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耳熟能详的《朝代歌》,载明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三个“乱世”,也即春秋和战国、魏晋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国。就第二个“乱世”来说,其实还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第二个阶段就是“五胡十六国”,第三个阶段就是南北朝,其中最乱的就是第二个阶段。那么,“五胡十六国”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部《三国演义》,让东汉末三国时代变得街头巷毛尽人皆知,但之后的“二晋”呢?估计就所知甚少了——顶多知道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或者那两个斗富的家伙,或者“风声鹤唳““闻鸡起舞”这两个成语,或者祖冲之的“祖率”以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等等,对这一段历史的真实面貌并不怎么关心。其实,两晋,也就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司马睿建立的东晋,这段从266年至420年之间150余年的历史,看似纷纷扰扰,不值一提,其实却大有玄机可说。毕竟,西晋也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一统王朝。
了解这155年间的历史,可以看一看张玮杰的《两晋150年》,题目”简单粗暴“,内容看起来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乱成一锅粥,但还是很有意思,其中的故事、猛人并不比魏蜀吴三国时代少了多少。而且,历史最值得回味的地方,其实就在于:为什么会是那样的一种发展轨迹?
司马炎建立的西晋来源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这个成功前后经历了17年。239年魏明帝去世后,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但司马懿被曹爽架空,而司马懿能够“忍气吞声”。249年高平陵事变,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266年2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西晋建立。接下来,故事就开始了。
西晋之所以能够建立,是因为司马氏得到了士族官僚的支持,西晋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大一统王朝,因此西晋在建国后所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围绕着保护士族利益和巩固自身专制统治为前提而展开的。但晋武帝司马炎也深刻认识到,士族作为一个特权阶级,固然可以对巩固自己的统治有很大程度上的积极作用,但若是任由其势力不断扩大和膨胀,又会构成对司马氏政权的潜在威胁。司马炎担心自己“禅代”的故事重演,而且他也认为,曹魏政权不长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基于上述原因,晋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大封同宗子弟为王。但是晋武帝只是看到了宗室的力量,却没有重视宗室王的势力过于膨胀所造成的对中央政权的潜在威胁,而这终于又导致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晋武帝司马炎在安排继任者人选上的重大失误。他在立皇太子和选太子妃问题上的重大失误,造成了贾南风得以干政弄权,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西晋初年,晋武帝本人有统治才干,威望也比较高,所以能把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稳定。但在他死后,继位的皇帝却不怎么样,而且连“守成”也很难做到。一错再错之后,八王之乱终于搞乱了西晋的统治根基。
而东晋呢,其实也不比西西晋强多少。东晋统治阶级依然主要由世族掌权,由于军权外重内轻,不少方镇心怀野心,造成如王敦之乱、苏峻、祖约之乱及桓温专政。因为内部矛盾始终存在,再也没有能够重建巩固的全国统一政权。淝水决战后前,东晋随之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篡位,以及孙恩、卢循之乱。最终便宜了刘裕,中国历史从420年开始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看《两晋150年》,其中那么多的司马氏和慕容氏,足以让人眼花缭乱,理清其中的头绪确实非常不容易——但还是值得去试上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