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冬天,在革命圣地陕北延安,毛泽东正在努力思考一个问题。
与此同时,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也在太行山的一个小村庄里,苦苦思索着同样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抗战打了11年了,八路正规军进入山东也4年了,可山东八路军的领导权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山东八路军就像一个大家庭。自从115师进入山东后,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一直在增加。
总的来说,山东八路内部都很团结,与敌人作战是不含糊的。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矛盾,也经历了挫折。
第115师进入山东后,该师领导干部长期人手不足。1938年春,时任该师参谋长的周昆携款失踪,参谋长的职位一直空缺。
入鲁之初,代政委罗荣桓仍担任该师政治部主任,政治部工作主要由副主任黄励主持。

1940年1月,黄励突然离开人世。这样一来,领导师政治部的重担又落在了罗荣桓的肩上。
6月,军委任命鲁西军区政委肖华为师政治部主任。肖华9月上任后,罗荣桓不再担任政治部主任,全力领导整个师的工作。
1939年底,驻扎在山西西南部的第115师独立支队反击挑衅的阎锡山,然后转移到陕西西北部。次年5月,在支队队长陈士榘的带领下进入山东,10月抵达山东南部。
陈士榘此时被任命为第115师参谋长。因此,师长陈光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了。
到1940年10月,虽然第115师的领导班子已经满员,但在山东作战的八路军各路人马(包括第115师和山东纵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
自从第115师进入山东以来,山东就有了共产党领导的两支武装力量,即第115师和山东纵队。这两支武装力量在当时是级别一样的兄弟部队。
许多人都明白,这种情况并不利于充分发挥共产党抗日力量在山东的整体作用。

1939年4月24日,北方局向中央建议派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去山东工作,负责组建八路军第一纵队,徐向前任纵队司令员,北方局组织部部长朱瑞任政委,统一指挥115师和山东纵队。
6月,徐向前、朱瑞抵达山东中部,8月1日发表通电,宣布就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政委。
1940年6月,徐向前离开山东,返回延安,调到中央党校和抗大工作。由于徐向前的离开,山东八路军再次缺乏统一的领导。
1940年7月18日,彭德怀打电话给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建议:暂时由陈光和罗荣桓在山东统一指挥。
1941年8月8日,中央书记处和军委再次作出决定,加强山东八路军的统一指挥。这些指示的内容如下:
“(甲)分局、115师师部及山纵指挥部靠拢,以便经常开会,以分局会议为统一山东党政军民的领导机关,山东分局暂由朱瑞、罗荣桓、黎玉、陈光同志组成,朱瑞为书记。

“(乙)山东纵队归115师首长指挥,配合作战。
“(丙)将山纵及115师两军政委员会合组为山东军政委员会。决定罗荣桓、黎玉、陈光、萧华、陈士榘、罗舜初、江华七人为委员,罗荣桓为书记。”
当第115师第一次到达山东时,毛泽东有一个想法,让该部以山东为跳板,然后继续南下。这也是中央军委没有统一山东抗日力量的原因之一。
从以上指示可以看出,党中央从这时起才决定把山东作为第115师的活动范围。这样,第115师的任务和预定战场就明确了,但山东八路军的统一指挥还存在问题。
山东纵队虽然“在115师首长的指挥下”,但只是“配合作战”。既然是合作,也就是说山东纵队不属于115师。
统一指挥问题有了突破,但不干净,有些问题不清楚。这样,矛盾就出现了。

第115师的领导人陈光、罗荣桓历来十分重视与山东纵队并肩作战。
尤其是作为政委的罗荣桓更关心。他强调需要保持与兄弟部队之间的团结。
他经常引用毛泽东的话说,主力部队和地方的关系如果处不好,主力部队要负责。
在中央军委提出由山东纵队和第115师商量如何协同作战时,两军之间理所当然的出现了矛盾。
因为第115师领导着山东的整个抗日武装力量,从形式上讲,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可能会整体并入第115师。
这造成了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的一些人的心理失衡,一时情绪上难以接受。
两支队伍合并后,是用山东纵队的人?还是用115师的人?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加深两军之间的矛盾。

