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21日,晋冀鲁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给虎将李德生下达了一个重要任务: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将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诱到大别山腹地,从而为野战军司令部向北转移提供掩护。
时任六纵十七旅旅长的李德生(1955年少将,1988年上将)在接到这个任务时,就明白它有多么艰巨。
当时我军所面临的形势是极其严峻的,蒋介石调兵遣将,在大别山地区摆下了10个给养充足、装备精良的整编师,其兵力实际上相当于我军的10个军。
除此之外,蒋介石还把桂系军阀白崇禧手下的5个整编师另加3个旅,抽调到大别山外围。
也就是说,李德生这个旅要面对的是多达80个团的兵力,如果从兵力上简单换算一下,敌我双方的兵力之比是很令人咋舌的。
虽然刘、邓首长并不是要十七旅与敌人这80个团硬碰硬,但敌人在整个战场上占据绝对优势与主动权,十七旅行动起来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搞不好就是全军覆没。
但李德生打过那么多硬仗、恶仗,又岂会在困难面前低头、怯阵!任务越是艰巨,他反而越是兴奋:哈哈,打这样的仗才过瘾!
当然,他心里非常清楚:要对付这么多敌人,绝不能凭着匹夫之勇一味蛮干,必须以智慧和策略取胜,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这个极有难度的任务。
怎么办呢?这也难不倒李德生,从1930年2月参加红军开始,他就逐步领略了游击战的威力,跟随刘邓首长多年,他更是对于这种战术的精髓心领神会。
在李德生看来,要诱使敌人进入大别山腹地,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游击战术脱胎而成的示形于敌、引蛇入洞战术。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要大摆“迷魂阵”,故意让敌人发现十六旅的行踪,但又通过灵活机动的转移,使得敌人始终追不上、打不着,只能跟在十六旅的屁股后面瞎转悠。
为此,李德生首先率领十七旅在夜间推进至敌军腹地,突袭了湖北麻城宋埠的敌人据点,以极其凌厉的攻势,消灭了敌人一个“义勇团”和八个保安中队。
其实这只是虚晃一枪,李德生随即率领部队向大别山腹地推进,并且在沿途故意大张旗鼓,摆出一副我军要切断敌人补给线,进而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架势。
补给线被切断那还了得,必须马上采取措施!敌人果然上当了,立即调动兵力,向麻城一线增援。
成功诱使敌人上钩,这无疑是可喜的初步胜利。但李德生深知,接下来十七旅还要面对很多困难,尤其是天时、地利这两方面。
所谓“天时”,就是极其恶劣的天气,这时已进入寒冷的隆冬时节,时不时风雪交加,给十七旅行军作战带来了极大挑战。
而“地利”则是指道路崎岖难行,对于只能靠双脚长途跋涉的十七旅将士来说,显然很难跑得过敌人的机械化装备。
当然,更大的困难在于,在十七旅的前后左右,到处有敌人的据点、兵站,随时有可能遭到他们的围追堵截。
可以说,十七旅的每一步行动都充满着艰难险阻,他们在摆下“迷魂阵”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特别小心谨慎,否则就将给全旅指战员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但对于十七旅这样一支久经考验、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部队来说,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没有什么敌人是战胜不了的。
他们在李德生的率领下,巧妙地游走于几股敌人的缝隙之间,让敌人不但始终追不上、打不着,甚至连这支部队到底有多少兵力都搞不清楚,更别说弄明他们的真正意图了。
总之,敌人虽然在兵力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却如同一条瞎了眼的老牛,被李德生摆下的迷魂阵搞得晕头转向、苦不堪言。
正是由于十七旅的这次行动,使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野战军指挥机关顺利转移到安全地带,同时也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将主力部队集结到目标地带、实现由守转攻并为我军后来大量歼灭敌人创造了有利条件。
可以说,李德生率区区1个旅面对敌人80个团的重重围困,冒着难以想象的危险大摆迷魂阵,竟把敌人耍得团团转,堪称军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奇迹,真是一员虎将啊!
参考资料:《千里跃进逐鹿中原》、《中原解放战争纪实》、《中原野战军征战纪实》等
曾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应对前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