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不仅有毛泽东、周恩来和十大元帅等统帅型的伟大人物,也出现过不少在地方上战斗、工作取得卓著成就的高级干部,其中就包括曾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大放异彩的“南方三杰”。
他们就是曾领导闽西南游击战争的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伟大而艰苦的长征后,还有一些红军游击队根据中央的指示,肩负起了一个与长征相比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那就是留在地方上继续与敌人进行武装斗争。
▲南方三杰: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
中央红军从中央苏区撤离时,苏区中央分局留在赣南地区继续开展工作,他们接受的任务是:继续领导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从而为红军主力长征形成策应配合,打破敌人的重重围剿。
当时的苏区中央分局书记是项英,主要成员包括陈毅、陈潭秋、贺昌、瞿秋白、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人。
毛泽东曾在离开苏区之前亲自对张鼎丞面授机宜,让张鼎丞回到他最熟悉的闽西地区,在坚持斗争的同时谋求发展。项英、陈毅也对此表示支持。
这就样,张鼎丞肩负着重任离开赣南地区,于1934年12月回到福建永定。
随后,张鼎丞被推选为闽西军政委员主席,以红八团、红九团为基础力量,实现了对闽西红军游行队的统一领导。
1935年2月,苏区中央分局迫于敌人大举进攻这一形势,遵照党中央的紧急指示,采取了分路突围的策略。其中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率领一路人马,朝着张鼎丞所在永定方向突围。
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到达永定,与张鼎丞领导的部队实现了胜利会师。这两股革命力量的会合,使得闽西地区的党、政、军力量大为增加,尤其是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新的指示精神,对于闽西红军游击队的武装斗争带来了指路明灯。
1935年4月,著名的赤寨会议顺利召开,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张鼎丞被推选为主席,邓子恢担任财政部长兼民运部长,谭震林则担负起了军事部长的任务。
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有关闽西南游击战争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划定了四个作战分区,并对几位领导成员的分工合作有了明确的安排。
身负重伤的陈潭秋暂时无法工作,被送到香港去治疗。张鼎丞立足了溪南,领导永定和整个闽西的武装斗争。邓子恢则不辞劳苦,前往金丰、湖雷等各处联络革命力量。谭震林成为上杭游击区的领导者。
次年1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要成员齐聚上杭县双髻山,召开了第二次全体会议,张鼎丞仍任主席一职,邓子恢、谭震林被增选为副主席,闽西南的“三驾马车”至此正式形成。这也正是后来人们将他们三人称为“南方三杰”的源起。
在中共历史上,多位干部在一个地方共同担任领导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什么“南方三杰”声名赫赫呢?
首先,他们是一个团结、高效、有很强凝聚力的领导班子。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三人既合作又有各自明确的分工,但他们一切以革命利益为重,始终能够团结一心,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谦让,把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发挥到了极致,真正做到了亲密无间、勠力同心。
当然,最关键的因素当然是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三人在一起的工作成绩非常突出。正是在他们的共同领导下,面积不算大、的闽西南地区,游击战争开展得轰轰烈烈,原本并不起眼的一点火种竟成烈火燎原之势。
到了1937年,毛主席在延安听取了关于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情况汇报之后,为之欣喜不已、振奋不已,称赞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三年的苦斗有很大功绩”。
到了1938年初,抗日战争的形势越来越迫切,党中央传达了新的指示,闽西南的红军游击队按照中央指示,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有两个团的编制,共有2700余人,占当时新四军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当年春天,张、邓、谭三杰率领着这支已经越来越成熟坚强的武装力量,离开福建龙岩,踏上了北上抗日的新征程。
第二年7月,张鼎丞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到达革命圣地延安。毛主席多次与他见面谈话,对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情况也有了更深入、更详细的了解。对于“南方三杰”所作出的贡献,毛主席无比动容地给予了更高的评价:“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你们能够领导红军游击队和当地人民群众坚持开展游击战争,不断扩大游击区,使那么多的部队和干部得以保留和成长,这是一个跟长征一样了不起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