1942年,日军大举出兵扫荡山东八路军,国民党顽固分子也对根据地进行掠夺和入侵,因此山东八路军的统一指挥迫在眉睫。
其实不管是用115师还是山东纵队,能担起统一指挥山东八路之责的候选人非常少。
林彪麾下三只虎之一的陈光,时任115师师长,他指挥作战颇有林总风格,作风上比林总略硬朗一些。
在10年的红军生涯中,他从连长成长为红一军团代理团长,这足以显示他出色的军事才能。
但是,他缺乏群众工作经验,脾气暴躁,性格火爆。有时甚至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山东纵队政委兼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同样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克拉辛炮兵学校。回国后在军委和总参谋部工作。
后来,他被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员,从那以后就一直从事政治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瑞被派往山东担任山东分局书记和山东纵队政委。他具有丰富的党、政、军工作经验,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朱瑞有很多问题:脾气和陈光不相上下,和115师一些领导干部的关系处理不好。
罗荣桓在为人处世和工作上都比较稳重成熟,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和各种复杂人际关系,能够使不同履历不同性格的人团结在一起,政治工作经验丰富。
抗战以来的战斗经历,也锻炼了罗荣桓的军事指挥能力,但缺点是他来山东工作的时间不长,而且身体不好。
黎玉是抗战爆发前山东省党组织的最高领导人。他抓住国民党军队撤退,日军不深入山东腹地的机会发动起义,成功地建立了数万人的山东纵队。
但是,他是白区地下党出身,并没有在红军中工作过,资历也不深。
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终于把候选人集中在两个人身上,即罗荣桓和朱瑞。
两人都是八路军主力(第115师政委、山东纵队政委)的领导人,都曾在抗日战争前线作战,都出身于红一方面军,都是军政双优人才。但两者中,只有一个人能脱颖而出。
早在1937年3月林彪受伤时,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在第115师代理师长的问题上就存在分歧:

中央军委更希望罗荣桓接任师长,而八路军总部鉴于当时军情紧急,直接让115师主力343旅的旅长陈光连升两级,代理师长。
由于时间紧迫,抗日形势一日千里,中央军委也就承认了八路军总部的决定。
1942年夏天,刘少奇从山东回到延安后,向党中央报告了山东的情况。毛泽东等人感到解决山东领导班子问题的紧迫性,决心尽快调整山东领导班子。
在作出决定之前,毛泽东在延安征求了杨勇等人的意见,又通过书信和电报,多次征求在前线的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的意见。
为了稳妥期间,毛泽东还特地委托周恩来,征求当时正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林彪的意见,希望林彪能评价曾与他共事数年的老搭档。
最后,毛泽东决定任命罗荣桓为山东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人。
当罗荣桓得知这个任命时,他并不兴奋,而是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职位。
原来,罗荣桓在甲子山组织战斗时,因为过度劳累而病得很重。在此之前,罗荣桓患有严重的痔疮,经常大便出血,有时甚至大出血,身体逐渐感到虚弱。

医生一再建议他注意休息,但作为八路军重要领导干部,他哪里能静下来休养。
从师司令部到达甲子山前线的那天,他骑了大半天的马。在路上不吃不喝,日夜奔赴前线指挥战斗。
攻克甲子山后,罗荣桓回到总部,然后开会总结。十多天来没有好好休息。这时,罗荣桓才感到背痛腿痛,但他以为是疲劳所致,一开始并不在乎。
一天,罗荣桓出来解手,妻子林月琴为他点了手电筒。那天大雪刚过,林月琴突然发现雪是红色的。她很惊讶,急忙打电话给医生。
医生拿来瓶子,让罗荣桓留点尿。尿液的颜色仍然是红色的,甚至可以看到血凝块。
115师卫生部部长谷广善听到这个消息后,建议罗荣桓卧床休息,停止吃辣椒,并服用一种名为“大健凰”的消炎药。

