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被人忽略的思想和才能——军事,平生功业与人格魅力

祺祥阅览生活 2025-02-22 22:32:39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苏轼:曾任过大宋朝国防部长——兵部尚书

在不少人眼里,苏轼仅仅是一介文人,只会吟风弄月,写几首诗,作几首词,是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只会发发牢骚,妥妥的一枚愤青和喷子,于国于事无补。

可是,您知道吗,苏轼曾任过大宋朝的国防部长——兵部尚书。

请看《宋史•苏轼传》的记载:

“七年,徙扬州。……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兼侍读。……寻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为礼部尚书。”

译成白话,意思是:

“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57岁的苏轼转任扬州知州……不满一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不久后,苏轼升迁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任礼部尚书。”

这是苏轼政治生涯的顶点。可惜,他任兵部尚书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还没有来得及施展拳脚、有所作为,朝廷就让他转任礼部尚书了。笔者曾想过,如果宋朝廷能让苏轼在兵部尚书的岗位上多干一段时间,凭他的绝世才华,也许能使大宋军力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也未可,谁知道呢?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什么假设,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二、凝聚苏轼杰出军事思想和对国家不重视武备后果的极富警示和预见性的策论——《教战守策》

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苏轼苏辙兄弟俩参加大宋国家顶级考试——制科考试,苏轼考入第三等,苏辙考入第四等。因为宋朝制科考试的第一和第二等皆为虚设,所以第三等就是最高等级了。宋朝开国以来,只有吴育(曾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一人考入第三等,还是第三次等,所以,苏轼是大宋名副其实的第一状元!其超群的智商可想而知。

在这次制科考试的策论中,苏轼纵谈自己的国防军事思想,大声疾呼国家要注重全民军事训练,以提高国家整体战力。后人将苏轼的这篇策论取名为《教战守策》。

在《教战守策》这篇文章中,苏轼写道: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哉?……”

意思是说:“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我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像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部署办事。然而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总有那么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苏轼《教战守策》这篇政论文,首先提出国家管理中不能“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思想;接着叙述先王知军备的重要与好处,但是后来的帝王听从迂腐儒生的建议,废除军备,出现了潜在的危险,曾导致唐朝的安史之乱;然后以百姓和王公贵人为例,对比论述应当居安思危,要教民习武,有备无患,批驳了反对军备的谬论;最后指出国家要崇尚武勇,讲习兵法,操练武艺,以应付可能发生的战争威胁;同时要打击骄兵悍将,使社会得到安定。全文 论述了国家不能苟安不知危,而应教民习武,以备战、防敌人入侵的思想,文笔自然流畅,于平常起波澜,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概括起来,苏轼这篇文章之意,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就是太平时代,决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必须提倡尚武精神,让全民经常参加军事训练,全民皆兵,枕戈待旦,以提高国家的整体军力和战力。

这是何等的眼光和胸襟啊!倘若宋朝采纳苏轼《教战守策》的军事观点,凭借宋朝当时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大宋军力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对辽国、西夏和后来的金国作战胜率也必将大大提升,也许北宋能避免后来“靖康之耻”乃至于亡国的惨剧,谁知道呢?

1101年,苏轼去世,26年后,靖康二年,即1127 年,“靖康之耻”发生,北宋灭亡。

一声叹息!

三、能做事,又能成事。每做一事,必成一事。

1、徐州守城抗水灾

《宋史•苏轼传》说:

1077年,苏轼被调任为徐州知州。此时,黄河在曹村附近发生了决堤,洪水泛滥至梁山泊,并进一步溢出南清河,最终汇聚在徐州城下。由于水位持续上涨且无法及时排泄,徐州城墙面临坍塌的危机。城中的富人们为了躲避洪水,纷纷出城避难。

苏轼见状,坚定地说:“如果富人都走了,那么民心就会动摇,我还能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我在这里,洪水就绝不会摧毁这座城池。”于是,他强行命令富人们返回城中。

接着,苏轼前往武卫营,召见了卒长,并急切地告诉他:“洪水即将威胁到城池的安全,情况万分紧急,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拼尽全力抗洪。”

卒长听后,深受感动,回应道:“太守您都不避泥泞,亲自指挥抗洪,我们这些小人物,更应为您效命。”于是,卒长率领士兵们拿着畚锸等抗洪工具走出军营,开始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这条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延伸到城墙边。苏轼在堤上搭起了简陋的住所,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探望。他派官吏们分别把守城墙各处,确保防洪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在苏轼的领导下,徐州城得以成功保全。

