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才女张爱玲在美国再嫁后,为何过得不幸福?晚年结局如何?

史说新域 2023-10-19 16:04:1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个春寒料峭的上午,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周瘦鹃从穿着鹅黄半臂缎衫的张爱玲手中接过《沉香屑》和《第二炉香》手稿时,他不知道他发掘的将是轰动整个上海滩的文学天才。

但偌大一个文坛只有那一个短暂阶段才能成全张爱玲,几年后,繁华落尽,这位绝代才女悄然去了香港,又于1955年飘洋过海移居美国并再嫁,和美国作家赖雅在加州安了家。

但是这段婚姻苦多乐少,过得并不幸福。由于赖雅中风,张爱玲为了撑起这个家,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从事翻译和编写电影剧本,直至1967年10月8日赖雅去世,她仅创作了英文小说《北地胭脂》、《少帅》,发表了长篇小说《怨女》,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

对于这次再嫁,张爱玲讳莫如深,但此后她可以安心写作了,反而未写小说,只专心翻译《红楼梦》和《海上花》。

《红楼梦》之于张爱玲,是“一切的泉源”。

她的祖父张佩纶为李鸿章之婿,曾煊赫一时、后来家道中落的经历一如贾府,这种身世必然增强她对小说及其作者的认同和亲近。

她当年的成名之作无不深受《红楼梦》的影响,有精致细腻的美和震撼人心的“苍凉”感。

后来她在美国看到脂批《红楼梦》时,勾起了深埋心底的愿望,于是在已经“去日苦多”的岁月里,不惜花费十年的功夫,写成了《红楼梦魇》。

这本书是她唯一的纯学术性著作,重要的是她不去东抄西凑,而是注重于在小说本身求内证,以小说家的眼光深刻地探究了《红楼梦》的情节和人物,认为它是创作,不是自传性小说,有独特的眼光。

翻译《海上花列传》,也是张爱玲多年的愿望。此书在她童年时就在祖父的案头看到,后来她看到了胡适对《海上花》的考证平淡而自然,就于1954年寄了《秧歌》给他,希望获得他的好评,并表达了她要把《海上花》译成英文的心愿。

1967年张爱玲在美国俄亥俄州申请并接受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开始翻译此书。

翻译中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甚至张爱玲也自嘲式地承认,她的努力可能无效。恐怕“此书的下一回目是:张爱玲五评红楼梦,看官们三弃海上花”。

可惜她花了数年时间译完的英文稿,没等到出版,就在搬家时遗失,以后只于1981年出版了国语本,她必定深受打击。

张爱玲的创作力并未衰退,1978年她还发表了描写40年代间谍除奸活动的《色戒》等短篇小说。但从80年代起她不再写任何新东西,只在1993年写了最后一部作品《对照记》,展示了她和家人的照片一百多帧,似乎是一个作家在向人间作别,最后揭开面纱的一角,让读者能瞥到一眼她的真身。

同年大陆有四本张爱玲传记相继出版,上海掀起张爱玲热。第二年,皇冠出齐《张爱玲全集》15册,台湾《中国时报》授予她“特别成就奖”,以感谢她一生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这对她是个安慰,但也像个信号,似乎她在人间的使命已经完成,她可以安心地去了。

1972年张爱玲迁居洛杉矶,是托她极信任的庄信之教授找的房子,但迁居那天,她对庄氏夫妇说,她虽然搬来了洛杉矶,最好还是把她“当成住在老鼠洞里”,说明了她已想放弃与人的正常交往,过隐士的生活。

后来不知为了什么,她曾同意接受一位从台湾女作家的采访。女作家透露她生活简单,常常一天只吃一个煎蛋,又说屋里的布置看起来寒酸,厨房的炉台积着油垢,似乎久末清洗。

这使张爱玲很为气愤,此后除了她的房东,再也没有人可以走进她的房子。

有一位年轻女记者,接受报社委托采访张爱玲。她写了一信去,希望能采访张爱玲,但没有回声,她就去租了张爱玲隔壁的房间,伺机采访。但等了一个月,真正见到张爱玲的机会则只有一次——张爱玲出来丢垃圾。既然采访她这么困难,这位小姐便只能采访垃圾了。

