交谈。 帝闻融先问礼仪,甚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会,引见融等,待以殊礼。 译文:光武帝听说窦融事先询问礼仪方面的事,觉得窦融做得非常用心,就把这件事告知了朝中的百官。于是大摆酒宴,举行盛大的聚会,召见窦融等人,用特殊的礼遇来接待他们。 拜弟友为奉车都尉,从弟士太中大夫。遂共进军,嚣众大溃,城邑皆降。 译文:光武帝任命窦融的弟弟窦友为奉车都尉,窦融的堂弟窦士为太中大夫。朝廷大军与窦融的军队一起进军,隗嚣的军队大败溃散,隗嚣所占据的城邑都望风而降。 帝高融功,下诏以安丰、阳泉、蓼、安风四县封融为安丰侯,弟友为显亲侯。 译文:光武帝认为平定西北窦融功劳很大,便下诏书把安丰、阳泉、蓼、安风这四个县作为封地,封窦融为安丰侯,封窦融的弟弟窦友为显亲侯。 遂以次封诸将帅:武锋将军竺曾为助义侯,武威太守梁统为成义侯,张掖太守史苞为褒义侯,金城太守厍钧为辅义侯,酒泉太守辛肜为扶义侯。 译文:按照次序封赏各部将帅:封武锋将军竺曾为助义侯,武威太守梁统为成义侯,张掖太守史苞为褒义侯,金城太守厍钧为辅义侯,酒泉太守辛肜为扶义侯 。 封爵既毕,乘舆东归,悉遣融等西还所镇。 译文:封爵仪式结束之后,光武帝车驾返回京都,把窦融等人都派回西部他们各自镇守的地方。 融以兄弟并受爵位,久专方面,惧不自安,数上书求代。 译文:窦融因为自己和兄弟都接受了爵位,并且长时间独自掌控一方的军政大权,心里感到恐惧而不能安心,就不断上奏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自己的职务。 诏报曰:“吾与将军如左右手耳,数执谦退,何不晓人意?勉循士民,无擅离部曲。” 译文:光武帝下诏书回复说:“朕与将军的关系就如同左右手一样关系密切且相互依赖,将军现在坚持要谦逊退让请求朕派人接替你的职务,将军怎么就不明白朕的心意呢?将军尽力安抚好当地的士人百姓,不要擅自离开自己所统领的军队。” 及陇、蜀平,诏融与五郡太守奏事京师,官属宾客相随,驾乘千余两,马牛羊被野。 译文:等到陇地和蜀地被汉军平定后,光武帝下诏让窦融和五郡太守到京城谈谈,窦融的属官和宾客们随其同前往,车辆有一千多辆,一路上马、牛、羊布满了原野。 融到,诣洛阳城门,上凉州牧、张掖属国都尉、安丰侯印绶,诏遣使者还侯印绶。 译文:窦融到达后,前往洛阳城门,上缴了凉州牧、张掖属国都尉的印信以及安丰侯的印绶,光武帝下诏派使者将安丰侯的印绶还给了窦融。 引见,就诸侯位,赏赐恩宠,倾动京师。数月,拜为冀州牧,十余日,又迁大司空。 译文:窦融被光武帝召见,进入朝会时列于诸侯的位置,所受到的赏赐和天子给予的恩宠,使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过了几个月,窦融被任命为冀州牧,十多天后,又升迁为大司空。 融自以非旧臣,一旦入朝,在功臣之右,每召会进见,容貌辞气卑恭已甚,帝以此愈亲厚之。 译文:窦融自认为自己不是光武帝一开始就跟随光武帝打天下的那帮老兄弟,突然间进入朝廷,地位却在众多功臣之上,所以每次被召参加朝会或进见光武帝时,窦融的神情容貌和言辞语气都极为谦卑恭敬,光武帝因此更加厚待窦融。 融小心,久不自安,数辞让爵位,因侍中金迁口达至诚。又上疏曰:“臣融年五十三。 译文:窦融为人谨慎小心,长时间内心不安,多次辞让爵位,通过侍中金迁来表达自己最诚挚的心意。窦融又上奏章说:“臣今年已经五十三岁了。 有子年十五,质性顽钝。臣融朝夕教导以经艺,不得令观天文,见谶记。 译文:臣有个儿子,今年十五岁,资质秉性愚笨迟钝。臣日常都用儒家经典来教导他,不让他观看天象方面的书籍,也不让他接触谶纬图记之类的东西。 诚欲令恭肃畏事,恂恂循道,不愿其有才能,何况乃当传以连城广土,享故诸侯王国哉?” 