谷广善
在当时,“大健凰”是敌后根据地能找到的最好的药了,根据地由于敌人封锁,普遍缺乏药物和医用器材。
吃药和停止食用辣椒,罗荣桓做到了,但让他一直躺在床上休养则没法做到。他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远的不说,现在他必须参加甲子山战役的总结会议。
他安慰大家说:“我的病没关系,只是我的腰疼,过两三天就好了。”
但是过了两三天,罗荣桓还是每天尿血,持续了一个多月。没过多久,罗荣桓的眼窝就下垂了,脸变成了棕色,身体瘦了很多。
但是罗荣桓仍然每天批阅文件,他总是坚持参加需要他参加的会议。
行军和转移时,罗荣桓筋疲力尽,不得不听从人们的建议,躺在担架上。共产党领导人生病后的专用运输工具,罗荣桓也用上了。
一天,他和抬担架的战士们拉起了家常,其中一个人表示自来自“老六团”(即686团),还是老红军战士。罗荣桓一听,立即吵着要起来。
他对大家说:“你们都是八路军的骨干,可以以一当十。你们几个加起来就相当于一个加强排。你们赶紧回去打仗,我还是骑马。”
于是,他强撑着病体骑在马上,坚持到达了目的地。
罗荣桓的病越来越重了。在缺乏医疗保健的情况下,他不得不考虑最坏的结果。1943年1月,他生病了,写了一篇名为《坚守我们的边沿游击区》的文章。

文章的开头写道:“接近胜利的困难和黎明前的黑暗,是要我们尽最大努力去克服和战胜的。”
这段话,不仅是对广大抗日干部和八路军指挥员的激励,也是对他的自我鼓励。他打算忍受痛苦,并尽力坚持下去。
根据罗荣桓的身体状况,朱瑞、陈光、肖华商量后决定向中央报告。就在这时,中央对罗荣桓的任命也下来了。
罗荣桓担心自己无法胜任,于是在3月11日打电报给中央,请求允许他休养半年。
毛泽东的决心已经下定,他认为再调整就不利于山东八路军顺利发展。12日,毛泽东和朱德迅速回复说:“如果你病得不是很严重,暂时不要休息。”
从回复中,我们可以看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对罗荣桓的信任,罗荣桓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好。

当时,党中央决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统一领导,建立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是第115师师长、政委,又是山东军区的政委、代理司令员。
这一任命,使罗荣桓成为山东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领导核心。
罗荣桓把山东八路军的军事和政治事务一肩挑了,权责更重。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敌后斗争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斗争。党中央调整山东八路军领导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山东共产党军事斗争的形势。
实践是检验一个人的试金石。罗荣桓在山东四年多的工作,得到了中央军委特别是毛泽东的肯定,也得到了八路军前敌指挥部副总指挥彭德怀的认可。
为此,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经过几经考虑,决定把统一领导山东军区的重任交给罗荣桓。

陈光,他的老搭档,对罗荣桓的个性最有发言权。山东军区领导班子调整后,陈光奉命调到延安,参加中共七大的筹备工作。
临走前,他真诚坦率地对身边的同志们说:“这几年的实践证明,罗荣桓同志是正确的,希望你们今后在他的领导下,搞好团结,努力工作。”
党中央的决定不能再改变,罗荣桓自然不会再提休养。他忍受着疾病,挑起了领导山东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重任。
山东统一领导问题解决后,为了方便罗荣桓的工作,中共中央、毛泽东对山东分局部分人员的工作进行了调整,决定将陈光、朱瑞转到延安党校学习。
194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陈光从第115师调到延安学习,并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
就这样,陈光离开了他工作了15年的老部队,离开了和他一起工作了多年的老同志。
在115师,与陈光共事时间最长的人是罗荣桓。自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他们一起工作了五年。

罗荣桓与这位并肩作战的老战友有着深厚的友谊。他很了解陈光,认为陈光战斗勇敢,指挥果断,治军严谨。
但陈光也有自己的缺点,如骄傲,急躁和固执。
在工作中,罗荣桓非常尊重陈光,尤其是在战斗指挥方面,始终支持陈光的正确决策。他经常真诚坦率地批评陈光的缺点。
陈光要离开115师,离开山东,罗荣桓不愿意他走。虽然他们有过分歧,但他们更是多年来结下深厚友谊的老战友。
出发前,陈光和妻子史瑞楚清理了他们的衣服和文件,换上了便衣。
史瑞初打扮成农村妇女,把头发扎成发髻,骑着驴。挑夫一边提着衣服,另一边提着刚满两岁的陈东海。
陈光的心情很沉重。他太不愿意离开115师了。自1928年初湘南暴动后加入红军以来,除了1936年在红军大学学习半年外,他从未离开过这支英勇的军队。

