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可能拥有美剧《老友记》般的都市生活吗?|现象观察

大安于隅 2024-01-19 16:57:52

2005年,古蒙上大一。他有了第一台电脑。为了练习英语,他入了一套美剧《老友记》光盘,由此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2016年,大学寝室里,王琪搜了搜美剧经典,从此《老友记》进入了她的生活,边看边不断和人安利。

2023年,张肖已毕业进入工作。一个人的城市生活里,他想起了这部耳闻过的美剧。他打开屏幕,吃饭看、地铁上看,一度痴迷。

(*老友记剧照/来自网络)

这就是美剧《老友记》。

一共十季,236集。1994年在美国NBC电视台首播,完结于2004年。自2000年,该剧被引入内地时起,一批批年轻人成为了它的忠实观众。超越了文化、地域和时代距离,《老友记》神奇地成为了很多中国年轻人的老朋友。

作为忠实观众的我们,往往电脑或硬盘里常存《老友记》资源,从头到尾,重复地看。吃饭时,习惯性点开,或者健身、打扫时,它充垫在耳边打底。

它陪伴了很多人的青春,或者说,它就是青春。

在《我一直都在:老友记幕后的故事》一书引言里,作者凯尔西·米勒提到了“最佳平衡点”:“(这是)一段处于无限自由和逐渐承担责任的短暂时期。”

和剧中六位年轻人一样,最佳平衡点里的我们走出了原生家庭,去往某一座城市,自己解决吃住和工作。期间可能会遇见朋友,可能会遇见爱人,然后大部分会走入家庭。

这独立之后,成家之前,朋友的爱会改变一生的阶段,便是老友记的青春,便是我们的最佳平衡点。

这篇文章,是我写给陪伴了我多年的《老友记》的纪念。不仅是对剧集本身,也是献给所有正在或曾经拥有这最佳平衡点的我们。

一 新的生活方式

《老友记》经典开篇,一位穿着婚纱的逃跑新娘闯入了一家咖啡馆,由此开启了老友们的故事。

新娘Rachel换回便装,对着电话那头的父亲解释:“从小到大,每个人告诉我,'你是一只鞋!''你是一只鞋!',那如果我不想成为一只鞋呢?我可不可以成为一个手提包,或者一顶帽子呢?”

在朋友们的齐声助威下,Rachel剪掉了父亲赞助的信用卡。朋友Monica抱着刚刚断乳的Rachel说:“欢迎来到现实世界。它糟透了。但你会爱上它的。”

(*老友记剧照/来自网络)

从家庭的纽带中出来,是一种新生。不是听从别人告诉的,而是去到现实里真实做自己,从零开始。

《老友记》的六个人做着不同事情,有人是古生物学家,有人是厨师,有人是上班族,有人是不稳定的自由职业。你想成为什么样子,就勇敢去争取。哪怕是人到中年,如剧中的Chandler,他还是会毅然辞去出差不断的主管工作,转而成为广告行业的实习生,再一次从零开始。

一位网友评论说:“刚毕业那会很迷茫,接触老友记后,慢慢允许自己多样性,不要活在固化的模式里。结婚不生子又如何,工作不是高收入又如何,一样可以寻找真实的自己,挺开心的。”

出生于80年代的古蒙,一直心有内耗。他的父辈是集体主义出身,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主流价值观,之后的90一代,则已经跳脱出了这种集体叙事,强调更多的是自我的感受和追求。很多传统观念在90之后的年轻人中都变了样貌。

年轻的90后朋友可以在婚姻关系里,接受彼此不再爱了的事实,然后进入开放式关系,对此毫不避讳。古蒙没办法做到。他接受迎面扑来的个人主义式自由,但传统的道德、教育也留下了磨灭不掉的痕迹。

走出原生家庭,外出求学或工作,这是物理空间上的离开。《老友记》带来的则是精神上的断乳。它撕开了我们被教授的生活模版,撕开了父辈们留传下来的主流叙事,它让人看见,“我"这个个体的可能性可以有多大。

“看理想”上的一篇文章将老友记的价值观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不管你是谁,每个人都应当拥有独立的精神世界;

第二,我们应该积极勇敢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它并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可;

第三,真正的快乐与金钱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更多源于一种自由和有责任的生活。”

这是对断乳之后的新生活方式的最好描绘了。自由、独立,同时面对个人选择的责任。

二 一个人的孤独

大学时,张肖并没有看《老友记》,看的是《生活大爆炸》,他觉得里面的梗特别有意思。而关于一帮男女的日常情感,那时这类题材不在他的观影兴趣内。

上班后,张肖一个人在大城市生活。这时,《老友记》对都市日常的贴近反而成了张肖点开它的原因。看的时候特别沉浸,关掉屏幕,走出六人世界后,却又回到了一个人生活的落寞。

