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揭开序幕;两年九个月之后的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这是作家王筠这部长篇小说《阿里郎》大的时代背景。而有具体主角的选择上,作者把目光盯向了那个似乎不怎么引人注目的群体——战俘,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人。参加战争之前,他们就是一些普通人;战争结束之后,他们其实依然是一些普通人,只不过身上已经打上了战争的烙印。和平环境下,却注定不会平静——而他们中的一些代表,以及他们的平常生活,无疑就是《阿里郎》这部长篇小说的构成主体。切入这一视角、进入这一群众,或许一下子发现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仔细品味之下,却注定会有一种长久的感动。
《阿里郎》里,有这么几个主角。首先就是美国黑人战俘皮特·路德,志愿军战俘营的卫生员赵玉兰、翻译朱贡献。在与志愿军战士相处和接受改造的过程中,包括皮特·路德在内的22名战俘受到志愿军人道主义政策感召,拒绝被遣返,而是自愿前往新中国生活。赵玉兰、朱贡献他们当然也就卸甲归田,走上了不同的人生岗位。如果不是皮特·路德对“医生赵”心生爱慕、钻牛角尖似的一往情深,估计赵玉兰和朱贡献的人生就是另外一番情景;但是……此外,小说中还有一个平时轻易不怎么会涉及的特殊战俘,曾经被俘的志愿军战士刘小光,也就是后来的刘三。
生活当然还要继续。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那就不妨按照新的条件再进行路线规划和人生实践。个人的生活很多时候也不会完全由各人自己来把握,总会受到时代背景程度不等的影响。在中国,那段特殊的时代背景就是1966年至1976年这十年。这段时期,显然肯定会给皮特·路德、赵玉兰、朱贡献留下非同一般的影响。
这其中,经历最坎坷的当属赵玉兰。皮特·路德带着孩子返回了美国,日常生活虽然没有原来舒适,但还算是基本风平浪静;朱贡献因为自己过往的经历以及婚姻内外交困,绝望之下走了绝路,算是一了百了。赵玉兰呢,本来能够安稳地生活下去,却注定难以安稳下来……普通人普通事,在战争时期发生剧变的可能性其实很难有多大,在恢复平静以后其实也依然还会沿着通常的轨迹持续下去——但是在小说中,显然不会这样。所以,《阿里郎》的主角,虽然曾经摘出来三个,其实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赵玉兰,她把这部小说几乎所有的人和事都串起来了。这个战俘营的卫生员,还真是不简单。
沂蒙山的一棵玉兰树,似乎不那么起眼,却依然能够倔强地扎下深根、长叶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