他在这支部队经历了100多次战斗,身上留下了10个枪眼。在这支部队里,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高级指挥官。
在这支部队里,有许多与他并肩作战多年的老同志、老战友。
陈光一行于4月中旬从莒县胡子村出发,向西北方向前进。他们经过湖西、冀鲁南和冀南军区,越过津浦、平汉铁路的封锁线,于8月抵达太行山地区的八路军司令部。
在那里休息了半个多月后,又同七大代表罗瑞卿、刘志坚等人一起上路,于10月中旬抵达延安。
1944年5月,陈光所在的中央党校党组通过了陈光同志的历史总结。在这一总结中,陈光过去的工作得到了公正的评价:
“陈光同志自农民岀身,领导济南战争始到现在,已成为我党有数的军事人才之……”
陈光走了,离开了他魂牵梦绕的115师。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也到此为止了。

陈光离开山东后,直到去世都没回到过这里。1945年大反攻期间,他准备和林彪一起回山东。
但后来,党中央决定调山东八路军主力去了东北,而林彪则受命从河南直接转向东北。
陈光和罗荣桓再次见面时,已经是1945年10月底了,地点则在离山东上千里的沈阳。
山东八路军统一领导解决后,罗荣桓真正挑起了党政军一元化领导重任。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场火该“烧”去哪里?
罗荣桓认为,搞好精简部队和缩小行政机关是当务之急。
1942年,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山东八路军部队进行了两次精简。
然而,由于115师和山东纵队两套指挥系统的存在,精简并不彻底。因此,在实行统一领导后,进行了第三次彻底的精简和改编。

1943年3月8日,山东军区干部会议召开,山东纵队与第115师直属部队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黎玉等领导合署办公。
新的山东军区管辖六个二级军区,即鲁南、鲁中、胶东、清河、冀鲁边、滨海。这六大二级军区又管辖16个军分区。
13个兵力雄厚、战斗力强悍的主力团,则分给了六个二级军区司令部直接指挥:
按照新老干部相结合的原则,经过慎重考虑,罗荣桓提岀了各区主要领导干部配备方案。3月11日,经中央书记处复电批准。山东军区各区的主要领导干部是:
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区党委书记兼政委林浩;
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黄骅,区党委书记兼政委王卓如;
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区党委书记兼政委景晓村;
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区党委书记兼政委罗舜初;
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区党委书记兼政委王麓水;
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区党委书记兼政委符竹庭。

陈士榘夫妇
罗荣桓在整编时,特别注意处理好两军的关系。在领导班子的配置上,要尽量平等对待,不分亲疏。在用干部方面,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
罗荣桓认为,在战争时期干部管理更为重要。
他常说,干革命,团结的人越多越好,不能做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事情,那是国民党党同伐异的做派。
在一次会议上,他说得非常透彻:“如果干部任用,以符合某个领导的品味为准,那么就只能用一些吹牛的角色。
在部队整编过程中,罗荣桓十分重视新老干部、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干部的沟通,加强团结。
他认为,经过长期训练的红军干部是很有价值的,但人数很少。土生土长的地方干部与当地人民有血肉联系,熟悉当地斗争的历史情况。
因此,在改组中,罗荣桓安排了大量的地方干部做领导工作。比如林浩、景晓村、张光忠等,都是各军区的领导。

景晓村
在红军干部中,罗荣桓也平等地对待红一、红二、红四军的干部。六大军区的司令员中,原红一、二、四方面军的干部都有。
对曾在延安“拖枪逃跑”在事件中犯过错误的许世友、王建安二人,罗荣桓没有冷眼相待,而是依旧重用,把他们放到军区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上。
在整编过程中,旅缩编为团,有的团缩编为营,有的营减为连。这样,就有很多编余干部。
对于这些干部,除了将老弱病残交由地方政府妥善安置外,骨干都被保留了下来的。
许多干部被降职充实基层,一些班长、排长当兵,大大提高了基层干部的军事政治素质和部队战斗力。
罗荣桓说:“干部降职后,可能会有思想上的问题,总认为自己没有犯错,为什么要降职?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

他亲自与从旅级降为团级的梁兴初、罗华生、曾国华谈话,鼓励他们从当时的斗争需要和部队的长远发展来看待问题。
出于对罗荣桓的信任和尊重,他们都愉快地接受了新的任命。
日本投降后的第二天,罗荣桓下令以保留的骨干为基本力量,几乎一夜之间就组建了8个野战师和12个警卫旅。
这时,那些在改编中被降职的老干部都称赞地说:罗政委真高明,看得太远了。
罗荣桓可能一开始没有想到山东八路会扩编成8个野战师,但他心里明白,骨干是革命的财富,财富不能随便扔掉。
在整编过程中,新的山东军区还将抗大大学第一分校和第115师教导旅缩编为军区直属教导团,袁仲贤(后曾国华)任团长,梁必业任政委。抗大胶东分校改编为教二团。
教导团共办三期,每期都办三个班,其中初中及以上毕业的学生应征入伍后,再优中选优,编入第三班,又称特种兵班,准备训练出一批工兵、炮兵等技术骨干。

