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不同意中央部署,毛泽东笑问:你敢立军令状吗

灵薇聊历史 2023-02-23 20:20:04

1948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初春二月,陕北的米脂县杨家沟已经是绿上枝头了。生活在杨家沟的人,感到格外的兴奋,因为毛泽东率领的中共中央机关进驻了这个陕北小村。

解放战争已经打到第3个年头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已经有了重大的变化,不仅人民解放军的力量有了壮大,解放区的面积也扩大了。

面对这一喜人的形势,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战略家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近几年来在中国发生的事情,确实使他感到异常的兴奋。

1946年7月,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内战,在短短的3个月中,国民党连下104座城池,解放区的面积不断缩小。

当国际上各种势力都在预言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将被消灭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却消灭了国民党的70万大军。

国民党的有生力量大为减少,以至于蒋介石感到捉襟见肘,不得不改为实施重点进攻。

然而,已经完全被人民解放军牵住鼻子的国民党军,无论怎样挣扎,也无法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20万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一下子把国民党精心布设的防线给打破,战区推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大反攻开始了。

国民党军各个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被打得焦头烂额的蒋介石不得不在国防部会议上哀叹道:“国军处处受制,着着失败。”

想到这里,毛泽东不禁嫣然一笑。他走到书桌前,展开全国战争形势图,目光由西北战场,转向东北,又转到华北,最后落在中原战场。

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自古以来,在这块土地上演出过一幕幕雄壮的历史活剧。如今,历史又将在这里重演一幕中原逐鹿的活剧。

在豫西的桐柏山区,刘伯承亲率中原野战军一部,牵拖着白崇禧的50万大军,国民党黄维12兵团紧随其后,扑向豫西;邓小平则率中原野战军主力越过黄泛区,向豫东逼进;

40万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带领下,以排山倒海之势,直扑鲁西南,济南、兖州城已成怒涛中的一叶孤舟。

防守在陇海线的国民党军布成了大兵团聚集的阵地,沿陇海线猥集成密不可透的线形防御态势。面对这样的重兵防守,毛泽东的眉头拧紧了,如何才能打破这一密集的防御?

脑中的思绪急剧地飞跃;毛泽东完全沉浸在紧张的思索之中,线形的防御,重兵猥集的阵地,在我军的沉重打击下,国民党害怕了,再也不敢分散独立据守一地了。

为了对付我军的歼灭战,在徐州一带,国民党一下子就集中了4个兵团:在商邱的孙元良、在徐西的邱清泉、在徐东的李弥、在新安镇的黄百韬。

蒋介石在陇海线上一下子摆上了4个重兵集团是为了什么?进,可攻击我山东、中原解放区;退,可守江淮,拱卫京(南京)沪(上海)杭(杭州)。

面对我中野、华野强大的兵力,国民党军进的可能性是很小了,那么只有守了。守住江淮,防止我军进击京沪杭。

对!蒋介石的这一部署必定是为了阻止我大军南下。

想到这里,毛泽东顿然感到一阵轻松,蒋介石摆下这一阵势,岂不正是表明了他虚弱的一面吗?他想保住京沪杭,我们就来个跃进江南,直捣京沪杭……

毛泽东,这个出生在湘江河畔的农村娃子,他对江南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钟灵毓秀的湘赣边界,他领导了秋收起义;在风景秀丽的井冈山,他率军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在山青水秀的赣南、闽西,他率领中央红军建立了中央根据地。

在江南,他率领红军奋战了6个年头。自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离开江南,西进黔川,北上陕北,迄今已有14个年头了。

对江南那清秀的山、清澈的水,他是多么地怀念啊。打回江南,解放全中国是他多年的心愿。

他心想,眼下内战形势越来越有利于我们,我们的实力已经比以前大为增强了,我们该有大的举动了,不能再这样小打小闹了。

毛泽东下定决心:应该要出其不意,在敌人统治的心脏地区大闹他一场。

就在国民党统治的江南燃起一个火种,最好是在京沪杭一带,建立一块红区,那蒋介石可就乱了手脚。

那时,他必定会调陇海线上的重兵南下。这样,我中原、华东两支大军便可以排山倒海之势直扑江淮,直捣南京。

毛泽东伏在地图上仔细地察看着长江两岸的地形和敌我两军的态势,仔细思索渡江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解放区扩展到长江以南?派一支生力军南下。南下部队从哪里渡江?在哪里立脚?如何才能站稳脚跟?立不下脚怎么办?毛泽东的眉头不禁又紧紧地锁住了。