2021年,中国移动研究院曾经对“离开父母、到大城市打拼、单身独居的年轻人”做过一份研究,题目为《空巢青年研究报告》。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数据,当年的独居青年数量预计已有9200万。

《老友记》里,这种一个人生活的落寞时刻几乎没有。他们有些住一起,是室友,有些虽然独居,但离得很近,Monica家的客厅和咖啡店的沙发是他们经常出没的地方。

(*老友记剧照/来自网络)

看到一位网友留言:“很羡慕他们这一群剧中的朋友,之所以羡慕,是因为我没有。我觉得我应该有,但确实没有。从成年开始围绕着的是人性的嫉妒、猜疑、利益和攀比,慢慢地,大家都关上了心里的那道门,活在了自己孤独的世界里。”

王琪有过一段合租经历,和当时的部门同事。虽然生活距离近了,但越到后面是越没话说。王琪发现,自己私下和同事分享的信息,第二天就传到了其他同事耳里。分享的安全感没有了,王琪和室友也便保持在了同事间的距离。现在,王琪是一人独居状态。

张肖说,他觉到的孤独感就像口渴,那一下非常强烈,急迫想解决,但却无法。几年过去,他已麻木了。现在走在街头,看别人三三两两在一起的时候,他发现内心不再波澜。

王琪经常会点开《老友记》第五季第14集。那一集,六人中的Monica和Chandler发生了恋爱关系,他们的地下恋情陆续被好友们发现,在发现和未发现发现的时差中,他们闹出了很多好玩事情。每一次看,王琪都会看得哈哈大笑。哪怕生活里有什么不开心,也会在笑声中得到治愈。

低落时候,王琪最爱听的是《老友记》片头曲《I'll be there for you》。不需要真的有人陪伴,仅仅只是歌词给予到的共鸣,她就能自己好上一半了。

(*歌词截图/来自网络)

独立生活带来的阳光是自由,投下的阴影是时不时涌现的孤独感。这也是为什么,这个阶段的友情有着特殊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成为了《老友记》的第七位老友。

三 靠近又走远的朋友

王琪也有过体验感超好的合租经历。一起合租的是同学,两人趣味相投。

下班回家,室友兴起:“走,骑车不?”“好,走!”深夜十一二点,两人骑着车绕西湖。或者,室友发来一张美食图,王琪默契回复,“好,明天就做!” 有时,两人还会挤一个被窝一起刷剧。

到现在,王琪回忆起来,那都是一段极其美好的时光。后来,室友换工作,这段美好不得已走向结束。

《老友记》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六人间的美好友情。尤其是其中两位Chandler和Joey的友谊。他们不仅是室友,还是玩伴,还是亲人。Chandler结婚后买了市郊的房子,还专门留了一个房间给Joey养老。

《老友记》里,古蒙记得另一个片段。剧里的Phoebe小时候家境不好,小女孩的她特别羡慕邻居的粉色自行车。当时她的继父只是用纸箱做了一个样子,然后拉着她满院跑。朋友Ross听到了这个故事,然后,他给成年后的Phoebe送了她梦寐以求的粉色自行车。

(*老友记剧照/来自网络)

古蒙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他小时候也有过一件梦寐以求的东西,那就是其他小朋友手里的冲锋枪。他和朋友提起往事,结果朋友真的给他搞来了一把玩具冲锋枪,古蒙既感动,又哭笑不得。

长大后的古蒙其实已经不再想要冲锋枪了。但朋友的举动某种程度帮他做了一个完结,这件事真正被放下了,不用再去提起。

《我一直都在:老友记幕后的故事》一书里,米勒如此形容这个阶段的友情:“当对家庭失望或情感破裂时,这张网会罩住你。当爱情动摇时,这张网是紧抱你的镇定器。朋友是在你困难时坚定地与你携手共渡难关的人。”

很多人不愿看《老友记》最后一集,不想让这段美好终结。《老友记》结局时,六人中五人组建了家庭,原来经常聚会的Monica公寓也被搬走一空。Monica和Chandler要搬到市郊去了,那里有适合孩子成长的更大空间。

在上一段对友情的描述之后,米勒接着写道的是:“接下来——你们松开了手,你们之间的距离增加,直到有一天,你环顾四周,发现自己形单影只地独自行走,走出了最佳平衡点,进入人生下一个阶段。”

拍到第八九季的时候,《老友记》剧组一度想要完结,传闻纷纷时,它又有了要继续开拍的消息。而到第十季,它是真的真的结束了。

豆瓣一篇高赞剧评写道:“我忽然想通了,这个故事不是不能继续写下去拍下去,而是因为它里面关于友情的部分已经落幕了。随着大家一个个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朋友不再是他们生活的中心。”

