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钱币出现就是高价,民间也有不少真品存在!

千亦评文化 2025-02-17 04:19:30

宫钱作为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特殊分支,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早期宫钱多用于宫廷祭祀、祈福或赏赐,形制与普通钱币相似,但铸造更为考究。

至宋辽金时期,随着宫廷礼制完善,宫钱进入发展高峰,开始出现带有吉祥图案和特殊铭文的品种。元代以后,宫钱逐渐融入民俗文化,但其皇家属性始终未变。

宣和通宝背月银质宫钱 嘉德拍卖:57500元

真正将宫钱推向艺术巅峰的是清代。自雍正朝开始,宫廷对钱币铸造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乾隆帝即位后,正式确立宫钱制度,每逢新帝登基、年节庆典或重大工程,必敕令造办处铸造特制宫钱。

这些钱币虽保留方孔圆钱的形制,却完全脱离流通功能,成为彰显皇家威仪的礼器。

雍正时期虽出现地方进贡的"准宫钱",但真正意义上的官铸宫钱始于乾隆朝。内务府下设"钱法堂",专司宫钱铸造,采用"祖钱—母钱—子钱"三级翻铸法。

清 状元及第背福禄八角形苏炉花钱 嘉德拍卖:34.5万

每枚宫钱需经过十二道工序,从铜料配比(六炼精铜与滇铜混合)到最后的鎏金处理,全程由宫廷匠人手工完成。

清代宫钱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上品:帝后专用,如"天下太平"系列,直径硕大厚重,鎏金嵌宝。中品:赏赐王公大臣,常见"吉祥如意"等吉语。下品:宫殿装饰用,如太和殿梁悬挂的八卦上梁钱。

典型制式为正面年号楷书,背铸图案。康熙朝多龙凤纹,乾隆后流行八卦图,晚期出现篆书吉语钱。特别在光绪朝,受金石学影响,出现仿古泉篆书体宫钱,如"正大光明"套钱,被视为宫钱艺术的绝响。

福建“十二生肖”背“八卦”特大型开炉花钱 宜和拍卖:78.2万

宫钱流入民间也有几大途径,首先清宫档案记载,自道光朝起,太监盗卖宫藏成风。敬事房记录显示,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就有132枚宫钱经太监之手流出。这些钱币通过"鬼市"流入琉璃厂,部分经天津口岸转售日本藏家。

宫廷修缮时常以宫钱作"压胜钱",1909年摄政王府改建时,工人从梁木中拆出乾隆八卦钱47枚。这类钱币往往被工匠私藏,后辗转流入市井。

各种条约签订后,清廷为筹措赔款,将大量宫钱作为"古玩"抵押给外国银行。1912年溥仪退位前,内务府曾成批出售给日本山中商会,现存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一批宫钱即属此列,还有不少流入市场的。

九洲清晏十二枚金币 嘉德拍卖:4197.5万

还有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的两次劫掠,造成宫钱大规模流失。史上最贵的九洲清晏十二枚金币就是当年流失出去的,后来拍出4197.5万天价。国内藏家手中的清代宫钱,多经港澳台还有日韩的古玩商回流。

如果是清代之前的宫钱,那么相当多的传世品,也都是当年出土的。流入民间的不知凡几,填充了如今的各大市场。

所以说宫钱并不是遥不可及,但在如今赝品遍地的情况下,还是要时刻注意辨别。

长命富贵背福寿宫钱 西泠印社拍卖:13.8万

当下对宫钱的研究,不应局限于钱币学范畴,更应关注其作为"立体档案"的历史价值:每枚宫钱的流转轨迹,都是解码历史变迁的微观密码。

就像故宫博物院统计,现存清代宫钱不足2000枚。但每年拍卖会上都会有大量宫钱出现,这一点足可以说明民间藏家的宫钱存量,不比馆藏少。

0 阅读:142

千亦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