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清钱中的“特大样”,直径多了一点点,价格翻了好几倍

千亦评文化 2025-02-19 04:19:01

钱币中的“特大样”并非一个严格定义的术语,但通常可以理解为直径超过普通大样标准的古钱币。

大样钱一般都有一个特定的直径范围,比如27.2+的康熙,27+的乾隆,28+的雍正,26.5+的嘉庆等等。

当然不是固定的,各个钱局的标准都不同,可以参照泉谱对照。而特大样,一般是指29毫米以上的大型钱币。

雍正宝云大样 直径:29.8毫米

在清代钱币收藏领域,尺寸的微妙差异往往蕴藏着巨大的价格差距,一把高精度的卡尺几乎是玩家必备。

近年来,直径超出常规的"特大样"钱币频频刷新拍卖纪录,一枚直径仅比普通品多出1毫米的康熙通宝,其市场价值可能相差数倍。尤其是直径超过29毫米的,一定要注意。

一、清初钱币的尺寸黄金期(顺治、康熙、雍正)

康熙通宝满汉河特大样 直径29.1毫米 华夏成交价:9040元

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堪称清代钱币铸造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制钱普遍具有"大而薄"的特征,标准制钱直径多集中在27~29毫米区间,厚度仅1~1.5毫米。

以康熙通宝为例,普通流通钱直径通常在27.2毫米左右,但满汉原、河、宁、苏等局铸造的个别版别可突破29毫米大关。

雍正朝制钱更是将薄壁工艺推向极致,标准制钱直径普遍达到28毫米以上。华夏曾有一枚直径29.5毫米的雍正宝安,拍出近2.9万的高价,其价值已堪比普通小平母钱。

二、质量转折期的特殊铸造(乾隆、嘉庆、道光)

29.7毫米的道光特大样

乾隆朝成为清代钱币铸造的分水岭。随着铜价攀升,制钱直径普遍缩减至27毫米以下,但地方钱局仍秘密铸造少量"特大样"。这些直径28毫米左右的精品,重量虽不足6克,却以堪比母钱的精铜材质著称。

嘉庆朝延续这种特殊铸造传统,个别地方局出品直径甚至突破30毫米。北京保利曾拍过一枚嘉庆宝直局特大样,直径30.2毫米,重8.3克,最终以33000元的高价成交。

嘉庆通宝宝直大样 直径30.2毫米

道光朝则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京局制钱质量尚能维持,但地方局铸造的"特大样"品质参差不齐,大直径极美品溢价相对更高。

三、衰退期的珍稀遗存(咸丰至光绪)

咸丰通宝背宝苏大样 直径29.3毫米 嘉德拍卖:1.6万

咸丰朝虽处乱世,但部分钱局仍尝试铸造大尺寸制钱,但主流已被记值大钱代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五十、当百。普通超大直径制钱已经很少,能找到一枚“大轮胎”实属不易。

同治、光绪时期,28毫米以上制钱已成凤毛麟角。多属试铸性质,存世量非常稀少,家里有的不妨量一量,没准能发现惊喜。

当前市场趋势显示,符合"特大样"标准的清代钱币年年都在涨,一些还没研究透的大直径钱币,不妨先留着以后大有所为。

2 阅读:97

千亦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