不知不觉天黑下来,警卫员端上了饭菜,点上了油灯,毛泽东仍然丝毫没有察觉,手里拿着的铅笔还在比划着。

警卫员想去提醒主席吃饭,但他不敢,因为他知道主席的脾性,一旦陷入紧张的思索中,他从来不喜欢别人打断他的思路。

警卫员站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着,希望主席能早点想岀办法,好吃上一顿热饭。

饭凉了,警卫员看情形,主席还没有停止思考的迹象。过了好一会儿,毛泽东直起身来,放下铅笔,将一只手放在身后,在屋内来回地踱步。

不时地,他用一只手在空中比划一下,或者伸出指头,点点自己的额头,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警卫员忍不住走上前,轻声对主席说道:“主席,您还没有吃晚饭呢?”

毛泽东看了看警卫员,心不在焉地回答道:“嗯嗯,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建说完,又陷入了沉思。

见此情形,警卫员只好退了下去。

窗根上透岀了晨曦,毛泽东豁然心中一亮,他把大手重重地按在桌子上:“对!就这样,把我们的拳头伸向敌人的心脏。”

警卫员看到毛主席已做出了决策,连忙走进来,请主席吃饭。毛泽东吃过饭后,立即让警卫员去请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

他要把他的想法告诉他们,请他们一起商议,决定人民解放军下一步的重大行动。

几分钟后,周恩来和朱徳一先一后走了进来,主席上前拉住两人的手让他们坐在土炕上说:“清你们二位来,是要向你们提一个大的建议。"

看着毛泽东熬红的双眼,周恩来关心地说道“主席,您昨夜又是一夜没睡吧?主席,您可要保重身体哟。”

毛泽东笑着说道:“一夜没睡,能想出一个大建议,值得嘛!”朱老总脱下大衣,坐下来说:”恩来,主席请我们来,肯定是有大的计划。主席,快说吧,我等不及了。”

毛泽东笑着说*“老总,可别心急,这只是我的一个设想,还请你们二位参谋参谋。”

说着,毛泽东就指着布设在地桌上的地图说:“战争打到了今天,在长江以北,我们基本上掌握了主动。”

“在东北,卫立煌已经动弹不得了;在华北,傅作义也是首尾难顾;在西北,胡宗南被我们的彭老总兜得团团转;在华东,刘峙尚有意生事,但也不敢轻举妄动。”

“看来,我们的目光应该放远些。这几年,都是蒋介石的部队到我们的解放区来打仗,我想,我们也应该到蒋介石的地盘上去打一仗了,这才叫礼尚往来嘛!”

听了毛泽东的话,周恩来马上领会了主席的意图,随即说道:“主席,你是不是让我们的部队去长江以南打一仗?”

毛泽东点点头,对周恩来说:“不错,恩来,你明白我的意思。南京是蒋介石统治的中心,蒋介石能派胡宗南到我们的延安,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派一支部队去南京附近打一打呢?”

“何况在江南也还有我们的游击武装嘛!”

听了主席的话,朱老总不无担心地说:“江南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那里被国民党统治得很死,也有国民党的嫡系,而且江北战况也很吃紧。我们是否能抽出兵力南下呢?”

毛泽东回答道:“老总,情况是如此。在江南,没有我们的解放区,当然在琼崖还是有的,我是指在京沪杭一带。那里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去那里作战很困难。”

“而且江北国民党的兵力还不小,中野、华野的担子还很重,很难抽出一支很大的兵力南下。”

“但是,国民党比我们还困难,他们在江南的兵力更少,他们的兵力还只能防守大城市。广大的农村都是我们的天下,我们主动。”

“我想,从华野抽出一部分兵力还是可以的。如果华野分兵南下,必定会迫使蒋介石改变部署,可吸引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

“这样华东地区陇海线上的敌人将被分散,便于我华野将他们歼灭。”

周恩来副主席沉思很久后,接着说:“主席,这个决策很英明。如果派我们的军队南下,必定会给国民党军带来很大的混乱,会动播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但是南下作战困难也很大,當先应选派合适的将领,然后是确保后方的供应保障,这些都必须要有充分的考虑。”

毛泽东主席对周恩来的担心不无赞同,他说:“困难是有的,我们的作战历来是在困难中进行的。”

“我看粟裕对南方很熟,他有南方3年游击战的经验,让他率叶飞、陶勇、王必成3个纵队,组成华野第1兵团,由湖北宜昌一带渡过长江,然后东进至江、浙、皖一带。”

