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前言空间感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感知,就像宇宙具有多重维度一样,艺术品以梦幻和幻想的方式,将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向真实的宇宙靠拢。
而创造的空间则是尝试着将这样的想象呈现出来,将人和真正的宇宙,和这个我们无法看到的神奇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在西部,科学开启了人类对太空的全新认识。当今的现实世界,依然是由四种元素组成,即空间,时间,能量和物质。
时空是人类生活的基础,物质与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组合,就形成了现代社会的整体图景。因此,画面呈现出了多维的特征。在中国画中,透视实际上指的是人感知世界的一种心路历程。
作画之人就像站在画面中的任何一个角度上,他的游历山河之感在平面中呈现出了多维空间形式。与此类似,20世纪以来,西方的油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
比如,立体派画家们尝试着抛弃所有的“假象”,恢复原本的自然状态,通过将事物的形状组合起来,让观众通过运动的方式来观察事物的整体,从而将观众从三个维度变成四个维度的感知。
文章从《洛神赋图》构成中多维度空间的演化入手,阐述了构成多维度空间的成因及构成方式。
从“近大远小”到“变点透视”从多维空间视角探讨《洛神赋图》的起源《洛神赋图》是一部著名的作品,由曹植《洛神赋》在东晋时期由顾恺之创作而成,至今仍有许多仿制品,本论文以辽宁省博物馆的仿制品为依据,对这一图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洛神赋图》描绘了曹操次子曹植与上蔡县太守甄逸之女相恋,两人情投意合。但甄女却在与袁绍二子及魏文帝曹丕成婚后,因内乱而亡。
曹丕送给曹植一只甄女最喜欢的金丝翡翠枕头,曹植持着枕头渡河,悲痛欲绝,久久不能忘怀,便写下了《感甄赋》,抒发了对她的思念。
《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人物记叙画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部将油画单独划分为一类的作品。
对《洛神赋图》中人物的构成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对其中人物构成特征进行了剖析和重新演绎,以期对人物构成的艺术创造和艺术表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多维度空间组成指的是在视觉上,生成对画面最直观的认知空间维度,而多维度空间组成的构建与点、线、面的变化、空间大小分割构成等基本要素密不可分。
多维度一词源自于一种来自于西方西方数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即空间从三维透视空间到第四维时间,爱因斯坦通过相对论阐述时间与空间的联系,探索并论证了多维度宇宙的存在。
同时,毕加索也运用了四个维度的观点:同时存在于多个维度中,从而对《亚威农少女》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因此,作者期望从中国绘画的“空间”入手,探寻中国绘画“空间”的多元关联。
在中国,人物的空间结构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领域,在五世纪,我们就从画学的角度出发,对人体进行了透视,并对人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种观点;
那就是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以及“衣服彩色殊鲜微,此正盖山高而人远耳”。而“近大远小”的表示方法,恰恰是立体视觉中最根本的一种表现形式。
根据史料记载,顾恺之死后,宗炳才三十多岁,他不但对那个时代的画作了如指掌,他的“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可以说是《洛神赋图》中,对风景的尺度最好的诠释。
对于宗炳来说,物体的尺寸会随着两个物体的间距而变化,这一点与十五世纪时,西方人所提出的“透视”原理相得益彰。《洛神赋图》中亦有不少关于人比山高的事例,因为它是由远及近的关系而产生的。
远方的数字和山峰,与眼前的身影,相得益彰,完美地契合了大自然的真实。绘画所要表达的主题不是某一刹那的事情,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此时,艺术家通常会选择几个刹那的形象来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长卷式的构图。
于是,“走着瞧”成为一种新的视角,就是“动点透视”。顾恺之在东晋时代,就是用了这一招,将《洛神赋》中的仙人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而这样的“游”或者“剧情”的表现方法,同样是从同一时空里观察到的不同的时空视角来看,因此,《洛神赋图》中的时空是一个多维的演绎模型。
“迁想妙得”———人神虐恋故事再现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想像是绘画的开端,而女人的身体和外貌经常被用来作为一种对美的感情的寄托,因此,在古代,女人被神化的过程中,是东方和西方两种对美的幻想和期望的一种表现,所以,从宓妃到神女的幻化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洛神赋图》再现了《洛神赋》中一幕幕场景,以下分几个部分来具体阐述文字到绘画的多维度演变。
