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棍棒底下出孝子,黄金条下出好人。必要的惩戒一直是中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平等自由等现代观念的深入以及独生子女时代家长的溺爱、学生的娇贵等因素,老师们越来越“佛系”,不敢管、不会管、管了容易出事、管理过度等现象层出不穷,现在,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为惩戒立法,为教育立规,作为教师,我们在点赞之余也应深思自警。
惩戒,始之于惩,收之于戒,有其必要性。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传道受业解惑”,还在于育人,还在于树规立矩,导人向善。我们得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育人,谆谆善诱固好,批评教育乃至惩戒也不可少,这正如动车的前后两个火车头,一个引,一个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合力。孔子杏坛设教,也免不了会批评惩戒学生,宰予上课睡觉,孔子批评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冉求为季氏助纣为虐,孔子骂道:“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后者二人都成为了孔子的优秀的弟子,位列“孔门十哲”,青史留名,这明显和老师的严格要求和管理是有关系的。
惩戒,教育之一法,应与其他方法兼施并用。当然,育人有法,但无定法,我们也应该清晰地看到,惩戒只是教育的方法之一,是在其他方法不起作用且不痛不痒的批评教育又苍白无力情况下的无奈选择,是学生违反校规校纪之后的必要惩罚,不应也不会成为教学育人的常规手段。教育是一门艺术,其妙处就在于教师应该选取最适合的方法手段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将合适的方法兼施并用,巧妙搭配,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惩戒是味苦药,过量则致命,必须适度而行。惩戒是味良药,但良药往往是苦的,并且可能带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过量或是使用不当就有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所以必须适度而行。教育部出台的《规则》着重强调“适度”二字,这正是抓住“惩戒教育”的牛鼻子和关键之处。当然,惩戒如何才是“适度”,有关部门还应该细化《规则》,教师同仁们更应结合实际积极思考,学生、家长们也应积极建言,教育只有聚合起各方的力量,形成合力,才能越来越好。
小到学生教育,大到国家治理,惩前方能毖后,纠错方能扬善。惩戒不是教育的目的,却是教师教育不应或缺的手段,也是学生成长必备的一味苦药,《规则》的出台明确细化了惩戒原则,我为之点赞,也为之自警:惩戒,始之于惩,收之于戒。晴耕雨读,茶歇小站,读书闲聊,敬请关注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