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臆想——作品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毒小寨文化 2024-03-16 08:45:05

读李清照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闺阁少女,无忧无虑,刚刚荡完秋千,薄汗轻轻打透了衣衫,站起身来慵懒得整理着纤纤素手,而庭前露浓花瘦,四周深沉,寂静无人。忽然响起了敲门声,有客人来了,作为闺阁少女的李清照赶忙跑回自己的房间,以至于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和羞而跑,一方面点出了少女的娇羞,另一方面也似乎暗示来的应该是一位年轻的男客人,便是赵明诚也说不定。跑回闺房,又禁不住好奇,躲在门口回望,又怕被人发现,便手拿青梅,只假装是在嗅青梅。

这实在是一首令人叫绝的词中佳作,反映的是李清照早期闺阁时期的生活,少女的天真烂漫和娇羞俏皮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自然到位,毫无矫揉造作和强赋新词之感。尤其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活脱脱地描写出一个天真无邪、调皮娇嗔的少女形象,粉面含春,却又羞羞怯怯,文字表现力真不是一般的高超。

中国古代女作家比较少,而女性生活又是文学素材的半边天,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男子代闺音”的作品,即男子模拟女性的口吻,以女性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来表现女性生活,说通俗一点,即男子反串女性以女子形象出现而形成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数不胜数,佳作也不少,如王昌龄《闺怨》柳永《定风波·自春来》等等。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定风波·自春来 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两首都是“男子代闺音”式的佳作,但对比李清照笔下的女性,我们终究发现:男子代闺音,毕竟隔着性别的差距,似乎始终有一层隔膜,不那么透彻,不那么清明。

你不得不承认,最懂女人的还是女人,有亲身的真实经历总比臆想出来的东西要真实感人的多。

同样,豪放旷达的边塞诗词数不胜数,但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并没有这样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边塞或沙场经历,更多的是对建功立业、沙场扬威的臆想和渴望,他们的作品虽豪气干云,却始终似乎缺少一种沙场征战的悲壮和悲凉,甚至流于口号。如不信,你多读读辛弃疾的词就知道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投顺南宋,却一生未得重用,悲愤莫名,只好“醉里挑灯看剑”,不可避免回想起当年“吹角连营”的战争场面:犒劳将士,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手们演奏边塞歌曲,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场面雄浑悲壮。

再看现在,双鬓白发,本想替君王了结天下统一的大事,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而今一切成空,只好“醉里挑灯看剑”了。

辛弃疾“壮年旌旗拥万夫”,人家是亲自上过战场打过仗的,是刀头上舔过血死人堆里打过滚的豪杰壮士,你读他的《破阵子》,无论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还是对报国无门悲愤心情的刻画都感觉到是异常的真切动人。

最是真情能动人,此言诚是不虚,为文者不可不谨记也。

0 阅读:0

毒小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