幸运的是,她从垃圾中找到了几个信封。其中竟有这位小姐寄去的信封,张爱玲还在上面写满了字,说她住定了下来,麻烦得不得了,现在好不容易希望能安静,如再被采访,就等于“一个人只剩下两个铜板,还给人要了去”。

张爱玲为什么拒绝采访?答案竟如比简单——原来从1984年开始,她在公寓中受虱子侵扰,得了皮肤病,为了逃避虫患,不停地搬家,连最好的朋友的信也没心晴看。1988年经司马新介绍找到良医治了病,才重新在公寓中定居了下来,人料这时候发生厂垃圾事件,她被迫再次搬家。

这以后她不想再搬了,于是新住址绝对保密,用旧的信箱作为唯一的通讯处,于是要走进她的生活世界已难如登天。

此后,她的身体状况更为恶化,连写一封信也要花几天时,间,更别提写文章了。

她身心寂寞时,唯一可聊天的是庄信之介绍的好友林式同,但也仅限于电话中通话,她并没有忘怀好友,和她保持通信的尚有夏志清、司马新等人。

1989年司马新去巴黎罗浮宫,买了一幅莫纳的睡莲复制品寄给了张爱玲,并借此鼓励她去欧洲旅游。

她答复:“日常啰唆事多,写东西进度太慢,出版社也不得不中止全集的预告了……目前无法自译小说,欧洲更望洋兴叹。”

但她的生活并非全无乐趣,她爱看书、看电视,并不觉得寂寞。她不愿被人采访,是怕被当作被观赏的金鱼、而对出版自己的著作和别人如何评价她是极为关注的。

1961年台湾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论及她“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虹曼殊菲儿、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等……《金锁记》长达50页,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张爱玲闻之心有窃喜,从此与他保持了终身的交往。

宋淇夫妇是张爱玲早年知己,张爱玲晚年极少与外界往来,许多出版界的人士要与她联络,她就将作品在台湾出版之事全权委托他们。

80年代初司马新曾撰文对她的《色戒》作了好评,数年后她仍然记得此事,还向司马新索要这篇文章。可见张爱玲虽过着隐居的生活,并非遗世独立,她仍有自己的好友和喜好。这种生活,是她自己的选择。

进人90年代后,张爱玲更懒得出门和提笔。1990年左右她姑姑请她回上海探亲,她因故谢绝了,却寄了笔钱给姑姑,邀她与姑父同来洛杉矶。但两位老人已年近九十,再也受不了旅途的颠沛,未能成行。姑姑于1991年去世,此后张爱玲在世的亲人仅存一个弟弟,也是风烛残年,基本上没什么联系。

张爱玲在有生之年已将自己的上海往事一一写出,本来在美国的生活别无可记,她在这人世唯一可关心的是自己的身体和旧作的发行。此时,她已再次走红大陆和台湾,但并不沾沾自喜和摆大作家的架子。

最后两年她去看过几次皮肤病,问病情很仔细,但不愿谈及自己的过去,医生问她何时离开中国,她就礼貌地转了话题。

张爱玲当年在《西风》征文比赛中,她的《我的天才梦》本已获得第一名,后落为第十三名,至1994年她仍耿耿于怀,在《中国日报》发表“特别成就奖”得奖感言《忆西风》,重提往事。可见她是个极为自尊自信的人。

她在《天才梦》中写道:“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另一方面她承认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显得惊人的愚笨。“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这些特点竟是一个惊人的预言,也成了她晚年孤僻的源头。

1995年9月初,75岁的张爱玲自知大限将至,将重要物件放进手提袋,留在门边。某日在睡梦中去世,神态安详,几天后遗体才被人发觉。这成了绝代才女张爱玲最终的结局。

她的遗嘱执行人林式同完全遵照她的遗愿。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于9月30日将她的骨灰撒进了太平洋。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