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风险资产要收益:红利or固收+,你选一个吧

北漂民工的 2024-12-19 10:10:44

这几天债市的段子很多,比如今天大家又在讨论,妈妈的板子来了,要不要跑?

再一问机构,全是欠配,跑什么跑,都是骗你下车的?

投资经理说:今年的债市是一辆高铁,只要你下了车,就再也追不上了。

韭菜核子老师讲了几个段子。

段子一:

30年国债收益率破2%,公司经研究决定,由于现在债券票面太低了,为了积极备战明年债市,要从交易要收益,紧急聘请一批交易能力强的债券经理,所以紧急寻找了今年业绩最好的一批经理。

“你今年债券做的这么好,交易秘诀是什么呢?”

“啊?我今年没怎么交易啊。”

段子二:

“大师,请问债券这个行业还能做多久啊?”

大师伸了一下五个手指。

“五年吗?”

"五,四,三……"

我看了下我的货币基金,年化还有1.4%,打开活期理财,年化还有1.5%。

这可能还是年末的一些因素导致的,前段时间,宝宝类产品的收益率跌破过1.3%。

让我觉得变化很大的是:连我不懂任何理财的表弟都来问我了。

表弟是在私企从事实业的,对资金的流动性有一定要求,存不了定期,一般都放在X行某活期理财里面。

因为他们公司财务(老板的侄女)告诉他:基金和股票不能碰,这都是大起大落的品种,求稳就买XX宝。

表弟说,忍不了了,十几万放进去,每天几块钱几块钱,急死个人。

我说你还是年轻人,可以看看波动更大的产品,比如XX短债。

当时刚好赶上债市大涨,于是我给他看了下我的账户里面的短债组合:

他看的两眼放光:20万一天最多能赚200多块?

解释了很久这个是有波动的blahblahblah,后来还是没让他买短债组合。我觉得对于没买过短债的新手而言,还是先试试单个基金产品,感受一下波动。

我觉得这是当前居民财富大转移趋势的一个缩影。

今年短债的YTD已经有3.1%出头了吧,明年呢?按照这个趋势,明年预计2%都不到。

大批量的钱会去提高自己的风险偏好,去找新的产品,原本的存款客户和理财客户,可能会去尝试净值化的中短债,或者更高波动的低波固收+,而原本已经习惯了净值化纯债产品的客户,面对费后不到1.4%的静态票息,只会say byebye,转而去向波动要收益。

核心观点就是:

无风险收益率越来越低,现在必须要向风险资产要收益。

最近很火爆的红利类资产,就是暗合这个趋势。

红利高股息类的产品,还是比较适合当底仓放着长期配置的。

喜欢指数的买港股通红利、红利低波100或者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都可以,费率低,想进一步控制回撤拿超额收益的也可以看看主动。

比如在红利赛道里面,投基方法论的持仓永赢股息优选的收益风险比是非常好的。

指数层面,标普红利系列近一年比传统红利低波更好,但是这和持仓行业有很大关系,虽然收益率差不多,但是标普港股通红利低波的重仓行业是银行地产,而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的第一大重仓行业竟然是消费。

从持有体验上看,对比宽基指数,红利类资产回撤低,长期净值向上。

拉长20年看,能和纳指一较高下的,就是波动大了点(这里用的是红利低波100指数,非全收益)。

具体哪个红利指数更好,估计是有争议的,但大贝塔都是类似的。

这里再额外多说一句,虽然近期很多宽基纳入养老金Y份额,但如果你是买入并一直持有到退休策略的话,那么从过去20年的数据看(因为你这笔资金的久期非常长),红利类资产可能是最合适的。

因为A500和沪深300的贝塔都不稳定,只有红利在不断挑战新高。

当然这是历史数据,不能代表未来走势,你应该搞清楚底层逻辑。

诚然高波动可以带来高回报,也需要适当的投资方法,而不是所有策略都是买入并长期持有。

否则,基金公司只保留几个宽基,剩下的产品可以全部不用做了。

用一位基金经理的话来说:市场上的投资策略非常多,但无法匹配负债的策略,就是无效的策略。

之前民工讲过,低利率环境下,未来摆在你面前的就是固收+和红利,就有大聪明说:一步到位,可以买红利策略固收+啊。

确实思维很灵活,而且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这种定位的产品。

纯红利策略固收+其实还是比较稀缺,市面上能搜到明确这个策略的就是招商安和、永赢悦享这两个。

也有网友发现博时恒享也是红利策略固收+,光看持仓的ETF就非常红利了。

当然固收+采用部分红利策略是一个用了很久的思路了,张翼飞、董辰都买了不少高股息,他们也在组合里面加了很多周期思维。

如果红利风格持续,明年估计能看到更多采用这个策略的固收+。

也有朋友表示,我完全可以买纯债,然后再自己搭配一定比例的低估值价值/高股息策略的主动权益或者红利低波指数,自己组合一个红利策略固收+。

也不是不行,说明你对自己的资产配置能力有把握,你很专业。

我为什么还在买固收+,因为我对固收+的认知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最早的时候,我觉得固收+的核心在于“+”的那部分,也就是权益类资产决定了组合的绝大部分的收益。这个认知没有大错。

后来我发现,在这两年的股熊债牛中,债券部分也可以贡献很多收益,所以债也很重要。

再后来我觉得,最牛的固收+,不论是单基金经理还是多基金经理制,都是股债资产甚至多资产配合,魔武双修的。比如用长债对冲股票的下跌,或者用仓位摆动去择时等,控制组合的波动率,最终造就一个收益风险比极高的组合。

2025年不一定是红利大年,但一定是固收+大年!

(不作为投资依据)

0 阅读:0

北漂民工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