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4年,中国版权协会就成立了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心,推出全新的艺术品“身份证”服务体系。旨在彻底打破收藏市场赝品泛滥,真品无法得到认证的问题。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其实践效果却未能如预期般普及到民间。究其原因那可是个复杂的问题!

艺术品鉴证备案的核心在于利用科技手段提取作品的物理特征(如纸纤维结构、颜料成分等)并生成唯一性数据,形成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让仿品冒充不了。
这一过程依赖高端设备和技术团队,例如某文化集团的备案服务需对艺术品进行拉曼光谱分析、显微检测等,单件作品的备案成本高达数千元。
对于均价较低的中青年艺术家作品或民间藏品而言,这类费用成为普及的障碍。此外,备案流程涉及艺术家本人鉴定、技术检测、数据库录入等多个环节,耗时较长,难以满足市场快速流通的需求。

备案系统的权威性高度依赖艺术家的诚信。若艺术家否认早期作品或对创作过程存在分歧,备案数据的可靠性将大打折扣。
例如,中国国家画院前副院长赵榆指出,艺术家“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模式可能导致鉴定结果的主观性。
此外,备案中心目前主要聚焦在当代艺术,而文物类艺术品的鉴定因缺乏专业人才,难以覆盖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部分藏家对第三方机构的权威性仍持怀疑态度,更倾向于依赖传统经验鉴定或拍卖行的信誉背书。

尽管文化部推动的《艺术品市场管理办法》及试点单位认证,但行业仍缺乏统一的鉴定标准和责任追究机制。
知名专家龚经强指出,若没有强制性的操作规范,各机构“各行其是”可能导致数据混乱甚至为个人牟利。
例如,某些备案机构将鉴定与出版服务捆绑,收取高额版面费,进一步削弱了公信力。
《拍卖法》第61条的“免责条款”更让拍卖行无需对拍品真伪负责,导致备案系统的约束力有限。

备案服务目前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中小城市及偏远地区的藏家难以接触相关资源。同时,数据库的开放性和互联互通尚未实现,不同机构的备案信息彼此孤立,无法形成全国统一的查询网络。
此外,部分投机者利用信息不透明牟利,甚至抵制透明化备案,以免暴露赝品流通链条。
市场从业者王从卉指出,西方艺术品市场通过防伪证书和完整流传记录构建信任,而中国藏家更倾向于短期套利,缺乏长期备案的动力。
中国版权协会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心虽联合多家交易所,但实际覆盖的艺术品类别和年代仍较狭窄,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对于民藏需求更是无法满足,事实上如今大量开放的所谓“艺术品交易中心”,和民藏关系不大,不要轻信那些铺天盖地的宣传。
艺术品“身份证”制度的推广困境,本质上是技术理想与市场现实的碰撞。给予民藏古代艺术品“身份证”的呼声尽管很大,但实际操作确是处处受限。
也就是说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诚信基石”,直到今天仍然没有真正建成!还是依靠“老规矩”各自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