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为学生抱不平,谈谈教育那些事

紫易觉悟兴时态 2024-03-01 08:40:21

《非为学生抱不平,谈谈教育那些事》

一、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要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考,审视他们的价值和信仰,检验他们的设想,让他们能不断地了解他人,同时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真理与自由密不可分。

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因为兴趣只能是自然产生的,是勉强不来的。现在的孩子们没有一丁点自己的空间,兴趣也就没有了生长的土壤。

兴趣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外来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个人一定会对某事或某物产生兴趣。必然的兴趣同偶然的机会结合,就能成就事业。

一定要轻松才能学得好,紧张是学不好的;压力越大不一定就学得越好,压力太大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教育要提供宽松的环境,要给孩子留有空间,这样他们的兴趣必然会自由生长。

真正的教育,概括就是:

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考,审视他们的价值和信仰,检验他们的设想,让他们能不断地了解他人,同时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今天,遗憾的是,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绝大多数都是以升学和找工作为最终目标,用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占满了孩子的时间,并不注重孩子们的人格和心理的成长。

这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反而还扼杀兴趣,让孩子没有充足的时间形成自己的思考。

很多为人父母的成年人同样容易陷入一样的陷阱,他们忙忙碌碌只顾奔波赚钱,很少停下来真正思考一下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孩子,他们总以为一切甩手给老师,然后孩子按照要求完成所有作业就万事大吉,殊不知在这样的重压教育下,一个人才可能就此磨灭了。

独立思考的能力,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然而,这需要时间悉心培养。

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感受到思考的魅力。思考原本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当孩子感受到乐趣而喜欢上这件事时,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然而然就会获得。

二、名校学生的悲哀

詹姆斯·阿特拉斯曾经这样描述一群典型的精英名校大学生:

他们双修专业,擅长体育,谙熟多种乐器,掌握几门外语,并参加为世界某贫穷地区组织的援助项目,而且仍有精力发展几项个人爱好。总之,于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外,扶贫济困魅力无限。我们似乎不得不向这一群内外兼修、无所不能的精英名校生投以一种羡慕敬仰的目光。这些年轻人的身上散发的是自信、自乐和自足。

这就是我们对当今这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的印象,他们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最后赢家。

但是现实与我们的印象大相径庭:当那层不可一世的自信和完美无缺的光鲜外表被剥离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群年轻人身上寄居着令人窒息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

我们都承认,学生在高中阶段承受巨大的压力会导致精神焦虑,那么同样还是这群学生,他们进入大学之后,这一切又怎么可能自然地得到改善呢?

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这群学生根本不会自愈。一项以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大规模调研发现,大一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评估已经跌落至25年以来的最低谷。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轻重不等的问题,有自卑、发展性障碍、沮丧、焦虑、饮食疾病、自残、精神分裂症和自杀倾向,等等。

从高中到大学,这种情况根本没有丝毫改善,而且事情在进一步恶化。大学给予了学生们自己决策的权利和自由,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需要的是强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并未对此做好充足的准备。

面对挑战,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选择依赖抗抑郁或者抗焦虑的药物来帮助自己应对困难和诸多的不适。

有些学生会选择中途休学或者梦想着休学。

类似的挣扎绝非个案。

如果要出人头地,出类拔萃,那么就是要完全配合并服从于这个系统。不少学生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

当今的名校大学生,对成就和成功有着一种被压迫式的追求:

他们都觉得自己必须要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目标,从而再接着去追逐下一个更高更伟大的目标。