我曾经在朋友圈做过一个迷你调查,问题是“你觉得成家前和成家后,和朋友的相处会有变化吗?”收到13位朋友的回复,是清一色的肯定,比如见面频率降低,距离拉远,或没有共同话题了。朋友渐行渐远。

(*朋友圈截图)

虽然存在朋友会渐行渐远的事实,此处我仍想留下极度个人化的观点:我认为它不绝对。以一个已婚已育者的立场,我想说的是,朋友永远会是生活的一部分,渐行渐远是一个趋势,但不代表它一定就要发生。不是朋友远了,而是我们放弃了惦念。

传统的中国文化观念里,维系人们最深的是血缘、地缘、姻缘,于我而言,于很多老友粉而言,反而是没有任何传统缘分关系的朋友占据着生活里的重要位置。

四 关于亲密关系

如果上述朋友观没有中西差异,那到亲密关系这里,则是差异巨大了。

张肖并没有看完十季《老友记》,当看到Joey和Rachel发生恋情,尤其在Rachel生了Ross的女儿之后,他实在受不了这剧情,他弃剧了。

回看自己不太喜欢的剧情点,他发现大多是觉得感情上太随便的地方。比如Ross和Rachel还在恋爱时,因为吵架而“on a break”冷战了。结果Ross和打印店小妹睡了一晚。他理解不了这样的随便。

对于《老友记》所传递出的西方dating约会文化,王琪一开始也觉惊讶,后来慢慢接受了,甚而影响到自己的恋爱观。

西方约会文化有这么四个阶段:Hang out和朋友一起聚会、Dating私下见面、Exclusive Dating一对一私下见面、In Relationship正式男女朋友,也就是说,在正式确定男女朋友关系之前,一个人可以同时和多人约会试爱,而不算逾矩。就像一个漏斗形状,年轻人们在不同的选择中尝试和筛选。

而东方的恋爱文化,是没有漏斗上面的选择过程的。或者说,没有选择,只有选定。要么不轻易动情,一旦动情,我们便会只关注到眼前人。王琪之前便是这样的状态,她发现当关注点专一时,平时洒脱的自己一到亲密关系里就变得患得患失,老是想着是不是自己说错什么,做错什么,十分内耗。

张肖已经走过了患得患失的阶段。现在的他会把过多注意力从对方身上转回自身,让内耗的能量变成对自己的关注。王琪决定纳入西方约会文化的漏斗策略。某种程度也是对过度专注的转移。

尽管《老友记》里有很多看起来“随便”的约会剧情,其中的MC恋,即Monica和Chandler的恋爱关系,却是无比认真的,它成了很多人的最爱剧情。包括王琪。Monica和Chander,王琪形容他们是一段彼此包容且能共同成长的关系,是理想中亲密关系的样子。

(*老友记剧照/来自网络)

在亲密关系的理想里,另一种声音是对拔高关系意义的困惑。

“好的关系会让你成为更好的人”“和对的人在一起,你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样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单身青年明亚,在亲密关系舆论领域,他不断听到类似声音。有没有可能,亲密关系的意义被过度拔高了?这是明亚的困惑。

对于已进入婚姻的古蒙来说,现在看《老友记》则少了一些理想期待,他看到的是婚姻里的共鸣。

比如Monica和Chandler筹办婚礼时,Monica希望投入所有存款办一场梦想婚礼,而Chandler不希望把存了六年的钱在一场“派对”上花光。

争执过后,Chandler想通了,他说如果一场完美婚礼能让你开心,那我们就这么做!Monica问他,那未来怎么办?Chandler说“管它呢”,也就是“一个男孩一对双胞女儿,再一个男孩”“我们会住在市郊的小房子,我们小孩可以在那里学骑单车”“会有只猫,脖子上挂着铃铛”…

一旁的Monica不知道他对未来已经有了这么多规划,最后Monica说:“我不想要一个完美婚礼了,我要你刚刚说的每一样,我要婚姻。”于是争执得以解决。在这里,古蒙看到的是婚姻里的自我让渡和相互妥协。

不同时段看老友记会有不一样的关注点和感悟。正如亲密关系,带给我们的不同阶段的意义。

五 现实的城市生活

《老友记》呈现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都市生活。在那里,没有阶层差异,按摩师和大学教授是好朋友,入不敷出的演员和稳定薪资的白领可以无偿帮衬、互掏心窝。

在那里,大环境是稳定的,没有战争、疫情,没有政治、经济危机,六个人的主要烦恼来自于事业发展和感情生活,而且他们还有稳定的友谊港湾彼此依靠。

那我们现实里的都市生活呢?

