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人在私信里这样说:“什么屁的文化,还不都是为了钱。要是崩盘了我看你们跑的比谁都快,200万的钱币给你200块都不敢买。”
其他人我不敢妄断,但我自己的话,别说拍卖行那些几百万的咸丰雕母、天眷折二、战国三孔布、淳化金佛。
就是几十万的嘉靖背十一两、天策府宝、徐天启、国宝金匮直万等曾经价值百万的大珍,崩盘后我会乐疯了。

嘉靖通宝背十一两 嘉德估价60万
别说跌到两百,就是两千、两万,我手机都能给你搓冒烟了信不信?因为终于能买得起了!哪怕以后再也卖不出去,我放在书房的柜子里,天天看着也痛快。
大家都喜欢钱,但收藏不局限在金钱范围。这两年我的大观折十、太货六铢等收藏都跌了不少,心里也不好受。涨了后我也很开心,但不代表从此就全钻进钱眼里去了。

隆武折二
就像之前说过的,我曾有一枚隆武通宝折二钱,以1600元将其挂上平台,因为市场遇冷很长时间都无人问津。多次降价至1300元,甚至有人出价600元“捡漏”,最终我选择放弃,准备自己留着玩。
过了一段时间,一位泉友问都不问直接原价拍下这枚钱币。交谈中得知,他因阅读南明史而对隆武帝朱聿键产生敬意。这位皇帝虽未能挽救明朝,但其悲壮努力而触动人心。
泉友说:“买它不为升值,只为纪念一段历史。”这场交易无关行情,纯粹源于共鸣。

钱币交流会 新老交替
历史赋予了钱币独特的气质:乱世钱币多因铸量稀少而成为“大珍”,盛世钱币则因为存世量大沦为“丝丝”。价值不仅取决于稀缺性,更与其背后的历史评价息息相关。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里的那段情怀,在老玩家心里更是成为了一种执念。认识一位南京的徐师傅,修复了三百多枚残损古钱。他的工作台上,各种工具并置,用现代科技小心侍奉着古老文明。
他的钱币如果入盒,那就是被玩家嫌弃的“修补币”!但茶香氤氲中,他把这些钱币小心翼翼的珍藏起来,在教导子女历史知识时才用上,这就是他收藏的意义。

修复钱币
在泉藏的世界中,有人看到了财富的增值,有人看到了历史的痕迹,还有人看到了文化的传承,每个人的收藏动机都不同。
但把自己的“动机”,凌驾于别人之上那就显得格局太小了。有人纯粹是为了挣钱,但不能说所有人都是为了挣钱,青蛙置于井底,燕雀安知鸿鹄?
现代人很多人别说看书,连看个视频都只选短视频,稍微长一点的讲解都看不下去。然而30秒解读靖康之耻,60秒概括永乐盛世,碎片化信息只能图个乐不是吗?

研究之乐
包括这篇文章也是,图个乐而已。但真正的情趣只有老玩家们自己知道。逐利者紧盯行情波动,将钱币视为“可交易的股票”。
考据派沉迷版别研究,视钱币为“历史的碎片”;而情怀党执着于特定朝代或人物,借钱币与古人神交。甚至于“国宝帮”都在沉迷中自得其乐!
当有人炫耀“我这枚钱涨了十倍”时,不妨回以微笑;当有人讥讽“你这钱又破又便宜”时,大可沉默以对。
承载千年风雨的铜铁尚且不言,凡人何必争辩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