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自己,幸福在身边

紫易觉悟兴时态 2024-03-01 08:40:21

《相信你自己,幸福在身边》

自信使人不断前进,自信使人不畏困难,自信使人坚持真理,自信是成功的源泉。一个人只有有自信才有可能步入成功的殿堂,获得人生的辉煌。

一、相信你自己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所确认的东西众人也会承认——这就是天才。

一个人应学会更多地发现和观察自己心灵深处那一闪即过的火花,而不只限于仰观诗人、圣者领空里的光芒。

可惜的是,人总不留意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就把它抛弃了,仅仅因为那是属于他自己的。

在天才的著作里,我们认出了那些自己业已放弃的思想,它们显得疏异而庄严。

于是,它们为我们拱手接纳,即便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没有比这更深刻的教训了。

这些失而复得的思想警谕我们:在大众之声与我们相悖时,我们也应遵从自己确认的真理,乐于不作妥协。

随着学识渐增,人们必会悟出:

嫉妒乃无知,模仿即自杀;无论身居祸福,均应自我主宰;蕴藏于人身上的潜力是无尽的,他能胜任什么事情,别人无法知晓,若不动手尝试,他对自己的这种能力就一直蒙昧不察。

相信自己吧!

这呼唤震颤着每一颗心灵。

伟人们向来如此,他们孩童般地向同时代的精英倾吐心声,把自己的心智公之于众,自本自为;从而拔萃超类。

但人们却常被自己的意识关进了囚牢。一旦他的言行给自己带来声誉,他便受制于众人的好恶,从此难免要取悦于人。他再也不能把别人的感情置之度外了。

对外界的妥协态度,威胁了人们的自信力。往往,你对自己往昔的言行且敬且畏,只图与之相协调,因为除了自己往昔的行为以外,再无其他数据可供别人来计算你的轨迹了;而让人失望又非你所愿。

但为什么要回顾过去,为什么为了不与你在大庭广众下陈述过的观点相抵触,就拖着记忆的僵尸不放呢?

假如那是你务须反驳的谬论,那又怎样呢?

看来即使在纯记忆的行为里,你也不能只单单依赖记忆力,而应该把往事摆在千目共睹的现在来判断,从此以后不断自赎自新,这才是智慧之道。

愚蠢的妥协调和是小人的伎俩,它为渺小的政治家、哲学家和神学家所崇拜。

我们今天应该确凿地说出今天的想法,明天则应确凿地说出明天的意见,即使它与今日之见截然相悖。

这么一来你肯定会被误解的!难道被误解是如此不足取吗?

欲成为伟人,就不可避免地要遭误解。

人往往懦弱而爱抱歉;

他不敢直说“我想”、“我是”,而是援引一些圣人智者的话语;

面对一片草叶或一朵玫瑰,他也会抱愧负疚。他或为向往所耽,或为追忆所累;

其实,美德与生命力之由来,了无规矩,殊不可知;

你何必窥人轨辙,看人模样,听人命令。

你的行为,你的思想、品格应全然新异。

二、让生活更丰富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问究竟什么叫作生活?

生活这个现象可以从两方面观察:

一是,就着客观的,生物学的地位看来,生活就是一个有机体同它的环境发生的种种的关系;

二是,就着主观的,心理学的地位看来,生活就是我们对外界经验和对内经验总全的名称。

怎样使我们生活丰富?

换言之,就是立于主观的地位研究怎样可以创造一种丰富的生活。

那么,对于“生活”二字认定的解释,就是“生活”等于“人生经验的全体”。

生活即是经验,生活丰富即是经验丰富。

但是,不要误会经验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容纳,要知道,经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行为。

然后,才知道我们具有使生活丰富、经验丰富……的可能性。我们能用主观的方法,使我们的生活尽量地丰富、优美、愉快、有价值。

生活的内容分为二部分:

一是,“对外的经验”,即是对于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了解、思维、记忆;

二是,“对内的经验”,即是思想、情绪、意志、行为。

我们要想使生活丰富,也就是在这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增加我们对外经验的能力,使我们的观察研究的对象增加;

