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个新闻热度很高,很多媒体都转发了。就是杭州一位姑娘,在2001年她9岁的时候,就让父母帮自己存了1000元整的压岁钱。
前几天姑娘想起来这茬,跑去银行取钱。存单为1年期自动转存,年利率2.25%,24年后本息共计1674.2元。
这么多年只有674.2元的利息,从金融规则看,这一计算符合当时的利率,但若考虑通货膨胀,实际购买力已大幅缩水。

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按肉价,2001年的1000元可购买约450多斤猪肉,而2025年的1674元仅能购买不到130斤。
如果当年买刚发行的茅台股票,现在还能值将近5万呢。如果买各种古玩收藏品,那么现在可能更赚!当然说这种“马后炮”就没意思了,谁都不能预测未来。1000元存单的24年之旅,是一个关于时间与记忆的故事,老是用投资思维来衡量就落于俗套了。
但和朋友聊天时,他确实挺后悔,因为那个年代的古玩市场真的遍地是漏!

龙洋“三剑客”
朋友老贺是个20多年的资深老玩家了,当初古玩市场遍地开花的时候,他就深入开始一线。这些年大中小的各种“漏”都捡过,各种坑也踩过。
用他的话来说:“要不是浪了几次,把那些藏品好好留到现在,早就暴富了。”
他说当时哪怕购买最基础的银元,现在也是一笔财富。当时一枚袁大头大概在120~150元的样子,小头百元左右。他的工作是开小货车,收入不错,虽然不如卡车司机,但一个月能买至少六七十枚基础银元。
现在基本都是千元左右的货了,虽然按照通货膨胀来算并没有涨多少,但至少能保值!

P盒高分流通币
而且他还喜欢在各种乡镇捡漏,老贺还记得在赣州收了33枚龙洋“三剑客”:宣三、北洋和造总,全是当地陪嫁风俗的真品。总花费不到2万,品相还好。
如今他还剩三枚P盒高分,他哀叹道:“如果全能留下来,现在2万后面至少要加两个零!”这一点都不夸张,前两年造总都炒到5万以上一枚,如果是MS的高分,甚至翻几倍。
老贺后来因为要收一批黄花梨家具,把手里的银元大部分都出掉,还有一枚黎元洪戴帽版名誉品。结果被人下套,碰到古董家具老料拼装还有“表皮”拼接的团伙,一下子全亏进去。

道光黄地粉彩碗细图 伦敦苏富比2024年拍卖:7.8万英镑
还有老陶瓷,简直就是“天堂”一样,彼时虽然造假产业链已经开始启动,但并未完全成熟,市场上各种到代瓷器遍地都是。
老贺说有次南京那边搞鉴宝,他带着几件道光粉彩、同治青花还有民国胭脂花盆去找专家。当场就全部鉴定成真品,二话不说上拍,那时候细路瓷真便宜,万把块钱的到处都是,运气好甚至几百元就能在古玩市场淘到一件。
现在这些精品细路,动辄几十万!大名头官窑虽然淘到的几率小,但至少有概率,五大名窑、高古瓷时不时出现在“鬼市”,捡漏一件那就是一朝得道。

南宋龙泉窑青瓷鬲式炉 苏富比香港2020年:598万港币
至于民窑青花、双喜罐这类普通瓷器,那都是当“赠品”送的。哪像现在连这些破民窑都大量造假。
老贺说到这里,叹口气:“那时候,有良心的专家还是挺多的。”
他说亲眼见过一些民间收藏家,靠着捡漏宋元瓷器一夜暴富,传世清三代更是成就了一批私人博物馆。
但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限制”突然就变大了,以前“白手起家”的人退圈不玩了。

缂丝陀罗尼经被
现在口口相传的“捡漏神话”,也都是那个年代发生的。民间藏家秦先生8万买的乾隆缂丝陀罗尼经被,拍出了7205万元。
民间藏家杭先生花78万买了八幅画,七幅假的但有一幅是钱维城真迹《山水画页》,一下挣了2000多万。
还有著名的《礼部韵略》,民间藏家在南昌地摊上1万买的宋代古籍,最后拍出2600万。
他们捡大漏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过去真的有专家愿意帮他们“认证身份”,现在呢,会产生捡大漏的条件吗?

“鬼市”
当年的“鬼市”,所谓“电筒不照人脸,东西不问来路”,大家各凭本事。而且因为是古玩市场的爆发期,大量“愣头青”的加入,不懂行的摊主也多,显得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成串的咸丰大钱、堆满盒子的鼻烟壶、垒起来的铜镜、码成一排的佛造像还有沁入骨髓的玉器。三分真七分假,对于老玩家来说捡漏是家常便饭,哪像现在的所谓“鬼市”,精品“十假无真”!
如今,随着政策收紧与市场规范化,那个“地摊捡国宝”的狂野时代已渐行渐远,但其中折射出的文化认同与财富逻辑,仍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