张积慧
这个班的学生后来去了东北,成为各军兵种的骨干。解放军空军的林虎、徐登昆、张积慧等英雄都是这个旅的。
罗荣桓的第二把火,是加强军队的政治工作。他认为,做好政治工作,首先要发挥政工干部的模范作用。
整编后,罗荣桓经常对基层指导员、指导员和政工干部进行谈话和教育:
在红军时期,党代表的威望很高,和士兵的关系很密切。行军的时候,经常是军长骑马走在队伍前面,党代表走在后面,为士兵扛枪,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们非常支持党代表。
如果没有党代表签字就下达命令,士兵们会怀疑的。所以不用制度约束,士兵们都完全愿意尊重和支持党代表。
罗荣桓的模范行为也为政工干部树立了榜样。

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时,他从不打断别人的讲话,对犯错的人给予正确的指导,耐心地激励他们,从不扣帽子,不少人觉得和罗政委交谈,如沐春风。
抗战初期,某团一名政委调任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科长。他对这种安排不满意,不安心于机关的工作,整天写信要求回部队打仗。
罗荣桓从侧面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和这位科长聊天,问他从哪里来,什么时候参军的。然后他说:“你的资历是科里最老的吗?”
“是的,我在红军时期就是团政委。红军改编八路的时候是少校副营长。”
罗荣桓又问:“在部队的实际工作经验上,你大概比其他同志多吧?”科长一听就笑了,觉得这是罗政委对自己的鼓励。
然后,罗荣桓说,机关工作和部队工作一样重要。机关干部不仅要用年轻的知识分子,还要用一些资历较老、有部队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志做骨干。

他似乎在和下级一起研究,没有任何批评或指责。
这位官员一直想调走,但听了罗荣桓一席话后,他意识到了组织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了领导的信任,从此他不再写辞职信了。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第115师在抓好政治工作的同时,特别注重干部教育。罗荣桓尤其在这件事上非常紧张。
在他的倡导下,山东军区规定,只要情况允许,干部每天学习两小时。
当时发生了一件事,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风波,也让罗荣桓意识到加强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山东军区直属机关教导大队大队长李梓斌在一份文件上签字时,把“斌”写错了,经办人一看文件批复的落款不对,误以为是有人伪造签名,举报到保卫部门。
好一顿折腾,这才查清原来是李梓斌写错了名字。
罗荣桓得知此事,立即派人请李梓斌到军区总部,亲切地问:“你以前读过书吗?”
“我出生在平江小山村,是一个放牛郎。小时候,我听说附近的寺庙里有一个学堂,学堂里好像有老师讲课,但我连学堂的大门往哪开都不懂。”李子斌有点不好意思。

李梓斌夫妇
罗荣桓被他逗乐了,笑道:“呵呵,我还不知道呢,那你后来怎么识字的?”
“我当连长的时候就开始学写字了。当我干连长的时候,上级来通知我。我甚至不知道通知这两个字怎么写,所以我一般让文书读文件给我听。”
“读完之后,文书让我在文件上签个知字。我不会写,文书就写了一个字让我照画,所以,我认得的第一个字就是知字,以后我会一个接一个地学习。”
罗荣桓饶有兴趣地听了他的话,然后问道:“我听说你有时要在文件上签字,对吗?”
“是的。”
“你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那怎么签名呢?”罗荣桓皱起了眉头。
李梓斌争辩道:“现在我有印章了,到时候就盖章,不要签名。”

“唉,”罗荣桓摇摇头,“领导干部是个大老粗,也不行啊!你现在能识多少字?”
“我不知道。不过,一般的文件都可以读下来,但字迹潦草的不行。陈光代师长很工整,我能认出来。不过,有些字笔画很多,就只能靠猜了。”
罗荣桓热情地说:“偶尔猜一两个字是允许的,但多了就不好了。”
“教导大队就像一所学校。你这个队长就相当于一个校长。文化水平不提高可不行。你不仅要识字,还要说、写、用。”
李梓斌问:“我该怎么学?”
“你用什么,你就学什么,在工作中积少成多。比如唱歌,游击战,敌后,坚持反扫荡,……你不仅要唱,还要会说,会写,会用。”