苏轼的担当与勇气​:

面对洪水灾害,苏轼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承担起守护城池的责任。他的话语“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体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勇气。​

动员与组织能力​:苏轼不仅自己坚守岗位,还成功动员了富人和士兵参与到抗洪工作中来。他通过强行命令富人们返回城中,以及召见卒长并激发其斗志,展现了出色的动员和组织能力。

​亲民与奉献精神​:苏轼在抗洪过程中,不顾个人安危,搭起简陋住所,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他的这种行为体现了亲民爱民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宋史·苏轼传》中的这段记载,不仅展现了苏轼在抗洪救灾中的英勇事迹,也彰显了他作为一位优秀官员的担当、勇气、组织能力和奉献精神。

2、密州的政绩

撤销害民的自报财产政策: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39岁的苏轼改任密州知州,在担任密州知州期间,司农寺实行自报财产的手法,不少官吏以权谋私,借机敲诈勒索,盘剥百姓。于是,担任知州的苏轼对负责此事的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却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 提举官吃惊地回答说:“你可以晚一点推行新法。”苏轼立即奏报朝廷撤销这一法令。

不久,朝廷知道这一法令有害于百姓,果然撤销了它。

智捕害民匪兵:

后来,听说有强盗作案,安抚司派三班武官,带领骄悍的兵卒来捕捉,兵卒凶暴横行,诬陷百姓藏有宫禁之物,进入百姓人家争斗杀人,而后畏罪逃散。知情的百姓赶紧告诉了苏轼,苏轼把控诉书扔在地上不看,说:“情况不至于你说的这样。”逃散的兵卒听说了这件事,稍为安心,苏轼再慢慢地派人将他们招引出来,然后依法将他们关押或诛杀。

这是《宋史》记载的苏轼在密州期间的政绩。我们熟知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名句...都是苏轼在山东密州任职期间所作,当时苏轼年40岁左右。

3、在杭州的政绩:

(1)、救济灾民

1089年苏轼到杭州任太守,正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朝廷赐予的度牒,用来换取米粮,救济饥饿的人。

第二年春天,苏轼又减价出售政府往年储存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要多一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的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储备钱粮,来防备疫病,从而大大减轻了灾民的痛苦。

(2)、疏浚西湖,修筑长堤,造福百姓

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宰相李泌在担任杭州刺史时首先引进西湖水,建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唐代白居易在担任杭州刺史时,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再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政权,每年都疏浚治理。

宋朝立国后,停止在西湖疏浚治理,以致于茭白根堆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运河的便利丧失了。靠江中的潮水来供水,船被迫在城市中行驶,潮水又多淤泥,三年治理一次,给百姓带来了大灾难,而六口井也几乎荒废了。

苏轼到仼杭州后,经过认真调查,他发现茅山的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的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打通航运。又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蔓菁堆积在湖中,筑成了一条纵贯南北的长堤,以便通行。

堤坝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这就是至今福荫杭州人民的“苏堤春晓”美景。

杭州百姓对苏轼的感怀

从公元1071年任杭州通判到公元1089年任杭州知州的二十年时间里,苏轼两次到杭州任职,对百姓有功德,基本上家家都有他的画像,人们饮食时会向他祈福。后来,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宋英宗高皇后驾崩,谥号宣仁圣烈皇后,宋哲宗正式亲政。因为哲宗支持变法,苏轼总体上反对变法,所以请求到外地任职,于是以端明殿学士和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出朝,任定州知州。定州辖区大致在今天的河北保定市。

4、苏轼在宋辽边境——定州的活动

到了定州后,苏轼发现定州军政松弛,卫戍的士兵骄横、懒惰,缺乏训练,中层军官们克扣士兵的军饷和赏赐,以前的太守不敢查问。苏轼把贪污的人发配到远恶之地,缮修营房,禁止饮酒赌博,军中衣食才稍见充足。

不止于此,苏轼开始整顿军纪,约束军队,训练部队,加强军队作战训练,边防军面貌焕然一新,定州边防由此安定。定州老百姓都说:“自从韩琦(北宋名相,曾任定州知州)走后,好久不见这样的场面了。”

四、苏轼是宋辽两国皇帝都欣赏乃至于追捧的人

1、“乌台诗案”中的宋神宗对苏轼的真实态度

元丰二年四月,公元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接受朝廷任命的文书后,苏轼上表谢恩,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便直说,苏轼就写了一些诗来讽刺时局。谁知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却摘取他谢恩表中的话,诬陷苏轼诽谤皇上。