这种被动的压迫和紧张导致了这些名校生不能从容地去发展一段深刻的感情,更遗憾的是,这些深刻的感情原本是可以化解他们身上这种无时无刻追求成就的压迫感的。

更糟糕的是,这种被动的压迫并非是建立深刻感情的唯一阻力,比它更具杀伤力的是名校生们内心的恐惧,因为担心自己成为一位众人眼中的屈服于压力的弱者,因此他们拒绝示弱。

这些名校生从中学到大学,是一群被公认的“斗士”,似乎浑身上下洋溢着自信,但这种自信正遭到自我形象保护和满足社会预期的绑架。

当迈入大学之后,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广泛和深入,学生们左顾右盼,环视四周,倍加感受到他人比自己更聪明,更加突显“高处不胜寒”的处境。此时此刻,他们选择了谨言慎行、乔装自己,其实内心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除了因朋友之间关系脆弱而感到孤单,这些年轻人与自己也没有建立起来深层的关系。

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开始,这些名校生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磨炼”,甚至是“魔炼”:

学校俱乐部、乐团、大小团体(音乐,体育等等)、AP课程、SAT考试、晚间活动、周末安排、夏季课程、体育训练、课业家教、“领导能力”、“为他人服务精神”,等等。

为了完成这些,为了能够“修成正果”,学生们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思考自己的追求,包括对大学的憧憬。

从小到大,这些年轻人为了名校的炫目光环而奋斗。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生的目的和内心的热爱从未被给予足够的尊重,从未被思考和探索过。

过去,对于一位成绩全A的学生,我们大概能够推测,他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是平衡健康的。但是现在同样是成绩全A的学生,他的生活可能存在很大的隐患。

如果仅仅从学习成绩的角度来衡量今天的这些精英学子,他们是绝对能应付所有的挑战的。

你若了解这些骄子在整个过程中是如何被培育,如何极其苛刻地被筛选,那么他们在学术上有如此高的造诣,自然是理所当然之事。

这群年轻人如果在体育竞技场上,那么他们就是全明星运动员,从小就已经接受严格训练。无论你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都会做到。不管他们面前放置了什么样的障碍,他们都会清除。

问题关键在于,许久以来,学生们对教育的认知已经固化:

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考试得高分。在他们的教育中,大局的认知是很薄弱的。他们懂得如何做好一位“学生”,但不懂得如何思考。

大部分的学生只是甘于服从学校给他们设计好的框架。鲜有对思考本身抱有极大热情者。更少有人能够领悟到,高等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智慧的成长和探索的一部分,而且这个旅程必须是学生本人为自己设计和践行的。

学生无止境地追求课外活动,不仅仅侵占了自己的空余时间,更牺牲了理智探索的机会,结果就是,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时间能够全身心地去倾注于某种挚爱。如今也再也没有那种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的知识分子性质的对话了。

那些怀着以最纯粹的方式去追求并获得教育的真谛之心求学的人,在现在的大学里显得另类。

当你身边的人并不在乎出卖自己的灵魂时,你却要去关注并滋养自己的灵魂,这几乎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

三、教育中的重点关注

1.尊重儿童的天性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让特异的征象经过一再地显示和确实证明之后,才对它们采取特殊的方法。让大自然先教导很长的时期之后,你才去接替它的工作,以免在教法上同它相冲突。

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

我们还有一个错误是,要孩子去注意那些同他们没有一点儿关系的问题,例如他们将来的利益啦,成年后是多么幸福啦,长大时别人将对他们多么尊敬啦……这些话对没有一点儿远虑的人来说,是绝对没有什么意义的。

由于你们从孩子幼年时候起就对他们讲一种他们根本听不懂的语言,因而就使他们养成了种种习惯:爱玩弄字眼,爱打断别人的一切讲话,自己认为自己同老师一样的高明,凡事总爱争辩,总不服气。

由于大家不愿意把孩子教育成孩子,而要把他教育成一个博士,所以做父亲和做教师的不论骂他、夸他、吓他、教他、改他的缺点、答应给他东西和对他讲道理,都操之过急,做得不是时候。

特别是不要为了叫他赞成他不喜欢的事情而同他讲道理,因为常常在不愉快的事情中谈论道理,只会使他觉得道理是令人讨厌的东西,使他还不能明白道理的心灵从小就对道理表示怀疑。

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尽早就让他们养成习惯,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不会尝他们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

种种手段你都试验过,而没有试验的手段,只有一个,可是能取得成效的,恰恰就是这个未曾试验的手段:

有节制的自由。

最坏的教法是,让孩子在他的意志同你的意志之间摇摆不定,让他同你无止无休地争论在你们两人当中究竟由谁做主;其实,事事由他做主,反而比你做主要好一百倍。

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是什么呢?

