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s|对话策展人祝羽捷: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批评家

进共达黎 2024-04-05 03:20:52

聚焦为中国及全球创意产业做出贡献的前瞻者

作者|Mos Wu 编辑|吴文卓

“我觉得艺术非常难被定义,直到今天好像也没有一个权威敢出来说‘这就是艺术’,特别是在 1917 年杜尚做了《泉》之后,一切仿佛都可以变成艺术。”祝羽捷坦言自己肯定不会成为艺术家,自己还是希望能做个策展人。

实际上,这位策展人拥有诸多身份,她是作者,是译者,也是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学者。本期的 Jing Daily Creatives 栏目,我们对话的是策展人祝羽捷,与她聊一聊她眼中的艺术。

谈及是什么驱使自己成为艺术从业者,祝羽捷表示是“任性”。“因为从小读理科实验班,我觉得自己以前离文学和艺术都特别远,但我又天然地非常喜欢阅读、文学和艺术。”她认为自己的“任性”体现在“喜欢什么就会特别努力地去靠近它,靠近了还不满足,会希望成为一个专业人士”,所以自己一直能够保持学习的状态,也因此坚持成为了艺术从业者。

谈及是什么驱使自己成为艺术从业者,祝羽捷表示是“任性”。

图片来源:祝羽捷个人微博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批评家,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祝羽捷认为,几乎有了人类就有了艺术。“远古时期的人类就开始在洞穴里画画,我们的祖先最早从事的就是艺术活动,每个人在基因深处跟艺术都是有强连接的,所以大家不管有没有接受过艺术训练,在看到作品时都会有天然的反应。人人都可以去欣赏、从事艺术。”

她觉得策展人的工作职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文化的中介”。“策展人需要把艺术家编码好的作品重新解码放给公众,要做艺术与大众之间的桥梁。”祝羽捷表示,策展人一方面需要基于艺术家意愿对艺术作品进行阐释;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度,需要留给观众足够的想象空间,“让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产生自己的看法”。

祝羽捷认为,策展人要做艺术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图片来源:祝羽捷个人微博

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祝羽捷认为,一方面艺术的革新在观念上推动了大家对于事物的认知,另一方面艺术也非常依赖社会土壤。“你的创作肯定要植根于当下的社会土壤,这个土壤包括经济因素、社会文明观念因素、科技技术因素等,都会影响到艺术家创作。例如,管状油彩的的诞生便推动了更多人去户外进行写生。”

不过,祝羽捷也指出艺术家不应该过分依赖技术,否则艺术家与技术工作者便没有区别了。“我会关心技术,也会去思考技术,但我觉得我最关心的是技术背后的那个人。在今天包括 AI 在内的各种技术都可以替代人的一些技能,可是永远不会被替代的是人类的想法、概念和情感。我觉得人文思想比技术更重要,技术永远会迭代,人的思考是永恒的。”

对于艺术的商业化,祝羽捷持积极态度。“年轻一代艺术家是需要金钱的支持的,过往的大艺术家也会需要靠像美第奇这种老钱家族去支持。在今天,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也非常紧密。”在她看来,商业也是一个很伟大的艺术。“商业能把一个品牌做起来,传递自己的思考、品牌理念,进而影响到很多人。”不过,她也表示,艺术家不能完全服务于金钱或资本,肯定还是要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

本月,祝羽捷今年策划的首展“柏拉图的阶梯”已正式在北京开幕。据悉,该展览为女性艺术家群展,携手 15 位杰出青年女性艺术家共同探讨艺术中蕴含的时代思考和超越年龄的女性力量。“我们整个历史,包括艺术史,都是基本由男性思维书写,现在很重要的艺术史学也都是由男性专家写成的。”祝羽捷认为,“女性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女性把那些藏在褶皱里的、容易被人忽视的内容提炼出来,才让我们整个世界变得多元,让我们的思考拥有更多维度。

本月,祝羽捷今年策划的首展“柏拉图的阶梯”已正式在北京开幕。

图片来源:祝羽捷个人微博

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女性视角。虽然祝羽捷说自己不会成为艺术家,但身为策展人的她,在汲取艺术家思想后对艺术作品进行解码,又何尝不是为整个展览注入了她细腻的女性视角呢?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批评家,女性视角也可以出现在任何细小的地方,去填补那些视角的空缺。

作者

Jing Daily 中国区资深编辑

Mos Wu

在中文系深耕专业知识七年之后,Mos 选择进入媒体行业专注于奢侈品商业报道。她的报道涵盖奢侈品时装、美妆、珠宝腕表、运动休闲、商业地产、生活方式、时尚文化等领域,对于中国消费文化、品牌营销及零售趋势拥有独到的洞察与解读。

0 阅读:0

进共达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