“如果他们能在皖、浙、赣建立一个新的解放区,我们就能在蒋介石的卧榻之旁设了一个酣睡之地。”

听了毛泽东的计划,周恩来和朱老总都很振奋。周恩来高兴地说道:“主席,这是一个很好的计划。我建议请弼时同志一起来议一议,看看是否还需修正和补充。”

毛泽东主席赞同道:“当然喽,我们是民主决策嘛。这个计划还是要请有关同志一道来论证一下。”

在周恩来的提议下,第二天,中央政治局的几个主要领导人就在杨家沟召开了会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陈毅等都参加了会议。

会议一开始,毛泽东就阐述了他的关于华野1兵团跃进江南的计划。听了主席的阐述,陈毅很是兴奋,他高兴地说道:“南下作战,可以给蒋介石一个沉重的打击,我很赞成。”

周恩来在毛泽东主席和陈毅表态之后,补充说道:

“陈老总,主席的意思是让粟裕率叶飞、陶勇、王必成3个纵队组成华野1兵团,在近期实施南下作战的计划。我们也很赞同,你的意见呢?”

陈毅回答道:“我完全同意。这几个纵队是我们华野的主力纵队,战斗力很强。

不过华野的部队刚刚完成了胶东战役,现在还很疲劳,需要休整。我看南下渡江的时间可以向后推一推。”

听了陈毅的话,毛泽东点燃一支香烟,陷入了沉思。

片刻之后,毛泽东掐灭了烟头,说道:“目前,各军的作战都很艰苦,华野在胶东、鲁中南打了好几个大仗,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部队确实需要休整、补充人员、处置伤员、训练技术,为南下作战做好一切准备。”

在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下,会议根据华野目前的现状,对南下作战制订了详细的行动方案。

方案制定出来后,中央军委立即致电华野副司令员粟裕说:

关于由你统率叶、王、陶3个纵队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问题,我们与陈毅同志研究有3个方案,即:

一、华野就现在的态势再休整半个月,你就率.3个纵队乘敌不备从宜昌上下渡江。此缺点是干部和新兵得不到补充;

二、华野休整一个月后,你即率叶、王、陶在中野的掩护下渡江:

三、华野休整两三个月后,待干部和新兵都配齐后,在秋季渡江。

以上3个方案各有优劣,请你熟筹见复。

至于你率3纵渡江以后势必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吸引敌军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

你们以七八万兵力去江南,先后到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应使休息时间多于行军作战时间。

然后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使敌人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防不胜防,疲于奔命。

就在收到电报的第二天,粟裕就向中央军委致了复电,复电说:

无论兵员补充、干部选配、物资装备等方面均感很不足,特别是部队的整党整军、思想工作都很差,均需时间,所以即行出动比较困难。因此建议两个方案。

一是将叶、王、陶纵调至陇海路附近继续休整一个半月,到3月下旬出动;

二是叶、王、陶纵仍照目前部署南下参加一二战役,3月中旬起休整一个半月或两个月,到5月中旬出动。

对于渡江路线,粟裕提出了两个方案:

一是由武汉以西渡江,好处是江面狭小,易于阻击蒋军兵舰。缺点是距闽浙義远,一路要减员一半。

二是从湖口、当涂之间甚或南京至江阴之间采取宽正面的分路与分梯队的偷渡,缺点是江面宽,防御严。

好处是江南江北我群众基础好,叶、王、陶纵的干部熟悉地形,渡江后主力向浙赣沿线及闽赣腹地挺进方可调动敌人.

接到粟裕的复电后,毛泽东感到问题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他觉得粟裕的建议对南下作战的方案作了很好的补充。

于是,他立即召集中央军委的几个领导和陈毅再次开会讨论,完善渡江南进的计划。

经过一天半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从调动中原敌军主力去江南的意图来考虑,渡江作战向蒋介石的要害地区出击是最有效的。至于从哪里渡江,粟裕提出的第二个方案可行。

于是,中央军委立即致电粟裕和中野的刘伯承、邓小平:

完全同意第一方案,叶、王、陶3纵即开陇海线附近,再休整一个半月,华东刚征的3万兵员,以2万补充叶、王、陶3个纵队。

渡江路线,争取走湖口、当涂之间,或南京、江阴之间。渡江方法采取宽正面分路,可分梯队偷渡。

电报发出时,还特意在下面注明:“陈(毅)日内动身东返。”