说完,罗荣桓叫李梓斌坐在自己面前,拿起铅笔写了《游击队之歌》,说道:
“比如这个游就是游来游去,活动的意思……”罗荣桓在逐字逐句地解释歌词后问道;“你回去后打算怎么学习?”
李子斌兴奋地说:“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学习。”
李子斌回去后,买了纸、墨、笔、砚,放在自己缝好的布袋里,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当敌人来扫荡时,他上山打游击,就用大石头当桌子,不停地练习。
几个月后,他的文化水平迅速提高,他的文章在八一军政大会上展出,受到领导和群众的称赞。
罗荣桓的第三把火是提高战术和战斗素养。
长征结束时,红军只剩下三万多人,但后来不断壮大,战斗力没有减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八路军保留了相当数量的红军骨干。

在抗日战争的困难环境中,骨干越来越少,少了是正常的。战争中怎么会没有牺牲?但有些是可以避免的,关键是战术问题。
抗日战争以来,第115师的一些指挥官已经习惯了10年内战中的猛打猛冲战术。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时,有时伤亡太大。
1941年2月7日,教二旅副旅长、被称为“张疯子”的张仁初奉命进攻邳马地区时,在重坊附近遇到了数百名出来“扫荡”的日伪部队。
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敌人进攻八路军。张仁初走上战马,举起枪喊道:“共产党员跟我上!”战士们跟着他,勇敢地用刺刀搏斗,给了敌人沉重的一击。
不过,八路军的伤亡也很严重。13名排长中有11人牺牲,他们都是参加过长征的老兵。
战斗结束后,罗荣桓看到牺牲名单时,非常沉重地说:“他们是多么好的干部啊!”
就在这时,张仁初来了。他非常兴奋,喊道:“政委!我来了”
罗荣桓这次没有让他坐下,也没有给他倒茶。反而盯着张仁初问道:“张仁初,你是来请功的?还是来领奖的?”

张仁初惊呆了,站着愣了一会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罗荣桓厉声说道:“我告诉你,我在这里没有奖励,处分倒是有,你真是个疯子!你把我的老干部还给我,把我的老骨干还给我!“
一向稳重的政委罗荣桓此时也皱起了眉头。透过黑框眼镜,可以看到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你违反了游击战的原则,把我们的老红军还回来,你得为骨干的牺牲负责!”
在那些生死攸关的战争年代,战斗经验是资本、财富,有时甚至是胜利。
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干部、老兵,在死打硬拼的战斗中白白牺牲,这对八路军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特别是那些爬过雪山、走过草原的红军干部,不仅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有坚强的意志。

一旦失去他们,无论于公于私,无论是从理智上还是从感情上讲,都是难以接受的。
张仁初站在那里一言不发,低着头。抛开战斗的胜利,想到所遭受的损失,他的兴奋突然消失了。想到那些再也见不到的战友和下属,他的眼睛红了。
罗荣桓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语重心长地说:“革命不能单靠冲动,战斗也不能单靠勇气。”
“现在是游击战,不是阵地战,只管打得过瘾、杀得痛快,不管流血牺牲,革命的资本就用尽了,你怎么向党和人民解释呢?”
张仁初低下头,痛苦地说:“政委,我错了,我要求组织上给我处分。”
“处分你有什么用?那些老红军能死而复生吗?你回去以后好好记住这次教训吧!”
是啊,打仗不能光靠勇敢,要有勇有谋。既讲勇气,也要讲战术,讲谋略。

张仁初永远不会忘记这件事。每当他提起这件事,他总是后悔地说:“唉,罗政委是对的,我真的疯了。”
实现统一领导后,罗荣桓在山东军区整编会议上说:“现在具体情况不同了,我们内战时期的经验不一定都适用于今天。”
1943年7月,罗荣桓在发给各单位并向八路军司令部、中央军委报告的电报中指出:
干部不注意军事学习,不看军事书籍,在这次军事测验中,部队干部105人测验,仅38人及格。机关各部128人测验,仅34人及格。总平均分数是52.6分,相当惊人。
这封电报列举了军事指挥脱离敌后游击战争现实的问题。比如小部队的战斗指挥往往采取正面进攻,阵型过于密集,不擅长利用地形和特征采取灵活的阵型和姿态。
针对上述问题,罗荣桓提出要把教育作为战斗任务来完成,加强干部战术素养训练和士兵军事技术训练。

