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里的树叶在窃窃私语,
草原上土拨鼠在吱吱地叫着。
孩子趴在母亲膝盖上睡着了。
母亲拥抱着他,幸福地呼了口气,
用一双忧郁的大眼睛望着,
那颗遥远的、静静的星儿……
人类的心灵啊,你是多么美!
有时你真像无边无际的平静的夜空
和夜空中闪烁不定的星儿!
——蒲宁诗《夏夜》(张草纫译)

俄罗斯夏夜

夏夜
噢噫,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
噢噫,静静的顿河,你的流水为什么这样浑?
啊呀,我静静的顿河的流水怎么能不浑!
寒泉从我静静的顿河的河底向外奔流,
银白色的鱼儿把我静静的顿河搅浑。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卷首诗(金人译)

静静的顿河

今日顿河风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苏联,存在于1922—1991年,由15个权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原则组成社会主义国家联盟。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领导俄国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曾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二战爆发后,苏联进行了卫国战争,取得完全胜利,与美国一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两个超级大国。
由于制度僵化和扩军备战,加上西方欧美国家的联合打压,更由于统治集团内部腐败,脱离了苏联广大人民的监督,苏联政权被苏联人民抛弃,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苏联解体。
据统计,在苏联存在的七十年间, 共有五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 :
1、蒲宁(1850—1953,1933年获奖),代表作《米佳的爱情》(1918年之后,一直侨居法国,直至去世)。
2、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1958年获奖),代表作《日瓦戈医生》。
3、肖洛霍夫(1905—1984,1965年获奖),代表作《静静的顿河》。
4、 索尔仁尼琴(1918—2008,1970年获奖),代表作《古拉格群岛》。
5、布罗茨基(1940—1996,1977年加入美国国籍),1987年获奖),代表作《小于一》。
在以上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五位作家中,蒲宁和布罗茨基获奖时早已流亡海外;帕斯捷尔纳克与索尔仁尼琴,前者因国内政治压力不得不拒绝领奖,后者在获奖之后的第四年即1974年,被苏联驱逐出境,直到晚年才回归俄罗斯,并接受了俄罗斯国家奖项。只有肖洛霍夫十分幸运,其获奖作品得到了全世界尤其是苏联政府的认可,并得以在获奖的当年,堂堂正正地前往瑞典领奖,这不能说不是个奇迹。据说原因是斯大林在对肖洛霍夫的第一次接见时讲了一句话:《静静的顿河》“对事件进程的描写是对我们对革命有利的”,并同意出版《静静的顿河》,从而彻底改变了《静静的顿河》和其作者肖洛霍夫的命运。




然而,奇怪的是,任何读者只要打开小说《静静的顿河》,就会发现,小说中的布尔什维克大多数人物负面因素似乎更多,极少数人比如顿河鞑靼村苏维埃主席柯晒沃依、加入红军的亚历山大等人甚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充满了“负能量”,因而给当时苏维埃革命事业造成很大损失。而所谓沙俄旧势力反面人物包括沙俄旧将军及中下级军官、大地主、富农甚至沙俄暗探,却往往是平等待人,乐善好施,急人之难,热爱劳动,温文尔雅,人情味很浓,充满“正能量”。以上种种情况,往往让初读者深感困惑,大为不解。
下面让我们打开《静静的顿河》,看一看小说中是怎样描绘和刻画正反两面人物的。
书中的正面人物:波得捷尔柯夫、柯晒沃依 、彭楚克、亚历山大等人。
先讲第一个人物:波得捷尔柯夫
1、波得捷尔柯夫——党外布尔什维克,顿河苏维埃主席:波得捷尔柯夫原来是顿河霍派尔河口乡的哥萨克农民,参加革命前担任过沙皇御林军炮兵司务长。这是一位忠于布尔什维克、作风干练、为人敏捷豪爽、为革命不怕牺牲的很有威望和组织才干的顿河苏维埃领导人。

小说中对此人有褒有贬,但贬的成分明显更多,主要表现在其掌权前后几乎判若两人,他在掌握权力之前平易近人、谦虚谨慎。小说(力冈译本,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笔者注,后同)卷五第751页这样描写他与格里高力的第一次见面:
“整个谈话的时间里,他(指波得捷尔柯夫)对格里高力一会儿称“您”,一会儿称“你”,说话十分随便,有一次甚至毫不见外地用沉甸甸的大手拍了拍格里高力的肩膀。”
当他掌权后,立刻就变了,心态膨胀起来,变得一点儿也不谦虚了。小说卷五817页写道:
“还在当选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之前,他对待格里高力和其他一些熟人的态度就有了明显的变化,他的声音中已经流露出高傲和优越的语调,因为掌了权,头脑就发起晕来。”
波得捷尔柯夫因为掌权,头脑就发起晕来,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残杀已经放下武器的以柴尔涅曹夫大尉为首的四十名旧俄军官,小说卷五830页写道:
“噢噢噢噢……”波得捷尔柯夫就像憋得透不过气来似的,闷声闷气地叫着,一只手抓住了马刀把子。……波得捷尔柯夫抢在他们前面,身子向右一扭,向下一蹲,把马刀抽出了鞘,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使出全身力气照柴尔涅曹夫头上砍去。
格里高力看到,柴尔涅曹夫哆嗦了一下,把左胳膊举到头顶上,护住头;又看到,他的左手被砍断了,砍成了三角形,马刀又无声地落到柴尔涅曹夫那仰着的头上。先是皮帽子掉了下来,然后柴尔涅曹夫就像断秆的麦穗,慢慢地倒了下去,嘴歪成了怪样子,眼睛就像遇到闪电时那样,很难受地眯缝了起来。
波得捷尔柯夫又砍了他一刀,这才迈着沉重、缓慢的步子走了开去,一面走,一面擦着血染红了的扁平的刀面子。
波得捷尔柯夫一下子撞在大车上,他猛地转过身来,朝着押送队的哥萨克们声嘶力竭地喊叫道:“把他们宰了……全宰了!……一个不留……斩尽杀光!”
枪声猛烈地响了起来。军官们你碰我撞地乱跑起来。那个戴红绒线风帽、眼睛像女子那样秀气的陆军中尉,双手捂着头在跑。一颗子弹打来,他像跳高栏一样,高高地往上一跳,便跌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


以上屠杀俘虏场面十分血腥残忍,就不完全转述了……由于波得捷尔柯夫大规模屠杀俘虏等错误做法和激进行为,引起了顿河哥萨克农民的愤怒和大规模暴乱,使顿河苏维埃政权被彻底打垮和被摧毁,造成以波得捷尔柯夫为首的八十位苏维埃人员被叛军集体杀害,波得捷尔柯夫等两人则被叛乱的哥萨克用绳索绞死,从而给顿河苏维埃革命事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