译文:臣真心希望臣的这个儿子能恭敬严肃、敬畏处事,恭谨温顺地遵循正道,不指望他有什么出众的才能,更何况还要把大片的封地传给他,让他享有以前诸侯王国的待遇呢?” 因复请间求见,帝不许。后朝罢,逡巡席后,帝知欲有让,遂使左右传出。 译文:于是窦融又请求找个机会单独面见光武帝,光武帝没有答应。后来有一次朝会结束,窦融在席位后面徘徊不前,光武帝知道他又想要辞让爵位,就派身边的侍从传命让他出去。 它日会见,迎诏融曰:“日者知公欲让职还土,故命公暑热且自便。 译文:后来有一天群臣朝会见面时,光武帝迎着窦融下诏说:“前些日子知道将军要辞去官职、归还封土,所以当时就命将军在暑热的时候暂且自行安排,不必拘礼。 今相见,宜论它事,勿得复言。”融不敢重陈请。 译文:如今你我君臣见面,应该谈论其他的事情,不要再提这件事了。” 窦融便不敢再重新陈说请求辞去官职和归还封土的事情了。 二十年,大司徒戴涉坐所举人盗金下狱,帝以三公参职,不得已乃策免融。 译文: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大司徒戴涉因为所举荐的人盗取黄金而获罪被关进监狱,光武帝认为三公负有共同参与国家政务的职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下策书罢免了窦融的官职。 明年,加位特进。二十三年,代阴兴行卫尉事,特进如故,又兼领将作大匠。 译文:第二年,窦融被加封为特进之位。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窦融接替阴兴行使卫尉的职权,特进的职位依旧保留,同时又兼任将作大匠一职。 弟友为城门校尉,兄弟并典禁兵。融复乞骸骨,辄赐钱帛,太官致珍奇。 译文:窦融的弟弟窦友担任城门校尉,兄弟二人一同掌管着宫廷的禁军。窦融又一次请求退休,光武帝总是赏赐给他钱财布帛,太官还送来珍贵稀奇的食物。 及友卒,帝愍融年衰,遣中常侍、中谒者即其卧内强进酒食。 译文:等到窦友去世,光武帝怜悯窦融年事已高,就派遣中常侍、中谒者到窦融的卧室里,强行劝窦融饮酒进食。 融长子穆,尚内黄公主,代友为城门校尉。 译文:窦融的长子窦穆,娶了内黄公主为妻,接替窦友担任城门校尉一职。 穆子勋,尚东海恭王彊女沘阳公主,友子固,亦尚光武女涅阳公主。 译文:窦穆的儿子窦勋,娶了东海恭王刘强的女儿沘阳公主为妻,窦友的儿子窦固,也娶了光武帝的女儿涅阳公主为妻。 显宗即位,以融从兄子林为护羌校尉,窦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 译文:汉明帝刘庄即位后,汉明帝刘庄任命窦融堂兄的儿子窦林为护羌校尉,窦氏家族中有一人为公爵,两人为侯爵,三人是公主的丈夫,还有四人担任俸禄为二千石的官职,这些荣耀同时出现在窦氏家族中。 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 译文:从窦氏家族的祖辈到孙辈,窦氏的官府和宅第在京城中一处连着一处,奴婢数以千计,在皇亲国戚和功臣之中,没有谁能和窦家相比。 永平二年,林以罪诛,事在《西羌传》。帝由是数下诏切责融,戒以窦婴、田蚡祸败之事。 译文:汉明帝刘庄永平二年(公元59年),窦林因为犯罪被诛,该事件记载于《西羌传》里。汉明帝刘庄因此多次下诏书严厉斥责了窦融,汉明帝刘庄还用西汉窦婴、田蚡因骄横而招致灾祸失败的事例来告诫窦融。 融惶恐乞骸骨,诏令归第养病。岁余,听上卫尉印绶,赐养牛,上樽酒。 译文:窦融内心惶恐不安,便向朝廷请求辞官退休,汉明帝下诏书让窦融回到家中养病。过了一年多,汉明帝允许窦融上缴卫尉的印信绶带,并赏赐给窦融牛肉和上等的美酒。 融在宿卫十余年,年老,子孙纵诞,多不法。