7月28日,捕快皇甫遵将苏轼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有些人想处以死罪,但罗织罪名很久,久久不能判决,这也使苏轼在监狱度过了长达130天的煎熬时光。12月末,宋神宗怜惜苏轼的才能,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这一案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

从元丰三年苏轼被贬谪到元丰七年,五年时间里,宋神宗好几次有意重新起用苏轼,但都被执政大臣阻挠 。

有一次,神宗对宰相王珪、蔡确说:“国史极其重要,可以叫苏轼来编修。” 王珪面有难色。神宗说:“苏轼不可以的话,姑且用曾巩。”后来,曾巩进呈《太祖总论》,神宗不满意,就手书圣旨,叫苏轼移居河南汝州,并且对臣下说:“苏轼贬斥在外,反省过错,也过了好几年,想必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朕知道人才实在难得,不忍心终身摒弃他。”不久,神宗驾崩,他重用苏轼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

2、太皇太后告诉苏轼他被“火箭式”提拔的原因,苏轼感动得当场落泪

宋哲宗元祐二年(当时朝廷由太皇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

公元1087年,苏轼担任翰林学士兼任皇帝侍读(正三品,当时的宰相为正二品)。每次诵读到古代王朝如何治理治乱,哪些是奸邪、哪些是正直以及朝政得失的时候,都要反复强调,希望对小皇帝有所启发。宋哲宗虽然恭敬沉默,不说话,但时常表示赞成。

在担任皇帝侍读期间,苏轼曾经在宫中锁门看书、睡觉,然后被召进便殿,面见太皇太后和皇帝。

有一天夜晚苏轼受到召见,太皇太后问他:“你前年做什么官?”苏轼说:“臣是常州团练副使。”又问:“现在做什么官?”回答说:“臣现在任翰林学士。”又问:“凭什么能骤然升到这个官位?”回答说:“碰到了太皇太后和皇帝陛下。”太皇太后说:“不是。”苏轼说:“难道是大臣论奏保荐吗?”说:“也不是。”苏轼惊讶地说:“臣没有功绩,不敢通过其他途径上晋升。”太皇太后说:“这是先帝神宗的意思。神宗皇帝每次诵读你的文章,一定惊叹说'奇才,奇才’,只不过没来得及进用你罢了。”苏轼感动得情不自禁地哭出声来,太皇太后和哲宗也忍不住哭泣,左右的人都感动得流泪。一会儿,又命苏轼坐下,赐茶,撤去皇帝面前的金莲烛,举烛送苏轼回翰林院。

3、苏轼:辽道宗及辽国臣民的超级偶像

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的生日将近,北宋派出以苏辙为首的使团前往祝贺。苏辙得知自己被选中,心情复杂。

就在这时,哥哥苏轼写了一首题为《送子由使契丹》的诗为他壮行,诗的最后一句意味深长:“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意思是:弟弟啊,去辽国有事就报你哥的名字——绝对靠谱!

苏辙作为使臣,刚踏入辽国,立刻感受到了哥哥的“国际影响力”。沿途的百姓听说来了位“苏学士”,纷纷围观,场面一度拥挤到寸步难行。可当得知他是“小苏学士”时,大家虽然稍显失望,但还是热情地递上礼物,不少人拿出珍贵的丝帕请他签名。一路上“苏轼”这个名字几乎成了通行证。辽国君臣甚至没等见到使团,就迫不及待地打听:“苏轼最近写了什么新文章?”如此热烈的欢迎,让苏辙一度怀疑自己是来给哥哥拉人气的。而辽国的君臣更是难掩激动。苏辙在正式觐见辽国皇帝时,礼仪尚未完成,皇帝就忍不住开口:“大苏学士近来可好?”接着又问:“他的新作如何?”最后甚至感慨:“若能请大苏学士来辽国,朕愿亲自迎接!”

苏辙这才意识到,哥哥的名气在辽国竟如此夸张。为此,他写信告诉苏轼:“谁将家集过幽都,逢底人人问大苏。”意思是,您的文集传到了辽国,大家都在问候您。

虽然苏辙此次出使是为辽国皇帝祝寿,实际上却成为一场关于苏轼的“文化交流活动”。

作为文化名人,苏轼在当时的“国际影响”之大,可想而知,真让后人羡煞啊!

0 阅读:5

祺祥阅览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