两个仆人牵着一匹骏马,跟随着君王等人,朝着洛神所在的方向而去。(见图1)右边的两匹马一个头朝后方,一个低头觅食,两匹马的俯仰之间刚好形成了一条直线。
另一匹马翻到在地,或是顽皮或是疲顿,这一幕看起来很轻松。这位君王的队伍很整齐,君王与他的四个随从并肩而立,三个随从的间隔也很远,为首的随从站在他的左侧。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八名随从微微低头,而君王则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前面,这也是画师们将他们衬托得更加威严的原因。
从见面的角度来看,洛神和君王在这幅画中,占据了相当的位置,而且,她的身边,虽然没有君王那么多的随从,但她的身边,都有一幅幅画像,让她看起来,既真实又虚幻。
芈妃这个人物之所以被“神”化,就是因为她与日月同辉,与蛟龙为伴,这幅画中的设置,仿佛在暗示着,君王和洛神,并不在同一绘画空间维度;
虽然可以从右到左推进画面游走期间,但山石与树木划分了明确的分割线,游龙与太阳一左一右的护卫在画面中起到了无限延续分割线的作用。
原文中用了大量修饰语来表现洛神的样貌美丽动人。在顾恺之的画中可以对应这一段洛神几次出现的描绘画面。
从右到左,一共有六副,第一副是洛神,她站在一片蔚蓝的水面上,周围是一片绿色的岩石和灌木丛,她就像一朵刚刚盛开的莲花,没有任何修饰,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第二张是洛神族,她站在一座山的后方,穿着一身华丽的长裙,周围有一颗璀璨的珍珠,跟她的容貌很配,她站在一座山的后方,这是一片二次元的世界。
第三个是“洛神女”,她在水里游走,采摘灵芝,描绘了一副生动的景象。可以看到洛神周围此时围绕的红叶树和漂浮的山石,表现出宏大的视觉空间;
这些山石与君王所处的山石不同,整体连贯,且浮于云雾之上,画家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推远画面的广度,可以理解为,这个画面是第三层维度空间的划定。
如图三所示,王悠哉躺在床上,他的背后站着三个手持折扇的仆人,仆人们依次站成一排,中间是一棵杨柳。
这一刻,她仿佛站在了君王的面前,却比他还要高,仿佛她是漂浮在半空中,而不是和他站在一起。随后,君王看着洛神离开,两人被一道风之屏障隔开,而在他们身前,则是冯夷敲响了战鼓。
在这一刻,虚空被一分为二(见图2),首先是凡间的一维,然后是二维,而在二维,则是浩瀚的三维界。
此时的洛神在帝王面前很大,但飞行时却很小,和图2中的不一样,洛神在地上的时候很小,但在远处却很大,很显然,这是画师按照画中所描绘的东西的要点来决定的。
君王看着她离开(图四),只见她的羽翼在她的羽翼下,随着一声嘹亮的钟声,御空而起,六龙其行,两旁是一头会飞的海鸟,簇拥在她的身边。这一幕,顾恺之用了很大的笔墨,描写了洛神离开时的场面。
可惜,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让君王泪目。在她的护送下,君王在她的身边(见图4),变得微不足道。君王前,一位端坐在一只凤凰上的女神,凤凰的尾羽是五颜六色的,名为“鸾”,象征着世界和平。
在《人神殊途》一幅画面中,画面中描绘的是洛神的离开,君王的落寞,云车与他之间,以洛神的形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形成了一个多维的画面,画面中的大画面与下方的小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验证了这一点
想念难抑,随舟而去,徘徊不去。君王的船只回到了真实世界(如图5),所有的神像都消失了,两名随从正在船上快速地划着,但一人左右摇摆,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
君王之船是与水面相交的,而洛神离去的云车是有漂浮之感的,这种现实与神境的空间维度差别显而易见。
然后是君王登上海岸,独自一人在床上的画面,画面回到了地表,画面开始往下移动。最终,他在原地逗留了很长时间,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离开了,“挽缰绳,不肯走,惆怅不肯走。”
结语多叠加压后的空间表现出了无穷大的容量,在创造造物的同时,让绘画空间得到了无限的扩展,给予了图像留白的想像是不可或缺的。屏幕上的主体,都是可以被操控的,而它的大小,也是可以被无限放大的。
把一个有限度的东西,从一个有限度的东西中延伸出一个没有限度的东西。那就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方法。
并不是对无尽的宇宙进行无尽的追求,而是对无尽的宇宙进行思考,对无尽的宇宙进行感知,将其转化为音乐,并将其提升为舞蹈的宇宙。
中国绘画创作的思路,就是以“意”为空间形式,以“情”为无限。这一幕,仿佛囊括了整个世界,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小片范围内。
这就是“宙合”,用时光来怀抱宇宙,这就是“宙合,而不是乾坤”的意思。中国画师压制三次元的纵深,强调二次元的无穷无尽,以求将时空与时空融为一体。
通过简单的叠加,通过对各个对象在一个平面上的尺寸的把握,就能产生一种多维度的视觉效果。
至于洛神何时会现身,已经不重要了,她仿佛置身于一条时光长河中,那条时光长河,就像是一棵树,一座山,看不见,却又真实,《洛神赋图》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时光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