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的刘邦是一位好酒好色、不务正业、一副流氓无赖的形象。
真实的刘邦不会是这个样子的,因为这样的一个人不可能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我们来看看刘邦身上的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借鉴?
秦朝末期,刘邦和萧何为什么能领导天下?因为他们是熟悉秦律的的人。
他们不光熟悉秦律,还熟悉人们在什么样的规则下可以听话。
刘邦是厅长,萧何是主吏掾(管人事任免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市委级别的组织部部长。
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他们重新制定一套人们不认可的法律,恐怕是很难那么快得到认可的,起码要多一段时间。
作为贵族的项羽不能明白老百姓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君王,纵有强健的体魄,万人敌的本事也落了个乌江自刎的结局。
身在职场,最好的领导是从本公司基层提拔上来的,熟悉本公司的规则,知道哪些规章制度可以领导公司员工,哪些规章制度可以适当修改而让大部分接受等等。
空降的领导为什么不能服众?原因大部分基于此。
领导要当“变色龙”契科夫笔下的《变色龙》,是对一些善变的小人的比喻和讽刺。
但,现实中的职场,还真要求一些中层领导们有些“变色龙”的本事,就像刘邦一样。
刘邦对原秦人(六国统一前)说,要带领大家向项羽报仇,因为项羽太残忍了,杀了我们那么多降卒。
刘邦又对原东方诸侯国的人们说:“我带领你们抗击暴秦!”
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让刘邦率领起天下所有人。
作为职场的中层领导,如果没有些“变色龙”的本事,对所有员工都一视同仁,是绝对吃不开的。
对老员工与新员工、做出成绩的和努力中的员工、积极的和佛系的员工,都要有相应的对策。
我就见过一位中层领导,会上把一个平时成绩还不错、偶尔犯了一点错的员工批了一通,下班后就拉着这位员工去吃饭了。
他说批评这位员工是为了给别人看,好员工犯错都得被批评,你们是不是更得努力不犯错?
吃饭是给这位员工找回了面子、还鼓了劲、且拉近了距离。
这就是“变色龙”的本事。
“改革”切忌“一刀切”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有人建议他分封自己家族人去新征服的诸侯国做领主,这样全天下的主人都是自家人,外人难以撼动秦国的天下。
秦始皇没有听从,结果秦国真被外姓人灭了。
刘邦统治天下后,当时郡县制和分封制是一起的。
在秦国故地实行郡县制,在别的诸侯国旧地实行分封制,类似于一国两制。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诸侯国的封地不是嫡长子可以继承,儿子们都可以继承。
这样一来,诸侯的封底越分越小。
以前,人们见了面以后,问你是哪国人?后来,见面后问的是你是那地人?
国家完全实现了统一。
公司中高层领导,要实行一项新制度的时候,千万别忽略了已经深入人心或大部分员工都习以为常的老制度,“改革”要一步一步来,切忌“一刀切”地抛弃过去。
打铁还需自身硬刘邦做的《大风歌》和《鸿鹄歌》,绝不是没有任何本事的人靠心血来潮就能写出来的。
刘邦的的弟弟刘姣也是西汉初期的文化名人之一,这说明刘邦的族人是注重读书的。
而且,汉代建立以后,汉乐府、散文、诗歌、音乐等都得到了发展,精神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千万不要以为刘邦是好酒好色的流氓角色,他只是以“笨拙”的形象示人而已。
他笼络了天下最优秀的人才,建立了大汉帝国。
刘邦作为领导的本事,值得公司中高层借鉴。
不用什么本事都会,但手下人配置要什么本事的人都有(武有韩信,后勤有萧何,军师有张良);
不用想的面面俱到,但要会采纳手下的建议(入咸阳后,刘邦看着美女财富垂涎三尺,萧何让他不动美女,不劫财富,退居霸上,刘邦采纳);
不用时时想着理性表现,但手下提醒时能瞬间“归位”(被困白登时,韩信要求被封假王,刘邦急了:“怎么不想着救我,就想着自己。”
张良踹了一下刘邦所坐的凳子,刘邦立马变了脸色说:“要封就封个真的,要什么假的!”)。
这都是领导自身硬的本事。
结语陈平说他能把国家的每个人都管理的心服口服,就像分猪肉一样,让每个人都满意。
能“分公平”是陈平的本事,能“让他分”是刘邦的本事。
看到每个人的长处,放在合适的位置,是每位公司领导都应该向刘邦学习的地方。
我是红七六,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