岗位需要,古蒙有丰富的面试他人的经历,他明显感觉到疫情后的现阶段,大家普遍是低落、低希望状态。工作之后,下班回到家里,关起门,没有《老友记》里边可以随心串门的邻居,老家在东北的古蒙深刻感受到南方大城市的距离感。

在2023年,后浪研究所发布的一篇年轻人社交态度报告里,通过对5449位年轻人的调研,他们统计出当代年轻人人均只有2.5个知心朋友。超半数年轻人觉得,认识新朋友很困难。罪魁祸首是两点一线的封闭生活。

明亚现在认识或联络朋友的方式是参加各种活动,比如读书会、圆桌讨论,他活跃在不同读书群,在活动里放松,抒发表达欲。

这两年,除了社交APP,“搭子”交友的形式开始流行。它指的是短时间内,聚焦寻找一位或几位伙伴,共同完成某个活动,活动之后,彼此便不会有更多交集。比如健身搭子、旅行搭子,还有考研搭子等。定焦公号上的一篇文章称之为“一种更实用、更经济、更结果导向的社交关系”。

城市里各种功能都齐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在朝着功能化发展。

关于理想的都市生活,张肖希望自己有稳定的工作,同时下班后有和朋友聚会的时间,自己独处和对外社交能达到舒服的平衡。古蒙希望能到一个人际距离感没那么疏离的地方。他提到自己出差到过的一个城市。

下雨天,没带伞的他徘徊在一家店门口,店员小哥看见,立马拿来一把伞,他说哥,你是不是要到对面办事?这把伞你先拿去,完事再拿过来吧。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陌生人善意,一点点累积起来,让他对这个小城充满好感。

《老友记》给了很多人对新生活方式的向往,选择自己想要的,让自己快乐。这给了古蒙很深的价值观影响。在他看来,能让自己快乐是种能力,而能让周边的人快乐更是种能力。

北方公园公号里有篇文章《也许今天才是我们最应该看<老友记>的时候》,它提到《老友记》被中国观众忽视的一个视角,就是“放下自我,体验他者”:

“《老友记》还有另一个解读维度,即6个性格、背景、能力各不相同的人,如何共同构建一段积极和谐的生活体验。某种程度上,这种集体参与的构建,是需要让渡一定程度的自我的。

角色们如何分配生活中公共的资源,如何处理朋友间的摩擦,如何界定并执行亲密关系和友达情感,如何放下利己的自我成就更好的集体。这些部分也许比一句'青年人的都市生活图景'更值得今天的我们重新品味。”

一位网友形容《老友记》的魅力是真切又触不可及的。真切的是我们在六人间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和情感,触不可及的是理想化的影视世界,它和我们所在现实有着肉眼可见的差距。

新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生活的孤独、靠近又走远的朋友、不同意义的亲密关系、个体原子化的都市生活,这是离家独立后,步入最佳平衡点阶段的我们会在城市里遇见的。

虽然《老友记》被称为成人童话,但也正是它的乌托邦魅力让这部剧成为了跨文化、时代、地域的经典作品。

它带来了自我意识的启蒙、自由和责任的思考、真实的欢乐和治愈时刻…想起它,我们共同感受到的是温暖和情谊。

可能没有时刻相伴的六个朋友,但这也不妨碍我们去提升让自己快乐的能力啊;可能所在的城市人际疏离,但也可以拥有一份对陌生人的善意,不是吗。《老友记》成为不了我们的现实,但温暖和情谊,可以。感谢乌托邦的力量。

谨作此文,敬《老友记》的青春,敬我们的青春。

阅读资料:

1.《我一直都在:老友记幕后的故事》, 凯尔西·米勒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0.12

2.《上亿空巢青年,还需要陪伴吗?》, 浪未仙、硬飞路撰文, 新周刊公号, 2023.1

3.《2021年空巢青年研究报告》, 中移智库, 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公号, 2021.5

4.《会聊天就是渣?四分之一年轻人只敢偷偷玩社交|年轻人社交态度报告》, 杨柳、曲枚撰文, 后浪研究所公号, 2023.4

5.《“搭子”快被玩坏了》, 定焦团队撰文, 定焦公号, 2023.9

6.《再也无法笑着重温这部人生电视剧》, 常江撰文, 看理想公号, 2023.11

7.《也许今天才是我们最应该看<老友记>的时候》, 北方公园编辑部撰文, 虎嗅APP公号, 2023.10

8.《许纪霖:大我的消解——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潮的变迁》, 豆瓣子欲往转载, 2013.1

9.豆瓣《老友记》剧评和老友记小组

10.小宇宙老友记词条下的播客

王大安

场域活动孵化人 / 非虚构写字者

记录探索真实的自我和世界

凡真实的,必会相遇

2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