为了使华野能完整地领会中央军委的意图,中央军委令陈毅立即赶回华野,传达中央军委的指示。

在陈毅东返时,毛泽东还亲笔写了一个手令,面交陈毅。

手令中任命陈毅为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东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又兼东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

陈毅肩负着中央军委的特殊使命返回了华野。在返归途中,陈毅心潮澎湃,不禁随口吟道:

北国摧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

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

远在华东的粟裕接到中央军委的复电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南方8省进行长达3年之久的游击战的情形,又历历在目;在那3年的艰苦斗争中,多少革命同志牺牲了。

粟裕想起这些,心里十分沉重。

中央军委两次来电,指示南下作战,他感到问题十分严重。

粟裕一面派出侦察小分队南下侦察敌情,一面对叶、王、陶3个纵队下达了预先号令。

这时,他从前线得到消息,蒋介石为了加强皖北,保护徐州,派黄百韬的第7兵团,进犯沐阳一带,对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的步步紧逼,引起粟裕密切的关注。

平心而论,进军江南,确实是一着妙棋,这是对手无法预料的。去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跃进大别山,把解放战争的战场推向国民党统治区,打乱了国民党的全面部署。

但是,中原大军在大别山的作战中,承担了国民党几十个军的围剿,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终于在大别山地区站稳了脚跟。

刘邓大军付岀的代价也是很沉重的。至今,他们在几大野战军中,比较起来实力还是弱的。

不仅人数少,仅有10多万人,而且装备上少重武器,多轻武器,长期的运动作战对部队的损耗很大。

目前,虽然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壮大了实力,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但目前若分兵,则刚刚形成的一点优势将会丧失。

特别是黄百韬兵团10多万人,是国民党精锐兵团之一,且在徐州附近国民党集结了李弥、邱清泉、孙元良等精锐兵团,时刻虎视着华东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稍有不慎,易陷入敌人重兵合围。

20多年来,多少腥风血雨,成败得失,使他不能平静。

当年,他担任参谋长的红10军团的覆灭,他担任司令员的苏浙军区部队在天目山作战陷入困境,以及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丢失了全部重装备……

这些教训都使他清楚地认识到,无后方作战是多么的艰难。

如今华野1兵团的3个纵队,好不容易经过两年多的解放战争,才得以发展成为一支装备不亚于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在今后攻打城市的攻坚战中,这些部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这近10万余人的部队来一次千里大跃进,到长江以南进行无后方的运动战,这不仅要减员大半,而且所有的重武器必将全部丢失,其损失和困难实在是无法预料的。

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指挥员,粟裕面对困难是绝不含糊的,但是面对如此重大的损失,他是无法平静的,难道就不能避免这样大的损失吗?

粟裕苦苦地思索着:渡江南进,是为了吸引蒋军主力南下,减轻中原战场的压力;但是,敌人会这样做吗?

蒋介石的主力部队都是机械化重装备,放下这些美式坦克、汽车、火炮,去南方水网地区同华野1兵团进行周旋,蒋介石恐怕还不至于完全就范。

在华中、华东战场上,国民党的主力大都是桂系部队,蒋介石好不容易才将其调至长江以北,同解放军作战,如今蒋介石会让这些部队南下赣浙作战吗?这不等于是放虎归吗?

蒋介石不会让老冤家桂系部队南下的,那么他会怎么做呢?充其量不过是让其在华中、华东的一些二三流的部队南下,追剿我南下部队。这样,调动敌军南下的企图就有可能落空。

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华野1兵团南下千里跃进,损失会很大,但并不能扭转战局。

然而,如果在黄淮平原上,华野集中主力消灭徐州部分敌军,可以改变在中原和华东战场上的形勢。

在华东可以与敌主力进行决战,能尽早摧毁国民党统治的支柱。

如果进军江南,则基本上避开了敌军强大兵团的锋芒,同时我军很难在华东战场上形成强有力的拳头,无法对敌在徐州附近的重兵团发起攻击。

这无疑与中央最近决定的敢于打大歼灭战的精神相违背。

考虑再三,粟裕对前往南方作战产生了异议。

想到这里,粟裕把自己的想法向刚刚从陕北赶回来的陈毅作了全面的陈述。

陈毅听了粟裕的想法后,颇感意外。这种改变中央军委的决

策,且牵动全局的意见,其严重性显而易见。

作为亲自参与渡江南进决策的陈毅,一时很难接受粟裕的意见。在这以后,陈粟两人多次促膝谈心。向来十分果决的陈毅,在这一重大分歧面前,也变得举棋不定了。

最终,作为一个方面军统帅的陈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作战经验,深深地领会了粟裕的意思。他开始被粟裕说服。