穆等遂交通轻薄,属讬郡县,干乱政事。 译文:窦融在宫中掌管禁卫等职务十多年,因年事已高,他的子孙也放纵荒诞,大多不遵守法纪。窦穆等人常常与一些轻薄无行的人交往勾结,嘱托郡县官员办事,干扰破坏朝廷政事。 以封在安丰,欲令姻戚悉据故六安国,遂矫称阴太后诏,令六安侯刘盱去妇,因以女妻之。 译文:因为窦氏的封国在安丰,窦穆等计划着安排窦氏的姻亲都占据过去的六安国,于是就假称是阴太后的诏令,让六安侯刘盱休掉自己的妻子,然后把窦家的女儿嫁给了他。 五年,盱妇家上书言状,帝大怒,乃尽免穆等官,诸窦为郎吏者皆将家属归故郡,独留融京师。 译文: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刘盱妻子的娘家上书陈述了窦家人做的龌龊事,汉明帝刘庄看完上书后非常生气,于是下令免除窦穆等人的所有职务,窦氏家族中担任郎吏的人都带着家属回到了原籍郡,只把窦融留在了京城。 穆等西至函谷关,有诏悉复追还。会融卒,时年七十八,谥曰戴侯,赙送甚厚。 译文:窦穆等人西行到达函谷关时,又有诏书下达将他们全部追了回来。恰逢此时窦融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谥号为戴侯,朝廷赏赐助办丧事的财物非常丰厚。 帝以穆不能修尚,而拥富资,居大第,常令谒者一人监护其家。 译文:汉明帝刘庄认为窦穆不能修养品德、崇尚正道,却拥有大量的财富,居住在豪华的宅第中,因此常常派一名谒者去窦穆家监督窦穆的行为。 居数年,谒者奏穆父子自失势,数出怨望语,帝令将家属归本郡,唯勋以沘阳主壻留京师。 译文:过了几年,谒者上奏说窦穆父子自从失势之后,常常口出不满,于是汉明帝刘庄下令让他们带领家属回到原籍,只有窦勋因为是沘阳公主的丈夫而留在了京城。 穆坐赂遗小吏,郡捕系,与子宣俱死平陵狱,勋亦死洛阳狱。 译文:窦穆因犯了贿赂赠小官吏的罪行,被郡里逮捕拘押,窦穆和儿子窦宣最终都死在了平陵的监狱里,窦勋也死在了洛阳的监狱中。 久之,诏还融夫人与小孙一人居洛阳家舍。 译文:过了很长时间,汉明帝下诏让窦融的夫人和一个小孙子回到洛阳,住在自家的宅舍里。 十四年,封勋弟嘉为安丰侯,食邑二千户,奉融后。和帝初,为少府。 译文: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61年),朝廷封窦勋的弟弟窦嘉为安丰侯,食邑二千户,让他奉养窦融的后代。汉和帝初年,窦嘉担任少府这一官职。 及勋子大将军宪被诛,免就国。嘉卒,子万全嗣。 译文:等到窦勋的儿子大将军窦宪被诛杀,窦嘉被免去官职回到封国。窦嘉去世后,他的儿子窦万全继承了爵位。 万全卒,子会宗嗣。万全弟子武,别有传。 译文:窦万全去世后,他的儿子窦会宗继承了爵位。窦万全弟弟的儿子窦武,另外有专门的传记记载他的事迹。 论曰:窦融始以豪侠为名,拔起风尘之中,以投天隙。 译文:史论说道:窦融起初凭借着豪放任侠而闻名,从混乱的世道中崛起,从而抓住了天赐的时机。 遂蝉蜕王侯之尊,终膺卿相之位,此则徼功趣势之士也。 译文:于是他摆脱了仅仅作为王侯的尊位,最终获得了卿相的高位,这就是那些追求功利、趋附权势的人啊。 及其爵位崇满,至乃放远权宠,恂恂似若不能已者,又何智也! 译文:等到他的爵位已经极为尊崇,权势已经极盛的时候,竟然能够主动远离权势恩宠,那种恭谨温顺的样子,好像是自己不能控制一样,这是多么明智啊! 尝独详味此子之风度,虽经国之术无足多谈,而进退之礼良可言矣。 译文:我曾经仔细品味窦融这个人的风度,虽然他治理国家的谋略没有太多值得称赞谈论的地方,但他在仕途上的进取和退让方面所遵循的礼数,确实是很值得一说的。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