一方面扩充我们对内经验的质量,使我们思想情绪的范围丰富。

我们闲居无事的时候,独往独来,或是走到自然中,看着闲云流水、野草寒花,或跑到闹市里观看社会情状,人事纷纭,在这个时候,最容易看出我们自己思想智慧的程度的高下。

因为,一个思想丰富的人,他见着这些极平常普通的现象,可以发挥他的思想、触动他的情绪,很觉得意趣浓深,灵活机动,丝毫不觉得寂寞。

我们的生活丰富不丰富,全在我们对于生活的处置如何,不在于环境的寂寞不寂寞。我们对于一种寂寞的、单调的环境,要有方法使它变成复杂的、丰富的对象。

我们要丰富我们的生活,并不是娱乐主义、个人主义,乃是求人格的尽量发挥,自我的充分表现,以促进人类人格上的进化。

三、过度的勤奋并非美德

一个人的美德之所以被人称赞,并不是由于这些美德对其本人的影响,而是由于这些美德对社会、大众的影响。

从古至今,人们在颂扬美德的同时,很少会有“无私的”、“非自我本位”的心态。

似乎人们在潜意识里非要看到美德(诸如勤勉、服从、纯洁、虔诚和公正等)对具有它的人造成伤害不可。

美德既是这些人强烈的本能欲望,同时又受到理性的限制,无法与其他的本能欲望保持均势。

如果你真正具备了某种完美的道德,而不仅仅是一种对道德的向往,那么,你注定要成为这种道德的牺牲品。然而,你反而会因此受到最亲近者的褒奖。

一个勤奋的人会得到人们的称颂,但与此同时,人们却忽视了这个人因为过度勤奋而在视力、思维及创意方面所受到的损害。

人们对一个“鞠躬尽瘁”的青年表示出敬重与惋惜之情,他们这样评价:“失去一个最优秀的人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因为牺牲是必要的,尽管觉得惋惜,但更加值得惋惜的是个人的想法、甚至个人对自身的维持与发展完全违背了服务于社会的宗旨。”

人们之所以惋惜这个青年,并非他本身之故,而是他的亡故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社会也由此失去了一个屈从的、大公无私的所谓的“老实人”的工具。

也许我们会想,如果他在忘我地工作时能照顾好自己,活得长久一些,这样是否对社会更有益呢?

当然,这个益处早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不过在他们看来,另一个益处更高、更长远些,那就是:虽然一个人牺牲了,但他勇于牺牲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存了下来!

可以说,美德中包含一种工具的性质,而褒扬美德实际上就是在褒扬工具的性质。

因此,从一方面来说,美德中存在着一种不受个人整体优势的控制、非理性、盲目的本能欲望,也正是由于它的非理性,才使得个体转变为整体的职能成为可能。

简而言之,颂扬美德就是颂扬其对个人的损害,也就是颂扬那种剥夺了人的最宝贵的自我本位和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力量的本能欲望。为了使人们的行为习惯都符合道德的要求,就必须降低美德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的可能性。而实际上这样的结合的确已经存在了。

尽管勤奋是一种美德,可是盲目的勤奋不但会成为甘愿当工具的人的典型美德,也被当成一种发财、成名的途径和医治无聊、情欲的特效毒药,然而,人们却将勤奋所带来的极大危害紧紧地隐瞒了起来。

我们所说的对人的教育,实际上是试图通过一系列好处将人们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形成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而一旦这样方式成为了习惯,甚至是本能与激情,那么就必然会有损个人利益,而“有益于大众”。

盲目的勤奋所导致的名利双收经常可以见到,但是同时却也剥夺了个人肌体器官的灵敏;人们在享受它所带来的名利以及得到了抗御无聊与情欲的手段的同时,也使感官逐渐迟钝,使心灵在面对新的刺激时失控。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最忙碌的,因为知道现有的勤奋和财力不会有太大的进展,所以只能靠加倍勤奋以期获得更多的财富;许多伟大的人物通常是付出多,而收获少。

对人的教育的成功必将使个人的种种美德有益于公众,但却不利于个人的最高目标,这样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个人精神的苦闷和先天夭折。

对无私奉献、行善积德的人的赞美,实际上就是对那些没有将自己的力量与理性用在保存、发展、提升和促进自身以那些企图扩张权势的人的赞美,这种人从来都先为别人考虑,与世无争,然而人们对他们的赞美绝对不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忘我的精神。