他十分欣赏睿智而又有胆识的粟裕,便鼓励粟裕大胆地向中央军委陈述自己的意见,并表示他坚决支持。

在陈毅的支持和鼓励下,粟裕写成了长达3000字的《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的建议》,向中央军委全面地汇报了自己的意见。

在报告中,粟裕还建议在中原地区打几个大的歼灭战,争取消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削弱国民党军的实力,改变中原战场敌我力量的对比。

与此同时,粟裕也取得了中原野战军的两位领导人刘伯承和邓小平的赞同。就在粟裕致电中央军委的第二天,刘邓也致电中央军委,陈述了他们的看法,他们在电文中说:

照现在的情况看来,我们耽心的是渡江很少有把握,……'如果过江与自身准备尚不充分,则以迟出几个月为好。

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精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在陕北的毛泽东接到粟裕的《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的建议》后,十分震惊,但是很快地冷静下来。

他召集军委的几个领导人,对粟裕提出的建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研究的结果是,大家一致同意让粟裕立即赶至西柏坡,当面向中央军委陈述意见。同时,要求陈毅随同粟裕一块来中央,参加讨论。

接到中央的命令,陈毅、粟裕两人立即把华野的工作向陈士榘、唐亮作了交代,便立即星夜兼程地赶往西柏坡。

来到西柏坡,毛泽东首先接见了陈粟二人。

那天夜里,月色朦胧,陈毅、粟裕两人一道走进了主席的房间。

毛泽东看他两人坐定后,把话引入正题,说道:“我请你们二位赶来,是想听听你们对南下作战或在中原作战的想法。粟裕同志,先谈谈你的想法吧。”

粟裕是个很严谨的人。毛泽东提到他后,他稍稍考虑了一下后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他认为,南下作战的方案可以执行,但与在中原作战方案相比,在中原作战,作用、效果、意义将更大。

国民党华东地区的主力部队基本上集中在陇海线东段两侧。

如果我军能在陇海一带发动与国民党主力的决战,消灭国民党大部有生力量,那么,在华东战场的敌人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国民党在江淮、长江以南的防区将完全洞开。

可以说,目前陇海线是国民党防御的重点,也是国民党护卫其心脏地区的最后一条战线。如果我军越过陇海线,直逼江南,可能对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带产生冲击。

但是,国民党的主力部队还在,有生力量也还在,这对于我军早日结束内战进程来说,效果不是太显著。

因此,他再次强烈建议,暂不下江南。华野主力直接进攻中原,达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

素来十分豪爽、大大咧咧的陈毅,一伸手把香烟头按在烟灰缸里,表态道:“主席,我认为粟裕同志提出的方案很有意义。”

经过粟裕当面陈述,毛泽东最终从善如流,放弃了自己的设想,决定华野3个主力纵队暂不渡江南下,而是留在江北打大歼灭战。

不过,他也给粟裕开出了一个条件:少则4个月多则8个月内,必须“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

这个条件近似古人“军中无戏言”的“军令状”,远比渡江南下的任务更要艰巨。、

毛泽东笑问粟裕:你敢不敢立军令状?”粟裕慨然受命。

毛泽东继续说道:“华野的担子可不轻啊!为了使华野完成任务,中央决定,中原野战军在中原地区策应你们的行动,牵制华中敌军和徐西的国民党几个兵团。”

“为了便于你们两个野战军协同作战,中央决定暂时抽调陈毅同志去中野,华野由粟裕同志全权指挥。”

听到这一决定,粟裕一怔,急切地说:“主席,大战在即,华野离不了陈司令员!”

毛泽东看到粟裕着急的神态,继续不紧不慢地说:“粟裕同志,让陈毅同志去中野,中央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华野需要陈毅,让陈毅同志去中野,这表明中野更需要他。华野即将担负重大的作战任务,需要中野的配合。”

“中野在跃进大别山近一年的艰苦作战中,重武器基本丢失,实力损耗很大,配合华野作战的任务也很艰巨。”

“中野将承担华中几个兵团和徐西几个兵团的压力,更需要陈毅前去配合刘邓工作,因此,中央决定让陈毅去中野。”

“这样,你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中央相信你一定能担起重任的。”

听了中央的安排,粟裕考虑了一下,请求道;“既然这样,请中央保留陈老总在华野的职务,我只是暂时代理,重大问题我还要向他请示了

“好吧!那就让陈毅同志仍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吧。不过,中野那边工作很需要他,他必须立即过去。”毛泽东沉思片刻后说道。随即,毛泽东问陈毅:“陈老总,你有什么意见?”

