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一部微醺文化史》:不要“贪杯”,方能品出个中滋味

夜空文化 2024-04-15 01:22:24

喝洒不好,但不喝酒也不好。所以这是一对矛盾,古往今来,概莫能例外。《史记·殷本纪》中记述商纣王的昏庸腐朽,用的是“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这样的表述,虽然极有可能是后人基于传说或夸大事实而构建,但至少点出了酒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以至于韩非子在《说林上》中说:“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不过,贪杯不好,但在难以避免饮酒的情形下,少量饮酒还是可以的。

酒的分类很多。按照酒的酿制方式,可分为酿造酒、蒸馏酒和配制酒三大类;平时所见的酒的品牌,还可以分为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米酒和药酒几种,这其中,葡萄酒的历史比较悠久。在中国,葡萄始自张骞凿空西域才传入中国,所以葡萄酒是后起,之前应该是黄酒。但是到了唐代,葡萄酒的名声就出来了。比如唐代王翰的《凉州词》中说“葡萄美酒夜光杯”就是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感。到现在,白酒虽然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但相对来说,葡萄酒也越来越受到了推崇和喜爱,至少,既可以体会到喝酒的乐趣,也不至于喝多了不那么舒服——或许还有那么一丁半点的养生之说。

但在西方,葡萄酒却不出意外地长期占据了一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于作家、艺术史学家约翰·瓦里亚诺在他的著作《葡萄酒:一部微醺文化史》中的“序言”,第一句话就是:“在饮食文化史中,葡萄酒是独一无二的。”其作用竟然被放到了一个如此之高的位置,无论理由是否充分,都至少不能不得出一个结论,这种神秘的液体确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特殊性。而约翰·瓦里亚诺更是认为,葡萄酒能够“激发宗教、哲学、艺术和诗歌相关人士甚至医疗从业者的创造性想象”。这一观点,体现于他的《葡萄酒:一部微醺文化史》的始终。

诚然,足以贯穿了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7和18世纪直到现代的一部关于葡萄酒的历史,可不仅仅是在说葡萄酒本身,更是在说葡萄酒与宗教、神话、文学、艺术、医学、养生等等的关系;既是一部关于葡萄酒的酿造史,也是在说格局方面更为宏大的一部葡萄酒文化史。这样的一部葡萄酒文化史,不仅存在于西方历史之中,而且也可以在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多地看到:白酒度数高,而且喝多了也不好;但葡萄酒就正好,红葡萄酒尤其好一些。完全不喝酒肯定过不去,而“微醺”正好——不这一点而言,古今中外,也是相当近似的看法。更不用说,古希腊人甚至认为,葡萄酒是一种“更有男子气概的饮品”。这真是一种很让人舒服和愉悦的评价,喝起葡萄酒来说显然会更为心安理得一些。

在《葡萄酒:一部微醺文化史》这本书里,尤其值得欣赏的还有那100余幅精美插图。插图的主题,无论是耶稣与酒神、酒器与圣杯,还是博斯的“寓言”抑或提香的“盛宴”,都无不在宣示着葡萄酒文化的极大浪潮与无限冲击。喜欢的话,可以多喝一杯两杯;不太喜欢的话,那至少可以稍微地尝一口。

前面说到了,在古希腊人那里,葡萄酒是一种“更有男子气概的饮品”;那么,问题来了:站在葡萄酒对立面的,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酒呢?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酒,被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视作“缺乏男子气概”的饮品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