这个法则就是:

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

你说你了解时间的价值,所以不愿意有分秒的损失。

可是你没有看到,由于错用时间而带来的损失,比在那段时间中一事不做的损失还大,一个受了不良教育的孩子,远远不如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孩子聪明。

2.警惕书本知识

如果我们把人的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所有的人共有的,另外一部分是学者们特有的,那么,把后者同前者一比,就显得是太渺小了。

当人们还处在没有真正的思想的年岁时,有天才的人和没有天才的人之间的区别在于,后者光接受虚假的观念,而前者能看出它们是假的,因此就一个也不接受;所以两者都如同傻子:一个是样样都不懂,而另一个是觉得样样都不称他自己的心。

谁否认过在学者们的学识中有千百种真实的事物是蒙昧无知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的呢?

然而,有学问的人是不是因此就更接近真理呢?

完全相反,他们愈是前进,便愈是远离真理,因为在判断上的自负自大比知识的增长快得多;他们每学到一个真理,同时也就会产生一百个错误的判断。

我们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就没有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学到的知识固然是多,但培养的智力却少。

我们始终要区别,哪些倾向是产生于自然,哪些倾向是产生于偏见。

有一种求知热的产生,完全是由于想使别人尊敬他为一个学者;而另外一种求知热的产生,则由于人对所有一切在目前或将来同他息息相关的事物有一种自然的好奇心。

在儿童时期学习的东西中,需要抛弃那些不适合于我们天然的兴趣的东西,而且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制于我们的本能促使我们去寻求的知识。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他们在书本中是学不到他们从经验中学到的那些东西的。

当他们无话可说的时候,硬要叫他们练习口才;当他们没有什么事情要说服别人的时候,硬要他们坐在教室的板凳上感受豪迈的语句的力量和巧言服人的妙处,这是多么荒唐啊!

所有一切的修辞法,在一个不懂得辞令的用处的人看来,纯粹是咬文嚼字的伎俩。

使孩子们摆脱了种种的功课,从而就替他们消除了使他们最感痛苦的原因——读书。

读书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而你却单单要他们在读书中消磨他们的时间。

3.道德教育切忌说教和虚伪

向孩子们进行的或可能进行的种种道德教育,差不多都可以归纳成如下的一套对话。

老师说:不应该做那件事情。

孩子说:为什么不该做那件事情?

老师说:因为那样做是很不好的。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

绝不损害别人。

甚至教人为善这一条,如果不从属于这个教训,也是虚伪的、矛盾的和有害的。

最高尚的道德是消极的,同时也是最难于实践的,因为这种道德不是为了做给人家看的。

我们好善厌恶之心也犹如我们的自爱一样,是天生的。

良心的作用并不是判断,而是感觉;尽管我们所有的观念都得自外界,但是衡量这些观念的情感却存在于我们的本身。

既然良知向所有的人的心都发出了呼声,那么,为什么只有极少的人才能听见呢?

唉!

这是因为它向我们讲的是自然的语言,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事物已经使我们把这种语言全都忘记了。

要打动别人的心,自己的行为就必须合乎人情!

所有这些完人是既不能感动别人也不能说服别人的。

人们往往认为,由于他们没有情欲,所以由他们去克制学生的情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如果你想纠正你的学生的弱点,你就应当把你自己的弱点暴露给他看,就应当让他在你身上也发现他所体验到的斗争,使他照你的榜样学会自己克制自己。

只有在你变成了他的知心人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做他的老师。

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

丁俊贵

2024年1月25日

0 阅读:1

紫易觉悟兴时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