“最亲近者”对无私的赞美源于他已经从中得到了好处。

如果觉得自己“无私”,那么就应该努力阻止那些损害个人利益的倾向发生,更重要的是大声宣布自己的无私。

然而他并没有对无私称道。

这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时下正受推崇的道德的矛盾所在:道德的动机与原则事实上是背道而驰的;用来证明道德的东西反过来受到了道德标准的反驳。

这句“你有舍弃自己,成为牺牲品的勇气。”应该由情愿舍弃个人利益的人来说,即使这种“个人应作牺牲”的要求会带来自身的毁灭,但似乎这样才不致与他的道德标准相悖。

事实上,如果最亲近者或者社会为了公众利益而对利他主义大加赞许,这时,一定会有人站出来反对,他认为:“你应该在对无损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寻求自己的利益。”这样看来,“应该”与“不应该”都是别人说的。

四、幸福在你身边

爱情和事业是人生幸福的两个关键项。爱着,创造着,这就够了。其余一切只是有了更好、没有亦可的副产品罢了。

人在世上不妨去追求种种幸福,但不要忘了最重要的幸福就在你自己身边,那就是平凡的亲情。

人在遭遇苦难时诚然可以去寻求别人的帮助和安慰,但不要忘了唯有一样东西能够使你真正承受苦难,那就是你自己的坚忍。

一个人懂得珍惜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亲情,又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苦难,乃是人生的两项伟大成就。

一个人若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靠这养活自己,又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使她们也感到快乐,即可称幸福。

幸福是生命意义得到实现的鲜明感觉。

幸福主要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

不过,它不是一般的快乐,而是非常强烈和深刻的快乐,以至于我们此时此刻会由衷地觉得活着多么有意义,人生多么美好。

不管拥有这种体验的时间多么短暂,这种体验却总是指向整个人生的,所包含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总体评价。

当人感受到幸福时,心中仿佛响着一个声音:为了这个时刻,我这一生值了!若没有这种感觉,说“幸福”就是滥用了大字眼。

人身上必有一种整体的东西,是它在寻求、面对、体悟、评价整体的生命意义,我们只能把这种东西叫做灵魂

所以,幸福不是零碎和表面的情绪,而是灵魂的欢愉。

正因为此,人一旦有过这种时刻和体验,便终身难忘了。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可把这类享受称作对生命本身的享受。

人生最美好的享受都依赖于心灵能力,是钱买不来的。

钱能买来名画,买不来欣赏,能买来色情服务,买不来爱情,能买来豪华旅游,买不来旅程中的精神收获。

金钱最多只是获得幸福的条件之一,永远不是充分条件,永远不能直接成为幸福。

快乐不应该是单一的,短暂的,完全依赖外部条件的,而应该是丰富的,持久的,能够靠自己创造的,否则结果仍是不快乐。

青春终究会消逝,如果只是及时行乐,毫不为今后考虑,倒真会“老大徒悲伤”了。

为今后考虑,一方面是实际的考虑,例如要有真本事,要有健康的身体,等等。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使快乐本身不但是快乐,而且具有生长的能力,能够生成新的更多的快乐。

青春是心智最活泼的时期,也是心智趋于定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个人倘若能够通过读书、思考、艺术、写作等等充分领略心灵的快乐,形成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在自己的身上就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这个源泉将泽被整个人生,使他即使在艰难困苦之中仍拥有人类最高级的快乐。这是一个人可能在青春期获得的最重大成就。

正是通过亲情、性爱、友爱等等这些最具体的爱,我们才不断地建立和丰富了与世界的联系。

深深地爱一个人,你藉此所建立的不只是与这个人的联系,而且也是与整个人生的联系。

一个从来不曾深爱过的人与人生的联系也是十分薄弱的,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他会感觉到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

爱的经历决定了人生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人的爱的经历越是深刻和丰富,他就越是深入和充分地活了一场。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却到底可歌可泣。

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可能不降生,却毕竟降生了,然后又将必然地离去。

想一想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每一个生命的诞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呢。

有时甚至觉得,两个生命在世上同时存在过,哪怕永不相遇,其中也仍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因缘。

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泉。

活着本来就是幸福,快乐地活着,更是幸福。读书是幸福,行走是幸福,工作是幸福,睡觉也是幸福。幸福只是心中的那一种感觉罢了。知足常乐,是天大的幸福。幸福在你身边,幸福也在你手中。

丁俊贵

2024年1月27日

0 阅读:0

紫易觉悟兴时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