1943年至1944年,山东八路军坚持在频繁扫荡的条件下进行军事训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部队战斗力大大增强,歼灭敌军的数量不断增加,伤亡大幅减少。
1941年1月至7月,平均每月伤亡人数超过790人,到1943年,平均每月伤亡人数下降到190人以上。
因此,山东八路军虽然人数不多(四十五年编成八个师,每个师只有七八千人),但短小精悍,战斗力强。
在未来的东北解放战争中,山东八路与远征缅甸归来的国民党王牌交战,不落下风。
山东实现党政军统一领导后,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人多粮食少,部队机关生活很艰难。
山东军区所在的抱犊崮山区是山东著名的贫困地区。因为八路军和共产党机关在这个地区很拥挤,吃饭成了一个问题。
士兵们每天都吃煎饼,煎饼铺在平底锅上,上面有高粱粉或其他面粉糊。高粱煎饼又黑又硬,很难咬。有些煎饼含有大量麸皮,容易便秘。

抱犊崮山区
为了方便吞咽,在天宝山区烙煎饼时,会在面糊里混入一些山梨或柿子。
当地的蔬菜非常罕见。士兵们经常腌制柳叶,卷在煎饼里。如果你是北方人,习惯吃面食,那不管面条的质量如何都能下肚果腹。
但是,师里的一些知识分子是南方人,他们习惯吃米饭,不会卷煎饼。双手吃煎饼就像看报纸一样。所以,吃煎饼的时候,他们开玩笑说:“看报了,看报了。”
当时,虽然罗荣桓痔疮很重,但他也每天“看报纸”。
罗荣桓平时就穿着羊毛棉袄。乍一看,敌后根据地有一件羊毛棉袄穿,似乎条件不错,它却名实不符。
穿这种棉袄,羊毛一根一根地往外钻,弄得到处是羊毛,而且一坨一坨地向下坠,往往是棉袄的下面厚厚的,而上面却成了单衣。
在那种十分艰苦的战争年代,部队有困难只能靠自己想办法解决。

八路军穿过的羊毛棉袄
八路军在山东发展壮大,本想就地获取一些给养。但山东的国民党政府却百般阻挠,说八路军的防区在黄河以北,不在山东。
从根据地里搞吧,当地的老百姓本身也苦得很。
没办法,一开始八路军主要是靠打仗缴获来维持生计,但打仗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不但要有好的作战目标,而且也应有足够的后勤保障。
后来,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罗荣桓发动全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先是开荒种地,帮助群众耕种和收藏。但是,不久很多地方又出现军民争荒地的矛盾。
罗荣桓得知此事后,就找山东军区司令部管理科长何敬之商量。何敬之提议到海边去开盐田,罗荣桓当即表示同意,并亲自参加了盐场的规划、建设和后来的晒盐劳动。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军区直属队组织了一支运输队,把自己生产的食盐运到边沿区去卖,来回100多里路,每一头牲口驮的盐可以赚30余元。
后来,罗荣桓又指示机关开展多种经营,这样,机关又成立了生产大队,下设3个生产队、2个油坊、1个酱园,还开办了供销店。
当时的买卖做得还不算小,他们把山东根据地出产的花生油、豆油,有时远销到上海等地,换回根据地军民需要的药品、纱布、火柴、布匹等生活物资,甚至还可以换回军需用品。
为了发展根据地的经济,罗荣桓甚至把当时在抗大华中分校工作的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留在山东帮助工作。
1942年,返回延安的薛暮桥经过山东,在山东被罗荣桓硬留了3个月。
后来中央来电催他回延安。罗荣桓就一面复电中央,要求将薛暮桥留下,一面征求薛的意见。后来,薛暮桥认识到山东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就留了下来。

另外,八路军还开了金矿,在根据地内发行自己的货币(即抗币,山东称为北海币),以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
通过自力更生,到1944年,山东八路军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一般主力机关每日可以吃到5钱油盐,1斤多菜,每月1斤多肉。每人每年发一套衬衣、一套棉衣1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