对于中央的人事安排,陈毅的回答十分爽快:“主席,我陈毅愿作过河卒子,有进无退,一切听从中央调遣。

接受中央的任命后,粟裕和陈毅便分别赶至华野和中野。粟裕回到河南濮阳后,立即着手中原作战。

分析各种情报,粟裕获悉开封守军兵力薄弱的情况,心里构想了一个“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计划。

他当即决定,将战场由蒋介石重兵云集的鲁西南转向豫东。

“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粟裕清楚,开封是河南省省城和中原重镇,如果攻克,必将对中原和全国都产生巨大影响,蒋介石绝不会置开封于不顾,势必紧急调兵增援。

而无论从哪一路增援,华野都可以在运动中寻机歼敌。

6月16日,他果断下达了攻打开封的作战命令。

6月17日凌晨,向北行进中的陈士榘指挥3纵和8纵突然转兵,挥师开封城下。

华野3纵和8纵擅长城市攻坚战,曾攻克过烽县、泰安、许昌和洛阳,攻城爆破经验丰富老到,粟裕运筹打开封之际便想到了他们这一长处。

在3纵、8纵猛烈进攻下,仅仅打了5个昼夜,华野便拿下了开封,守军3万多人被全歼,加上阻援的斩获,蒋介石的中原人马一下子丢掉了4万多。

关内第一次丢失省城,国民党朝野一片震惊。蒋介石和他的统帅部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缓过神来后,慌忙调兵遣将,增援开封。

粟裕等的就是蒋介石的援军。他将目标锁定为两路援军中稍弱的区寿年兵团。

区寿年兵团由整75师和整72师组成,整75师是北洋旧部,整72师是川军杂牌,这俩在国民党军中备受歧视,装备、兵员缺额很大。

区寿年

特别是整72师在一年前的泰安战役中刚被华野全歼,重建后战斗力大不如前。

所以,区寿年兵团就成了粟裕下一个猎物。

6月26日,粟裕下令主动撤出开封,向通许方向转移,诱使邱清泉西进“收复”城池,准备开战。蒋介石急令邱清泉和区寿年全力追堵。

邱清泉倚仗自己兵团有响当当的第5军撑腰,开封又已是空城,决心夺得“收复”开封和“追歼“粟裕的头功,率领所部急进;

非黄埔系的区寿年却举棋不定,还在睢杞地区观望徘徊。

原本靠拢的两个兵团,一夜之间拉开了40公里距离。

这是千金不易的宝贵40公里,千载难逢而又稍纵即逝,粟裕主动放弃开封,要的就是这个机会。他不等查明区寿年兵团的具体部署,果断下达了围歼命令。

两个昼夜激战后,区寿年丢掉了整编75师第6旅和新21旅等2个旅。7月1日,华野攻克兵团部所在地龙王店,活捉区寿年和整75师师长沈澄年。

就在这时,邱清泉兵团和黄百韬兵团两路援军,分别从西、东两面夹击华野主力,粟裕果断调转矛头,除留部分兵力围攻整72师残部外,集中主力向东猛攻黄百韬兵团。

黄百韬没想到粟裕居然把进攻目标对准自己,大为惊讶,一天半时间损失了三个多团,被迫缩在帝丘店待援。

这时,国民党多路援军正朝华野杀来,粟裕在重击黄百韬后,突然收兵北撤,及时跳出了敌人重兵包围。

豫东战役,粟裕指挥华野主力以损失3万人的代价歼敌9万多人,已超额完成他给毛泽东立下的军令状。

更重要的是,从此中原局势大变,国民党军机动兵团再也不敢单独出动,只能龟缩在陇海、津浦铁路沿线成十字态势,这就为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合作发起淮海战役创造了条件。

3 阅读:652
评论列表
  • 2023-03-13 22:16

    粟裕算计精准,提出歼敌主力于江北的战略思想,为解放战争胜利提前了两年。灵活机智指挥豫东战役取得大胜利。粟裕战神了不起,灵活指挥大兵团作战,让人钦佩尊敬

  • 2023-03-05 02:09

    致敬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